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苏阳
摘 要:泥片成型陶瓷人物雕塑是依托于泥片成型技法的一种雕塑形式,同时也是利用丰富的泥片线条语言,并配合陶瓷泥料和釉料的丰富变化来完成艺术表现的一种陶瓷雕塑形式。文章从泥片艺术的发展谈起,着重分析了现代泥片成型陶瓷人物雕塑的造型语言,并指出了制作泥片成型陶瓷人物雕塑时要注意的要领。
关键词:泥片成型;陶瓷人物雕塑;造型语言
泥片成型是一种常见的陶瓷成型方式,也被称为泥板成型,是将未干的泥土用工具挤压成片状,并用片状泥土进行艺术创作的一种成型方式。泥片成型陶瓷人物雕塑对泥土的运用相对灵活,可卷可塑,也可以在泥片表面进行刻划,相对于其他陶瓷成型方式,泥片成型的制作方式具有更加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更加独特的造型语言。
泥片成型技艺从古至今一直存在,在良渚文化时期的陶罐上就出现了以泥片成型技艺塑造而成的装饰把手;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饰是采用泥片成型技艺塑造的,其变化丰富,写实性强,是雕塑和泥片艺术的完美结合;再到晚唐的瓷枕和明清的紫砂壶,泥片成型的工艺愈发精湛,其运用也日趋广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陶瓷作为一个艺术门类,其发展进程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是滞后的。85美术运动后,中国艺术逐渐向当代艺术转型,陶瓷艺术也不断被人们进行研究和探索,艺术家舍弃陶瓷传统的实用性,甚至是工艺性,将陶瓷艺术上升到具有观赏性、观念性的纯艺术的形式。
一、意象造型
意象造型的过程是以观察形象为基础的,先对其形象进行主观的艺术加工、提炼,再以客观技法来进行艺术创作。泥片艺术的制作和表达方式,决定了泥片艺术人物作品不易进行写实的表达。例如,动作幅度大的人物雕塑,难以烧成;给雕塑进行上色时,不易控制釉料的成色,这些问题潜移默化地影响了陶艺家的创作思路,并将其艺术创作思路逐渐引向了侧重于概括和提炼的意象造型。
(一)立象以尽意
“意象”精神最早可以追溯到《易传》,其中有一段话:“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在这里对“意”和“象”的关系有了一个基本的阐述,是要求用事物的“象”来表达情感,“以尽意”。形象本身就是情感与“意”的集合体,能够再现艺术家的审美追求并将其传递给观者。关于意象造型中“意”和“象”的讨论,也是对“形”和“神”的探讨,这个讨论始终贯穿于中国美学史,泥片成型陶瓷人物雕塑的审美实践也始终围绕这个问题展开。
传神和达意是泥片人物创作的重点,这里的“意”“神”是统一的,既是作品本身的神韵,也是一个艺术家个性和审美情调的表现。东晋顾恺之强调作品中“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失矣”,可见在意象造型中作品的“形”和作者的“技”,对于传神是至关重要的。“立象”是一个手段和形式,“尽意”是最终的目的,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能窥见意象造型不是以是否形准、是否写实来作为评判标准的。
(二)重神尚韵,迁想妙得
泥片艺术造型的要求和中国写意画有异曲同工之处,主张造型“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强调在构思的过程中对神韵的注重,认为将神韵表现到位,“形”自然就会表现出来。这就需要艺术家对所要表现的人物“胸有成竹”,不再以视觉上的逼真为标准,而是注重想象和构思,以表达对象的内在神韵为目的,对其形象进行艺术加工和艺术想象,在形似与不似之间拿捏人物的神韵。这种发挥艺术家主观能动性的“迁想妙得”是建立在尊重客观事物的“形”的基础上的,不是完全的主观臆造,但在此基础上造型可以有较大的灵活性,这和泥片成型技艺的特殊性相吻合。
泥片成型技艺的特殊性,要求艺术家要在第一时间抓住所描绘对象的特征,在泥片未干或含水量适合的情况下进行卷叠,在有限的時间内对其进行塑造,不要求完全形似,但要艺术家必须从整体出发,以形达意。意象造型是利用泥片塑造人物的关键,艺术家在用泥片进行塑造的时候,每一片泥就是一笔线条,是艺术家全面地观察、分析所描绘的对象,再对其形象加以提炼概括的结果。就像中国传统写意画一样,是在有限的笔触和泥片语言中描绘对象的“形”,快速凝练出造型的节奏和韵律。泥片成型陶瓷人物雕塑在制作的过程中,艺术家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艺术加工和提炼,把具象的人物形象提炼成为意象的泥片线条,在塑造出合适人物造型的同时,根据形式美的法则对人物造型进行艺术的变形和夸张,这种迁想妙得的意象造型美是泥片艺术重要的特征之一。
