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经济困难学生创新创业意愿提升的探索

2020-02-21 00:19俞露
经济研究导刊 2020年36期

俞露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推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一个相对弱势群体,较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更为严峻的就业挑战,而创新创业是其迎接挑战的新出路。通过对某学院经济困难学生创新创业意愿的调研,分析影响创新创业意愿高低的因素,并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提出提升其创业意愿的对策,以期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努力形成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新局面。

关键词:职业教育改革;家庭经济困难;创新创业意愿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36-0130-02

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提出要掀起“大众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的新态势[1];2017年8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大学生回信中指出,希望祖国的青年一代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2]。2019年2月13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等职业教育改革方案[3];2019年4月16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可见职业教育正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产教深度融合的类型教育转变[4]。

在创新创业和职教改革的背景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其性格特点、经济条件、观念意识、人际交往、学业压力等因素影响,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相比,对创新创业顾虑的方面更多,态度更为犹豫不决。因此,在职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高校如何结合扶贫与扶智、扶志,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精准扶贫的育人工作,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双创意愿,有着重要意义。

一、经济困难学生创业意愿现状

通过对某学院一至三年级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调研显示,5.11%的一年级学生加入过创新创业团队,21.94%的一年级学生开展过创新创业实践,4.44%的一年级学生取得了创新创业成果;5.35%的二年級学生加入过创新创业团队,10.4%的二年级学生开展过创新创业实践,4.34%的二年级学生取得了创新创业成果;有5.65%的三年级学生加入过创新创业团队,15.4%的三年级学生开展过创新创业实践,4.94%的三年级学生取得了创新创业成果。

以上数据显示,该校经济困难学生大学期间的创新创业意识普遍淡薄,创新创业行动能力较差,且各年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重视度差别不大,总体偏低,并未随着毕业的临近而存在积极转变。此外,以上数据也反映出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意愿并不强烈的现状,没有足够的动力将创新创业的意愿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二、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一)内部因素

1.性格独立,自尊心较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同龄人更早地感受家庭财务压力、承担家庭经济责任,因此,他们一般较为早熟、独立且自尊心较强。虽然许多高校对贫困生都会有奖助学金的帮扶政策,但他们大多还是会选择兼职这一快速获取经济收入的途径来解决上学难问题、赚取生活费、缓解家庭经济压力,通过兼职收入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从而减轻因家境客观原因形成的自卑心理。创业对他们而言前期投入多且收益获取慢,不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2.就业观念保守,创业意识不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多就业观念保守,他们更倾向于早日完成学业后就业,早日获取稳定的收入来改善家庭条件。他们把注意力倾注在学习、兼职、实习、找工作上,对择业期望值过高,忽视了创业这一“曲线救国”的选项,忽视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发展趋势,忽视了当下高校、企业、政府及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的良好环境和优惠政策,忽视了其他脱贫的可能性,创新创业意识不强。

3.缺乏锻炼,实践能力不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了获取奖、助学金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会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在学习理论知识、提高学习成绩上,而弱化其他活动的参与,忽视综合能力的锻炼与提升。而暑期社会实践、文娱体育活动、创新性训练、学生社团组织、志愿者服务等丰富多彩的大学活动形式对于提高大学生团队协作、组织统筹、交流沟通、动手实践等综合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心在书海遨游,缺乏实操锻炼,创新创业实践基础薄弱。

4.缺乏自信,耐挫力不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原生家庭财务压力影响,容易滋生自卑心理,内心较为敏感、脆弱、多疑。他们担心别人了解自己家庭条件后会戴上有色眼镜观察自己,因此,大部分经济困难学生不愿主动表达自我,他们会习惯性选择与熟悉、信任的团体一起活动。他们一方面缺乏自信,不相信自己有潜力做好创新创业工作;另一方面即使开始了创业,一旦遭遇挫折,他们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容易自暴自弃,逃避现实,创业耐挫力不强。

(二)外部因素

1.经济增长放缓,创业形势不明朗。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影响,当前全球整体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经济增长步调放缓,中国经济在全球大环境的影响下也受到一定波动,主要表现为大量以出口为主要业务导向的企业相继重组、转移或关闭,就业形势严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缺乏资金、经验、人脉,对市场发展信心不足,比起在不稳定的市场背景下冒着创业失败的风险,他们更愿意寻求一份发展稳定、风险较低的工作,获取及时的薪资报酬。

