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自然哲学的生态文明意蕴

2020-02-21 19:05
社科纵横 2020年10期
关键词:自然哲学自然界恩格斯

杨 瑞

(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恩格斯自然哲学是马克思主义自然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恩格斯自然哲学在马克思主义自然哲学中也具有重要地位。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纵贯整个自然界发展脉络历史,阐述了自然界运动发展具有自身规律,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基础,劳动是原始自然和人化自然的联系纽带,通过变革社会制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自然哲学的构筑进一步扫清了思维观念的障碍。

一、恩格斯自然哲学的核心内涵

恩格斯自然哲学是在对西方传统哲学进行批判的过程中,对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最新成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其核心内容主要围绕着自然界存在与发展的客观性、立足实践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自然辩证法的理论思维批判三个方面展开。

(一)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具有客观性。这种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以人对自然的实践活动为反映、射映。现代自然科学以科学的方式证明了自然是一个由各种物质相互联系组成的整体,这些物质小到离子大到星球,他们都处于不断运动中且遵循一定的运动规律。恩格斯自然哲学生态观认为,人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类依赖于自然界。首先,按照经典理论,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人类社会的“第一个历史前提”。人的肉体组织属于自然界,也就是说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作为劳动者,是社会发展中的自然存在物。在自然界长期的发展和演化过程中,人类为了生存,需要解决衣食住行等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需要,此所谓人类的“第一个需要”。基于上述原因,人类渐渐产生了自我意识,进行生产劳动,从自然界中获取自身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由此可见,自然界在时间上先于人类而存在,是独立于人类社会而客观存在的。

(二)劳动联结着人与自然,社会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自然不仅具有先在性,在人类产生之后自然就为人类所从事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实践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也就是说,实践活动是人类与自然界发生联系的桥梁。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利用并改造自然,使自然界逐步转化为“人化自然”。人类按照自己的需求发展自己,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或延缓了自然界的某种发展,甚至会创造出自然本来没有的东西使自然的某些发展发生改变。所以说自然界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对象和条件,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恩格斯自然哲学的核心。恩格斯借助辩证唯物主义论证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人与自然是普遍联系又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各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普遍联系,这是分布在事物和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恩格斯自然哲学指出,尊重事物之间的自然规律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条件。如果人类违背了自然规律,过度地浪费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必然会受到自然界的负向反馈,即所谓惩罚与报复。

二、恩格斯自然哲学的生态文明危机观

生态文明建设是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它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生态系统的良性互动为主要目标。由于长期以来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危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资源紧张、气候变暖等问题,所以人类对自身的实践活动要有计划性和预见性才能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反之,若人类所面对的自然界已经是满目疮痍,意味着人类不再具有实践活动的选择性,现有的生态资源会限制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范围,当然人类的其他实践活动也必然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生态环境问题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自然界中所有系统的存在和发展相互关联,如环境污染、水土流失、气候变化、物种灭绝、土地荒漠化、农药的滥用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进步。同样,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就需要自然界所提供的水、空气、阳光等资源,可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存在离不开自然界。人类通过劳动或实践活动改造自然,以此来满足自身的需求,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所以,人类的实践活动必须以尊重自然界固有的发展规律为前提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如果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违背自然界固有的发展规律,必然会遭到自然的报复,进而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现实,人们也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生态危机”主要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只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关系问题,遵循和践行恩格斯自然哲学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才能更加有效地解决社会发展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恩格斯自然哲学的思想涵盖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因此,在当代中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就离不开恩格斯自然哲学生态观的指导。既然如此,那具体如何进行我国生态文明体系的建设呢?

(一)尊重、顺应、保护自然规律。这个规律是无法抗拒的。恩格斯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1](P313-314)在这里,恩格斯指出人类和自然界相处必须遵循自然生态价值,否则会遭到自然的负向反馈。在加速形成现代化物质基础发展的同时,也给自然带来很大的破坏,如出现的森林消失、水土流失、物种灭绝、核危机、土地荒漠化等问题。当然出现的这些生态危机问题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生产实践活动。所以,人类要想实现自身的需求,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及意识到构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和自身价值的实现。

(二)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恩格斯从劳动和自然关系的角度阐述了人类文明演化的内在规律,自然环境对社会生产力有着直接影响,劳动与自然一起构成社会财富的源泉。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1](P303),他指出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不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必然结果,而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方式出现了问题,也就是人类的劳动方式出现了问题,造成了人和自然关系的矛盾,所以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的就是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必须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同时恩格斯早在工业革命时对英国的环境问题给予密切关注,在《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一书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批判性思考,他指出“在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发生的。每个事物都作用于别的事物,反之亦然,而且在大多数场合下,正是忘记这种多方面的运动和相互作用,才妨碍我们的自然科学家看清最简单的事物。”[1](P311)所以,要注重人与自然命运一体化,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科学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图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2]。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恩格斯对人和自然的本质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提出“和我接触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1](P133)。这体现了人与自然相互影响、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用辩证的方法,只有不断地注视生成和消逝之间、前进的变化和后退的变化之间的普遍相互作用才能做到。”[3](P26)因此,辩证自然观所形成对自然界的整体性、过程性、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为生态学理论提供了生态世界观的哲学基础。

恩格斯的自然观是一个开放的科学理论体系,并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因此,恩格斯自然观对富有时代气息视角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导,同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注入了一股新鲜的、富有时代内涵的血液。