二、以线造型
泥片人物的另一个主要特征就是以线造型,泥片人物的以线造型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造型中所用泥片有厚薄、长短的不同,不像传统意义上的雕塑可以反复进行塑造,而是只能利用泥片未干的时间对其进行快速塑造,这种成型和塑造的方式具有表现性的意味;二是在人物的五官、四肢和造型转折的地方,需要用刻划出的线来进行表现。因此,以线造型的塑造方式具有表现性和多样性。
(一)表现性
泥片人物造型中线条的表现性,是在抽象和形似之间寻求一个结合点。线本身不是三维的,但其可以是三维形体的抽象总结。在泥片艺术中,追求造型的美感不能损失线条的完整性,也不能一味追求线条的形式美而破坏了造型的意象与神韵。
线条造型的表现性主要体现在对线的灵活运用上,其能够给观者一种联想和暗示,类似中国画中的“笔断意不断”,如泥片在卷叠过程中出现的结构交织、刻划过程中出现的线条穿插等,展现了造型的节奏和韵律美。这种表现性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形式美的视觉语言,超越了客观对形象的约束,只是一种对形体的高度提炼和夸张。泥片的曲折、回环、流动等形态本身就是意象的,甚至是拉开了艺术形象和人物原型的距离,形成一种平面化的造型和装饰手法,这也是中国特有的意象审美表达。
(二)多样性
以线造型在中国传统雕塑、绘画中有很多经典案例,如传统线描的造型中对线的运用已经具有符号化、装饰化、抽象化等特点,这种对线的功能化运用是丰富多样的,同时有一定的程式化标准。这种线的造型语言依靠制作者对传统以线造型的传承和创新,因此多是当时艺术家在前人经典的基础上进行主观加工的结果。
这种以线造型的多样性体现在泥片艺术上,可以是人物造型外轮廓线体现的节奏美,也可以是局部线条重合后体现的肌理美,使其造型美感也具有了多样性。吴道子的“吴带当风”和曹仲达的“曹衣出水”都是在经典的基础上融合了艺术家自己的审美体验,这种体验可以是来自前朝经典,也可以是受到外域风格的影响。这种表现性因不同艺术家的主观创造,呈现出不同的美感,它具有多样性,也具有审美的主观性。
三、偶然造型
泥片成型技艺在制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是由于泥片容易在卷叠中出现不规律的变形,这使得泥片艺术具有不可复制性。特别是在用泥片成型方式制作人物、动物等题材作品的时候,其关节的转折处会因为泥片挤压而出现“不合理的结构”,这是泥片成型中偶然得来效果,十分珍贵,在制作中艺术家常常将这种效果保留下来,甚至对其进行夸张处理,以突出泥片艺术的“泥的意味”,即泥土的柔软性、延展性。这种由泥片的特性自发产生的偶然造型完全挣脱了形体模拟的束缚,使艺术家可以用泥土来抒情和表意,还可以让观者凭借自己的想象去探索其中的审美意味。
偶然造型必须依附于整体造型意境,局部的泥片变形效果要归于意象造型的整体表达之中,不能对整体意境的表达产生干扰,因此,这种偶然造型也是要经过有目的筛选来决定是否保留或舍弃。
泥片艺术的偶然造型还体现在对肌理的运用,泥片在制作和拍打的过程中,其表面会留下工具的肌理,例如树皮、亚麻等纹理效果,这种效果的叠加和运用也会产生很多随机意想不到的裝饰效果。在烧制过程中,由于高温加热后陶瓷有一定的收缩比率,在收缩后其造型上也会产生一些变化。此外,釉水在烧制的过程中,也会产生流淌、变色等随机效果。这些偶然造型也是陶瓷艺术魅力的体现。
综上所述,现代陶瓷艺术家们普遍受到西方艺术观念的影响,经历了科学的造型基础训练,同时深深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它们的共同影响下,泥片成型陶瓷人物雕塑形成了特殊的造型语言,这种造型语言选择的丰富性,也考验着艺术家们的技艺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2]陆军,陈立刚.泥片成型的现实意义[J].景德镇陶瓷,2010(3):36-37.
[3]易春辉.泥片成型陶艺雕塑创作谈[J].艺术品鉴,2015(10):237-238.
作者单位: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