2.学校体制不完善,存在学工矛盾。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时间存在问题,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安排冲突,由于高校内部体制不够健全,部门之间各自为政,沟通协调力度不够,教务条线与学工条线在课程设置、活动安排上不够融通,经常存在课程安排与实践活动的时间相互冲突的情况。另一方面,学校虽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勤工助学岗位,但是这些岗位大多局限于一些行政性、事务性、重复性的工作,目的并不在于提高经济困难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3.课程内容不合理,体系化教育缺乏。一是高校對创新创业课程重视度不够,大部分仍停留在选修课层面,未覆盖到每一名大学生;二是双创课程内容设置不完善,缺乏系统性、实时性,主要通过短期创业培训及个别专家讲座来教授创业知识,未根据年级不同特点进行递推式设置;三是双创师资专业度不够,普遍存在班主任、辅导员兼职双创教学的现象;四是双创教育多为理论知识讲授,理论联系实际的力度不够,缺乏与地方、行业龙头企业的对接,未将双创教育扎根社会土壤、市场土壤。

4.创业后续服务乏力,心理疏导机制不健全。目前高校双创服务主要做在前端,着力于孵化创业公司,后续扶持乏力,很多创业公司在真正走向市场后没多久便会黯然退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其性格特点,更容易在创业中途遇到挫折时滋生焦虑、烦躁、不安、苦闷等心理,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机制,这些不良情绪未能及时排解、转化,对未来的创业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也影响其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形成主观畏怯[5]。

三、创业意愿提升的对策

第一,授之以“欲”,增强双创意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新创业意愿不强烈,主要还是自身双创意识不强,尚未认识到其重要性。他们对就业的观念仍然较为保守、固化,没有给自己的职业发展探索更多可能性。因此,授之以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激发他们创新创业的热情,在校园内营造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是首要工作。高校应在学生一进入大学校园开始就注重创新创业知识的普及和宣传,通过主题班会、专业讲座、双创校友访谈、海报、校园墙、两微一端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的宣传方式,全方位、高密度渗透创新创业理念,引导经济困难学生积极投入创新创业实践,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改命运,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和实干家。

第二,授之以渔,培养双创能力。创新创业教育响应时代号召,旨在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培养大学生专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实践能力、综合创新能力等双创能力。在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双创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学科教育设计、教学方法、教师能力、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势在必行。一是高校在设置创新创业课程时,应将双创教育纳入常规教育体系,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按照年级区分,逐步深化,并细分出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创业教育培训线上、线下课程,完善双创体系化、精准化教育;二是课程内容上应与时代发展要求高度契合,增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时效性,注重提高经济困难学生案例收集和分析能力;三是重点引进和培养专业素养强的创业导师团队,加强校内校外资源整合,包括高校与高校、高校与政府、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与配置,共同探索一条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路径。

第三,授之以鱼,搭建双创平台。高校应注重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提供政策支持。一是完善“奖、助、贷、勤、补、免”六位一体资助体系,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创业的资金帮扶,争取和创造更多的创业资助项目,与企业一起设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专项创业基金会;二是创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业社团,鼓励跨专业、跨学院合办,在不同学科背景的碰撞下激发创新创业潜能;三是鼓励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如“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等,条件允许可以设置贫困生专门赛道,并加强专业教师的全程指导,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以大赛为牵引,带动职业教育改革;四是密切高校与行业龙头企业的联系,加强校企合作,设置企业实训基地,签订校企长期合作协议,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参观、调研、兼职、实习等不同形式的创新创业实践,提前了解市场,为创业铺路。

第四,授之以预,健全双创心理。创新创业心理健康教育与创新创业技能培养同等重要,甚至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走在技能培养的前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思更为敏感、细腻,对挫折的体验感更为强烈。因此,及早预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创业心理问题、构建创造性心理场尤为重要。高校应构建心理健康中心—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委员(就业委员)—宿舍长四级创业心理防御机制,层层把关、动态关注、提前预防,将经济困难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创业消极心理扼杀在摇篮中。心理健康中心通过加强线上、线下的咨询服务,定期关心、疏导经济困难学生的创业心理;二级学院通过邀请自主创业有一定规模的校友,分享他们创业中遇到瓶颈时的心理状态,建立经济困难学生的身份代入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创业挫折观;双创中心可定期组织创业学子交流茶话会,让每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享自身就创业经历,通过相似人群的经验交流,产生身份认同,促进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EB/OL].360百科,2018-07-16.

[2]  习近平总书记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的回信[EB/OL].新华网,2017-08-15.

[3]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中国政府网,2019-02-13.

[4]  教育部.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EB/OL].教育部网站,2019-04-15.

[5]  陈阳,李磊,刘艳红.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业帮扶模式探析:以西安科技大学为例[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4,(9):530-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