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晓寰 伏广彬 雷兴长
(兰州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20)
甘肃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惊人的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力。现代甘肃人既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更要继承优秀文化的创造力精神,坚持文化创造自信,在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础上,推动甘肃文化创新发展,构建文化强省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近年来,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及时掌握,努力应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此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指导甘肃文化强省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当代中国现实,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发展属于当代中国的现代文化。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过程中,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在新时代建设甘肃文化强省过程中,要坚持为甘肃人民服务、为全国人民服务、为世界各国人民服务的文化发展理念,力争实现文化创造性转化、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甘肃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曾经为华夏文化的产生、形成、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甘肃肥沃的文化土地,孕育出过众多无法割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传承古代甘肃人的文化创造精神,树立现代甘肃人的文化创新自信。
大地湾文化就是古代甘肃人创造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已经约有8000年至5000年,并有3000多年的文化沿续,比闻名遐迩的河南仰韶文化和陕西半坡文化还要早。大地湾古文化创下了中国发展历史上的6个之最:一是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旱作农作物标本;二是生产了中国最早的彩陶;三是创造了中国文字最早的雏形;四是修造了中国最早的宫殿建筑;五是发明了中国最早的“混凝土”地面;六是创作了中国最早的绘画。大地湾古文化规模之大、内涵之丰富,在我国原始古文化中亦属罕见,为中华文明孕育做出了不朽贡献。
齐家文化是古代甘肃人创造的又一优秀传统文化,距今4000年左右。齐家文化的制陶业相当发达,拥有复杂的烧窑技术,制作出了独具特征的陶器。齐家文化高超的冶铜技术代表着中华民族早期青铜器铸造的生产力水平,也显示出古代甘肃人的杰出智慧与超群才能。
在大地湾文化遗址附近,现今甘肃省天水市,有个“风姓,以蛇为图腾”的伏羲部落兴起,其首领伏羲氏联合天下各部族,创造了象征中华民族的“龙图腾”,开创了中华文化与文明。伏羲被历代中华儿女,共尊为中华人文始祖,可以说,甘肃伏羲文化是中华文化最早的原创文化之源。此外,古代甘肃还是周文化和秦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能够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源地,就是对甘肃文化创造精神最好的诠释。在建设文化强省的过程中,现代甘肃人要学习与继承祖先的文化创造精神,树立现代文化创造自信,也是形成与发挥文化创造力、开创甘肃文化繁荣的新时代。通过文化创新自信,利用文化创造力,推动甘肃优秀文化和中华优秀文化、世界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文化产品创新,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提升人的精神素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甘肃人必须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持传承文化创造精神,在生活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在建设文化强省中形成文化强势。
甘肃一直是丝绸之路的核心地带,是古代丝绸之路贸易的主要通道。通过丝绸之路,东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甘肃交融汇聚,形成了包括陶瓷、丝绸、玉器、铜具、汉简、佛经、石窟、商旅、长城和边塞文学等为主要内容的“丝绸之路”文化。2000多年来,河西走廊地段的丝绸之路见证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不平凡历程。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中国提出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更是焕发出中国与世界新的时代生机。
“敦煌”是多种文化碰撞与融合的交叉点,优秀华夏文化、古印度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伊斯兰文化在这里相遇。“敦煌”是人类文化再创造的加工基地,古代外来文化在“敦煌”殿堂经过中国化加工后,进入内地,融入中华文化和中国人生活之中;华夏文化在“敦煌”殿堂经过锻造之后,更容易走向世界,融入各国人民的文化生活之中,对世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力。“敦煌”是世界艺术的殿堂,那些公元4至11世纪东西方艺术融会的壁画与雕塑,带给人们极具震撼力的艺术感受。敦煌又是众多国家、民族历史文献的宝库,在这数以万计的赤轴黄卷中,蕴藏着丰富的文献资源,汉文、古藏文、回鹘文、于阗文、龟兹文、粟特文、梵文,文种繁多;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宗教、文学、民族、民俗、语言、历史、科技等广泛领域。
