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语文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语文课外阅读却呈现出浅显化阅读的倾向,重量轻质,使阅读流于形式、流于浅表。教师一味追求阅读的速度,却忽略了阅读的深度。教师要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保护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利,增进学生的阅读体验。
一、构建平等关系,开展共享阅读
教师要改变学生“服从”的角色地位,为学生提供表达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地选择读物,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倾听学生的想法,让他们依据自己的爱好、阅读水平,合理地选择内容。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要对学生多指导、多启发,对他们的阅读予以准确的指导,增进他们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教师要引领学生涉猎不同类型的书籍,与学生多沟通,引导他们深入阅读,从而促进阅读目标的达成。
二、积极开展对话,开展深度阅读
深度阅读是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要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去深入理解文本、体验文本,融自己的认知、情感于文本中,并不断思考、体验,实现与作者的对话。教师要深度剖析文本,带领学生去理解文本传递的情感与感受,让他们学会与文本交流,从而积极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促进鉴赏能力的提升。如在学习《大雁归来》这一课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大雁的特点;概括大雁归来的旅程,理解说明的顺序。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运用自己掌握的阅读策略来理解文本内容,从而能梳理文章层次、筛选整合内容。教师引领学生品味文本语言,感悟作者情怀,查找关键词句,感受文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教师紧扣关键词引领学生分析,提出问题:文中多次出现“我们的大雁”“我们的春雁”“我们的大雁集会”等称呼,让学生思考:作者所写的“我们”指的是谁?感受文本中蕴含的情感。教师引领学生品读文段,让他们说说:《大雁归来》是一首带有“野性的诗歌”,这有何深意?教师以问题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在阅读中感悟内涵的同时,也能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实现有意义的建构。
三、更新阅读方式,提升认知能力
教师要引领学生参与课外阅读,不能仅局限于简单的阅读方法的传授,要引领学生去更新自己的阅读方式,提升他们的认知能力。阅读方式的更新能引发学生的探索兴趣,能吸引他们主动融入阅读活动之中。教师要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读物,依据他们选择的题材、读物组成阅读小组,通过沟通交流,促进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教师摘取精彩的片段,向学生朗读重点内容,向学生介绍写作特色。教师要引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融入阅读活动之中。教师要立足于学生已有的閱读水平,引领他们制定自己的阅读目标。不同题材、不同类型的文章有不同的阅读策略:诗歌的阅读要走进作者的生活背景、诗歌的情境;说明文的阅读要把握说明对象与说明方法;小说的阅读要把握主线。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阅读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必要的引导、启发,促进他们对阅读障碍的突破。
四、结合课堂内外,形成多元评价
评价是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深度的阅读评价要加强课内外的融合,要以表现性评价为主,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境,运用评分的规则对复杂的任务进行判断。教师可以从阅读习惯、阅读思维、沟通交流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的主体包括学生、教师、同伴以及家长,只有多元的评价,才能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自我,实现更好的深度阅读,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
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摆脱功利化的阅读模式,改变浅显阅读的现状,融入深度阅读的理念,为学生留出更多的空间,让他们拥有自主选择材料、互动交流的权利,引导他们参与合作交流,针对关键内容启发诱导学生,促进他们对文本内容的深度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