三、恩格斯自然哲学的生态文明价值观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人民的福祉、民族的未来。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虽然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仍然需要加大力度维护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贯彻实施以绿色为宗旨的新发展理念。基于我国当前的新发展环境和条件,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绿色”为宗旨的新发展理念,以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要目标,追求人民安居乐业、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生态环境良好的发展道路。最终,通过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构建和谐、美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体系,使整个建设过程在总体上需要凸显人类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具体而言,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这是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价值观最深刻的表达,着重体现了人类要在顺应自然、敬畏自然的前提下,发掘绿水青山的本身价值,更好地为居民健康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共同守护好人类的家园。恩格斯告诫人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3](P559-560)可见,我们要居安思危,在尊重自然规律的条件下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以达到预期效果,否则会付出一定的代价。所以,恩格斯自然哲学生态价值观对我国新发展理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发展,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和践行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最终落脚到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同时加强生态文明体系整体性、系统性的建设。

(一)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在构建清洁美丽的世界理念之下,共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形成全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是全世界负责任国家的共同目标追求。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坚持从自然界的过程性、整体性、系统性出发,论证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同时这三者之间是辩证统一、密不可分的整体。习近平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4](P85),体现了山水林田湖的相互依赖性。因此,人类不能以孤立化和简单化的方式分立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修复需要,而是要充分认识到自然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性,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辩证图景。我们要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树立系统性的生态世界观,共同维护人类的家园。

(二)推动科技进步,健全、完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规章制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通过科技发展解决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能源消耗、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等问题,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当然科学技术进步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近几百年的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充分证明,还需要合理的法规体系规范人类行为。这需要国家健全和完善保护生态环境的规章制度,需要各部门高度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监督力度,需要加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宣讲力度。这样在保护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的约束之下,督促民众形成自觉自主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为了个人的利益,过度消耗自然资源、肆意破坏环境等现象频频发生。因此,大力推动科技发展和健全、完善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加大监督力度,调动民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恩格斯自然哲学的生态文明政治观

生态文明体系的建设,离不开合理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逐利的本性,对生态环境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恩格斯揭露其反生态的本质,只有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自然辩证哲学观,重新建构起比资本主义社会更好的制度,才能实现人类的美好生活需求。恩格斯自然哲学的生态文明政治观,是实现美好生活奋斗目标,健全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指导。

(一)以美好生活需要为愿景。进入新时代主要解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为目标。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我们要解决以前‘有没有’的问题,现在则解决‘好不好’的问题。”[5](P133)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意味着对生态环境提出更高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日益紧迫和重要,也符合全世界各国人民期望,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共同守护好我们的家园是每个国家的责任。生态文明是在人类通过实践活动的结果自觉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从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到更高级需要的过程中催生出来,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尺。在社会发展中只有处理好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关系、人与自然的发展关系,才能实现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通过对人类物质需求的合理分配促进人与自然的正向实践。因此,为了满足全国各族人民对更好生态环境的需要,我们要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力,生态文明就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是关系中华民族万世传承的伟大事业。完善生态体系的制度保障,我们一代一代接力干好,才能使科学的生态观落地生根。

(二)健全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良好生态文明的生成,需要制度体系的保障,恩格斯生态文明政治观,深刻揭示资本主义制度那种无节制逐利本性,必然会导致生态的危机,特别是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为了转嫁生态危机,不惜向发展中国家兜售垃圾和有害物质。20世纪30年代开始,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发生多起生态公害事件,震惊世界,引发人们的深刻反思。建设美丽中国,治理生态环境,我们要以此为借鉴,不再走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态环境治理的老路,推动我国生态文明体系的建设,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因此,习近平同志提出,“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6](P363)。首先,在制度和法治层面,严格执行生终身追责制度,形成系统性约束机制。开展全民绿色行动,增强全民生态保护意识。其次,实行生态环境治理“三条红线”制度,即坚持生态保护、环境质量、资源利用三条红线。最后,健全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对于破坏生态环境者应严格惩治。尽量避免消极治理结果的出现,降低生态治理成本。

(三)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恩格斯自然哲学的生态文明政治观,清楚地表明人的发展,要适应自然发展的基本规律,而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价值在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人的发展依赖于自然,因此,生态文明的建设,契合了人的发展与生态文明发展的辩证统一,人类由单纯地征服自然、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的观念,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念的转变,恩格斯自然哲学则科学地揭示了这一规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6](P11)这就确立了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具体内容和基本价值遵循,也为更好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共有共建共享的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也为实现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人民对美好环境的需求与日俱增,美好环境的建设需要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7](P139),需要全社会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共同努力团结奋斗才能实现。

(四)全方位推动生态文明体系建设。从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出发,针对我国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实现生态文明新发展,必须遵循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五大发展理念”,走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新发展理念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也是推动生态文明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没有高度发达的生态文明,就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类历史上因为生态剧变,引发人类文明衰落屡见不鲜。习近平同志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7]的重要论断。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也关系国家兴旺发达的方方面面。新发展理念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诉求,也是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表现为将生态文明置于人民福祉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与民生福祉的关系,优良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宜人的气候等更多生态公共产品能够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能够“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共建美丽中国”[8](P2)。因此,唯有系统性地加强生态体系的建设,坚持落实好新发展理念,才能提供优良的生态公共产品,铸牢人民群众共享美好生活的根本基础。

总之,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从人与人的物质利益着手,因为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决定了社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而这种社会关系决定了人与自然关系。所以,我们要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宗旨,并不断促进人的需求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猜你喜欢
自然哲学自然界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的一秒钟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训练何以可能:运动训练的自然哲学基础
自然界的奥运狂欢
牛顿自然哲学的哲学与自然神学背景
恩格斯服兵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