“丝绸之路”文化、“敦煌”文化的产生揭示了甘肃传统文化的开放大势、交流精神。“丝绸之路”文化是在贸易交流中产生的,体现了古代甘肃人敢于开放、敢于冒险、敢于创造的精神,同时为国内外文化融合提供了交流契机和物质平台。敦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文化再创新、再输出的过程。现代甘肃人既要传承丝绸之路、敦煌的文化大交流大融合精神,又要充分建立文化开放自信;既要保护本省文化遗产,又要推动文化创新,加强和不同省份及国际社会的文化合作,让甘肃人创造的丰富多彩的“丝绸之路”文化、“敦煌”文化造福更多当今民众的文化生活,让世界更加美好,人类更加进步。
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基础上,文化的发展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经济始终是文化发展的基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文化商品化和产业化;另一方面,文化又是经济增长的动力,物质财富创造的源泉。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根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先进文化对社会的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文化的创新发展有利于增强人民对于生活的满意度,提升人民生活的幸福感。
作为欠发达地区,实施文化强省建设,就是要让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发展成为甘肃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带动全省经济水平更上一个台阶。通过文化创新创造,推动现代文化发展,更好地实现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目的,努力构建新时代的和谐社会。现代甘肃人作为文化时代精神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应当把文化创造力作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先进文化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要坚持发扬文化为生活、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文化时代精神,树立现代甘肃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服务自信,共同续写甘肃文化时代精神的新篇章。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是建设文化强省的精神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甘肃省文化资源丰富,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现代甘肃人要拥有文化自信,努力完成建设文化强省的历史使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
甘肃文化底蕴丰厚,具有较强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力和现代文化创造力,应该顺应新时代的要求,努力满足全省和全国人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需求,努力提高文化服务水平和文化产品创造能力,持续繁荣文艺创作。所有的文化创新努力都只是为了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能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求,是能否建成文化强省的重要标志。
党中央提出,把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使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甘肃实施建设文化强省战略,应该紧跟时代发展要求,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战略阶段布局,做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长远发展的战略规划,更多地创造文化强势、文化优势,为建设甘肃文化强省奋斗。在第一个阶段,要选择好具有一定优势的文化领域和文化企业,培育好现代文化创造力和文化产业竞争力,力争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在第二个阶段,要使全省的文化服务水平和文化创造能力更上一个台阶,争取在某一文化领域或一些文化产品达到世界水平,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贡献。
建设文化强省,需要将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将现代文化创新性发展,将先进文化积极推广应用。高等院校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量、现代文化的创造主体、先进文化的推广使者,肩负着建设文化强省的重大责任。在建设甘肃文化强省过程中,高等院校应该努力完成自己的使命。
1.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民族文化复兴的根基,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来源。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百年不朽,就是因为其精神的可传递性随着岁月的流逝更加珍贵。高等院校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地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前提和基础,是凝聚区域民众精神的力量源泉。
高等院校作为文化的传递着和继承者,要充分发挥弘扬地方传统文化的引领作用。根据我国新的设计课程政策,反映国家主流文化的课程在总课程中所占的比例为88%~90%,而反映民族性、地方性的文化知识的课程和校本课程在总课程的比例为10%~12%。针对此现状,高等院校要重视地方文化传承,将地方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列为一门学科,设置地方民族文化课程;全面普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建立更加详备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档案和资源数据库,设计传统文化教学课程和教学计划,结合学科知识与课外活动,将传统文化传授给学生,组建文化交流群,更好地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做铺垫。
