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国道路的开拓创新

2020-02-21 17:51郭秀清郭玉梅
社科纵横 2020年3期
关键词:现代化道路文明

郭秀清 郭玉梅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上海 200090)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完善了中国道路,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道路之所以能不断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既缘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为中国道路提供了根本的理论指导,也缘于中国道路以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为指向,不断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风险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提出并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创新和发展,为新时代中国道路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道路,丰富了中国道路的内涵,使中国道路越走越顺畅,越走越宽广。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包含重大的理论创新,为中国道路指明了前进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的有机统一整体,其中,中国道路是实践路径,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文化的重要表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人民走上了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道路的成功,很大程度上缘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1]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包含着重大的理论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中国道路指明了前进方向。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

山银山”发展观,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

论指导。中国道路之所以能够带领我们不断走向

繁荣富强,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要,正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才能在改革开放的40 年里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

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虽然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发展仍然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因此,新时代判断我们是否坚持中国道路,就看是否仍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如何与时俱进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中国道路之要,这就必然要实现在不同发展背景、发展条件下发展观念、发展理论的不断创新和超越。进入新时代,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绿色是一个重要维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观,为新时代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供了理论指导,为中国道路指明了前进方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大的理论价值就在于科学地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过分追求发展的高速度,以资源环境为代价,忽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但给人民身心健康和安全带来极大威胁,而且资源短缺、环境破坏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新的发展观强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辩证统一的,生态环境是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因此,新时代经济建设必须走绿色发展道路,通过构建绿色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把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同时,充分利用好生态资源,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可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新的发展理念,对新时代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为坚持中国道路指明了前进方向。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的政治问题,我们党担负起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政治责任。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无论过去还是未来,中国道路最根本的保障和特色,就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入新时代,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影响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全局性的重大战略问题,对中国道路产生重大影响,我们党必须解决前进过程中遇到的生态环境问题。第一,保障人民的生态权益是新时代的重大政治任务。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高度关注,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百姓“求生态、求环保”的愿望强烈,执政的共产党能不能满足新形势下人民群众的新的愿望,成为新时期影响人心向背的重大问题。第二,环境问题容易引起群众不满,处理得不好,往往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面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全局性重大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党中央鲜明地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执政纲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筹谋更加积极主动,高瞻远瞩。从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再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用健全的法律和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短短几年时间里,我们党完成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全局性谋划和部署,充分发挥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同时,通过制度建设,明确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很多地方对生态文明建设实行“一岗双责、一岗同责”,各级党的领导干部同政府领导干部一道承担起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正是因为我们党肩负起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政治责任,既坚持了党领导一切这一重大政治原则,也使我们成功应对了前进道路上的重大挑战,使中国道路继续开拓发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环境作为重大的民生问题,丰富了“以人为本”的时代内涵。实现人的自由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这一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始终围绕“如何实现人的自由发展”这一核心,并具体化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关注的无论是绿色发展也好,还是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也好,实际上最终是为了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民生,就是和百姓切身利益和直接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比如衣食住行等。曾经,“民生”是“温饱”或“小康”的近义词,现在,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和对社会生活影响的深化,生态环境在百姓生活中的幸福指数大大提升。生态环境中清洁的大气每个人都需要呼吸,清洁的淡水每个人都需要饮用,不受污染的土壤更是生产粮食的最基本条件,所以生态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比其他任何公共产品都更重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环境作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民生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中国道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走一条正确的道路,这就是中国道路。在人类现代化的历史上,西方率先走出了一条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虽然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实现了社会的现代化,但这条道路也同样给人类带来过巨大灾难,比如西方工业化过程中不断涌现出的环境公害事件以及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带来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不但给人类健康安全带来极大威胁,对生态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也难以使这种发展道路持续下去,所以说,西方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人类要以可持续的方式实现现代化,就必须走一条全新的现代化道路,解决现代化过程中的资源环境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2](P50)实现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目标,就必须走建设生态文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生态文明建设扩展了中国道路的内涵。中国道路是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做出的历史选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 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 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 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3]尤其是在40 年改革开放的历程中,我们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治国理政的经验,在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相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概括了中国道路的内涵,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以往相比,中国道路中鲜明地增加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容。也就是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逐渐形成了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为主要特征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它体现了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生产力作为第一要务,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鲜明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反对掠夺资源、破坏环境式粗放式发展,崇尚资源节约、环境良好的永续发展。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和要求,丰富了中国道路的内涵,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中国道路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走向新的境界,有赖于中国道路的不断开拓创新。建设现代化强国,我们仍面临着技术、资金、人口、资源环境等一系列困难和挑战,而资源环境问题无疑是当前最现实的挑战。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和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创造了增长奇迹和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不但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而且给人民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能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繁荣和发展,能不能实现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或者说,当前以及未来的现代化道路如何走,走成什么样,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探索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道路,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党的十九大报告更加明确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现代化,就必须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道路,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走绿色发展道路,让生态文明的理念、价值和目标原则真正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方面得到贯彻落实,真正发挥生态文明建设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实践证明,没有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就难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就会遭受重大挫折。相反,沿着生态文明道路向前走,则可以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低能耗、低污染,且能够为世界资源环境安全做出积极贡献的现代化新道路。