2.创造现代文化新知识
现代文化是先进文化、进步文化,是文化发展、变化的体现是传统文化的转型方向和目标,反映了人类对世界认知能力的最新成果,体现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最新水平,凝聚了人类集体智慧的最优结晶。现代文化的内容首先应该包括先进的思想意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高尚的思想境界就没有就不可能实现文化的突破。不断丰富更新的现代科学知识是现代文化发展的主要内容。现代文化之所以是现代的,就在于它永远处在不断地创新之中,不甘落后、永远争先,敢于创新的新科学知识,永远都是现代文化的生命所在。
作为现代文化的创造主体和文化强省建设的主要力量,甘肃高等院校应该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开拓创新现代文化最优成果,发现新的时代真理,创造新的时代知识。创造现代文化,既要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发现、发明,也要重视社会科学知识的发现、塑造,关键要善于了解和站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大胆想象,大胆突破,不断创造最新的自然科学知识;要善于发现和了解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敢于探索,敢于创新,不断形成先进的社会科学知识。
3.培养甘肃文化创新人才
文化人才是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同时还是文化的创造者。建设文化强省,实现文化跨越发展战略,必须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积极培养文化创新人才。
甘肃拥有丰富的低成本劳动力资源,高素质的文化人才却比较贫乏,文化产业的研发和管理营销人才更是奇缺。甘肃作为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高等院校要加强与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的联系,研究弘扬地方文化的优势与特色,并根据地方文化、经济发展的需求,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文化研究专门人才,选拔优秀文化创新人才等,使文化创新人才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真正得到提髙。甘肃高等院校应以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人才为基本使命,在最大限度地汇集、宣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着力培养一批文化大师、文化领军人才、高端文化工作者,为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保证。
创刊于1981年的《读者》杂志,一贯秉承“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的办刊宗旨,被国内外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发行至今36年如一日,始终坚持高品位、高质量,始终保持清新健康的格调,赢得了读者的广泛认同和喜爱,成为甘肃乃至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读者》是中国现文化的典型代表,是甘肃文化形象的重要体现。新时代《读者》应充分发挥文化“使者”的角色,将甘肃文化,中国文化传向世界,发挥文化“名牌”的角色,打造甘肃文化品牌,响应国家品牌建设的号召。
1.创造、传播好“读者”品牌
《读者》杂志在海外华文期刊市场中也占有很大份额,畅销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拥有众多读者。2003年起在美国、加拿大同步印制。2007年在由商务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制定出台了《2007—2008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目录》和《2007—2008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目录》中,甘肃的《读者》杂志社被列在国家142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目录的新闻出版类中。对于一个省份,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品牌作为最有说服力的旗帜,必须代表本民族、本地区最优秀、最集中的一面,呈现在世界面前。而《读者》自身的优势已非常明显,足以作为甘肃省的品牌,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增强文化品牌意识,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读者”文化品牌。
2.扩展、延伸好《读者》现代文化产业链
甘肃可以依托现有文化资源,利用《读者》杂志在全国出版业中的影响和地位,大力发展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以文化旅游业、现代传媒业、出版发行业、文娱演艺业等为核心文化产业,重点发展骨干文化企业,积极培育知名品牌,做大做强核心产业,并以此带动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形成以《读者》为中心,其他文化产业为外围的现代文化产业链,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使之成为甘肃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3.打造、形成《读者》经营模式
我们要致力于把“读者”打造成强势文化品牌,挖掘其产业成长潜力,以《读者》汇集文化精髓的方式为主导,通过文化碰撞和文化产业的联系效应,带动文化向其他相关产业(房地产、酒店、旅游、演艺等)的扩展,扩大文化经营的范围,丰富《读者》经营内容,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平行、和谐发展。它有三种方式:一是以《读者》的优秀创作资源的经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经营产业链。二是通过《读者》文化产业链的发展吸引外资,提升文化形象,促进经济的发展。三是文化品牌带动其他产业,包括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
敦煌艺术作为甘肃艺术精髓,代表着甘肃悠久文化的存在。文化只有在传播、交流、碰撞和切磋中才能体现其自身的价值和艺术美感。传播媒介多种多样,包括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而敦煌艺术要实现更好的传播,就要通过演艺界向国际化迈进。《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一批精品剧目不仅在国内引起轰动,也走向了世界舞台,向全世界彰显着甘肃文化独特的内涵和悠悠中华数千年的文明传承。
截至到2016年4月份,舞剧《大梦敦煌》演出已经整整16年。从兰州大剧院获悉,自2000年首演至今,《大梦敦煌》已在全国40多个城市和6个国家精彩上演,累计演出960场,票房收入超过一亿元,成为中国舞剧“多演出、多产出”的成功范例。大型情景舞剧《丝路花雨》自1979年创排以来,历经38载,走遍30多个国家,演出2800多场,观看400多万人次,曾被誉为“中国舞剧之最”、“中国舞剧的里程碑”、“中国民族舞剧的典范”、“东方的《天鹅湖》”。
甘肃有莫高窟、嘉峪关、麦积山等闻名世界的历史人文景观,有雪山草原、戈壁大漠等丰富的自然景观,为电影、电视剧拍摄提供了绝佳的场所,也为演艺界的发展提供了牢固的物质基础,为文化作品构思与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通过敦煌艺术再创新、再创造,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兴旺、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才能更加丰富、文化获得感才能显著提升。甘肃敦煌艺术通过演艺界走出去,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之美,从而扩大敦煌艺术的影响力,彰显甘肃现代文化自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甘肃省紧跟时代步伐,第二届敦煌文博会于2017年9月18日至28日开办,内容由“意会丝路·中外美术精品”、“印象丝路·中外文化精品”、“创意丝路·中外创意设计精品”、“游历丝路·中外旅游产品荟萃”4大板块组成。丝绸之路国际文博会汇集了丝绸之路文化和敦煌文化的精华,是两大经典文化的再创造、再重现,由对话大师、敦煌故事、版画丝路、朝圣敦煌、丝路虹霓、唐蕃古道、大国巨匠、记忆之门、丝路印记、丝路之邮、博物馆文创开发、艺术品创意衍生、手工技艺展演、动漫设计及游戏体验等丝绸之路文化荟萃展现,再创了敦煌文化的历史光辉。
文博会的举办,旨在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开展全方位、多渠道、高水平的文明互鉴与文化交流合作,传承和弘扬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各地区人文交流和经贸等领域的务实合作。敦煌丝绸之路国际文博会是甘肃建设文化强省的展示窗口,也是甘肃文化开放、对外交流的最大平台。举办好丝绸之路国际文博会既可以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更多的文化精神食粮,推动沿线国家地区之间的人文交流;又可以促进甘肃文化强省建设,充分利用丝绸之路和敦煌两大优秀文化资源,积极创造更多的经典文化产品。
“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是所有甘肃建设者的共同创造,他们中既有在这里工作和生活过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又有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还有千千万万普通的劳动者。甘肃精神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丰富的思想内涵、鲜明的地域特色,集中表现为艰苦奋斗、不甘落后,执着坚韧、锲而不舍,简朴友善、诚实守信,包容创新、团结奋进,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体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1]。
2016年,甘肃省GDP为7152.04亿元,只占全国GDP总量74.4万亿元的0.96%,可以看出甘肃省的经济水平不容乐观。我们要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既要有苦干的精神,也要有赶超的意识和勇气,在经济发展上不能甘于落后,永远落后。因此,需要探索甘肃精神创新的突破口,更新与完善原有精神内容,顺应时代变化,寻找新的精神动力来引领全省人民为甘肃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只有通过发展观念的转变、认识的提高、方法的创新,才能推动文化的跨越发展。在新时代,要推动甘肃人思想领域的观念变革。甘肃省应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伟大梦想的宣传教育,加强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文化事业进步和文化产业发展,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具有时代感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文化要获得新鲜血液的灌注,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在文化领域,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这是文化理论创新、文化体制创新、文化产品创新的第一步,只有这样,才能使甘肃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才能使甘肃现代文化充满活力、日益丰富、繁荣发展。因此,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突破阻碍,是新时代为我们提出的新挑战,也是为甘肃建设文化强省做好精神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