三、生态文明建设赋予中国道路以“世界意义”

中国道路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是一条不同于西方传统的现代化道路的全新的人类现代化道路。西方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虽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却是以对自然的过度掠夺和利用为代价,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众多的环境污染公害事件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因此,从资源环境角度来看,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并不是一条可借鉴或可复制的道路,尤其是在全球性资源环境问题更加严峻的今天,人类要想以可持续的方式实现现代化,就必须走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的全新的道路。

一是为全球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对当今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来说,尽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国家发展的迫切需求,但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难题,其中生态环境问题就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在世界性的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决定了发展中国家不可能重复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道路。不但国际环境不允许,而且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存在生态脆弱、资源短缺等问题,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环境依赖性很大,同时由于发展方式和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环境影响也很大。因此,这些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但是西方传统的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始终处于一种难以兼顾的两难状态。实际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并不是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得兼的关系,从遵循一种更先进的发展理念,从走一条更加科学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来看,是可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和谐的。中国道路就是这条科学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样板。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道路中鲜明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这部分内容,包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共赢全球观等,为全球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二是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绿色转型与发展模式引领。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转变传统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走绿色发展道路。当今世界,绿色发展是时代潮流,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当代形式。走绿色发展道路,最重要的就是实现生产方式的绿色化,比如,转变产业结构,对第二产业中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一些领域和行业进行绿色化改造,实行绿色生产,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等。当今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发展方式和发展模式仍较为落后,面临着转变发展方式和发展模式的迫切需求,而中国的绿色发展道路,可以给这些国家提供很好的借鉴。实际上,中国在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交往中,已经在绿色生产方式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合作,比如,“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积极开展生态环保领域的合作,目前生态环境部已经和33 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签署了双边的生态环境合作文件,合作成果不断落地,通过环境政策、标准、法规、技术产业等内容的交互传递,实现共建绿色“一带一路”的信息共享、知识共享、会议共享,从而,绿色“一带一路”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途径。

三是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做出重要贡献。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全球每个国家的共同责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不仅需要每个国家做出承诺,更需要每个国家做出行动,而这种行动就是必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真正做到节能减排。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勇于承担推动全人类绿色、清洁、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担当,为延缓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巴黎气候大会的发言中提出,“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如果抱着功利主义的思维,希望多占点便宜、少承担点责任,最终将是损人不利己”。中国在政策宣示和实际落实上都在一步步履行这种大国担当。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走上一条节能减排的发展道路。比如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如今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水力发电等清洁能源获取方式正在广泛地应用于中国的乡村和城市,已成为世界上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第一大国,清洁能源投资连续9 年位列全球第一。在产业结构调整上,中国政府从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落后产能淘汰,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服务产业等方面入手,努力减少生产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中国在节能减排上的实质贡献举世瞩目,提前三年实现了2020 年碳强度下降的目标,在国际减排合作层面中发挥了较强的领导作用。所以,中国道路也是一条利他利己的环境治理之路,是一条与世界和平共生的文明之路,这既表现出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为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诚信和担当,也表现出一个先进的制度文明为世界做出的“价值引领”和“行为示范”。

猜你喜欢
现代化道路文明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边疆治理现代化
请文明演绎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漫说文明
对不文明说“不”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