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阈下民族地区文化治理探论

2020-02-21 13:34张发钦冯丕红
社科纵横 2020年2期
关键词:小康社会民族文化

张发钦 冯丕红

(广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西 柳州 545006)

创新社会治理是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1]文化既是人类行动与思想的产物,又反过来塑造人类的行动与思想,其本身具有重要的社会治理功能,文化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农村地区是重点;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是关键。进入新时代,伴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文化的作用更加凸显,文化支持愈加迫切。因此,通过有效的文化治理助推民族地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十三五”期间党和国家基于全局发展急需解决的现实课题,也是民族地区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破解的文化难题。

一、文化路径视域下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文化治理

“文化治理既体现为对文化的治理,又体现为基于文化的治理”。[2]文化路径视阈下的文化治理是基于文化的治理,将文化作为社会治理的方式、路径与载体,发挥其积极的社会治理功能,进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文化条件、文化保障和文化路径。

文化既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社会进步提供文化支撑。文化是不可少的,任何社会没有文化就建设不起来,[3](P109-110)社会发展需要文化的强力有支撑和积极推动。文化本身具有特殊性,它渗透在政治、经济等各个要素之中,发挥着价值定向等功能,“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4](P663-66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5]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含文化小康、具有文化尺度、需要文化支持:全面小康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和具体的文化要求,没有文化小康,小康社会的内涵建设就有所欠缺;加强文化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缺少文化建设这一重要环节,就难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文化尺度,文化进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到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需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政治民主为保障,也需要以文化进步等作为支撑,尤其需要发挥民族地区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形成文化支持能力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民族地区文化资源丰富,但目前文化发展水平较低、文化支持能力较弱。为此,亟需通过有效的文化治理破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文化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文化发展之间的矛盾,以此为抓手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文化支持能力。有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统计监测数据显示,除云南省外,其他民族省区文化产业占GDP比例的指标实现程度都偏低,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推动、支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能力也还比较弱。[6](P150)党的十八大以来,尽管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仍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文化发展水平低、文化支撑能力弱已经成为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仅次于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特别是民族地区在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公民文化教育、民族文化认同、文化自觉自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文化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念引导、内涵支撑、动力支持等内生机制难以发挥作用,进而在深层次影响和制约了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和效果。

加强文化治理是有效解决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文化资源丰富与文化支持能力较弱的文化发展难题,以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文化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文化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要途径。文化治理提升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支持力是一个复杂过程,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发挥文化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作用实现的。实施有效的有效文化治理,有助于更好发挥文化在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经济发展推动力,壮大经济总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文化在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政治文明引导力,有助于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政治参与能力,以先进的民主文化引领政治文明建设;发挥文化在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社会和谐黏合力,有助于夯实和谐社会建设的文化基石,以文化和谐引导和维系社会稳定和谐;发挥文化在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生态文明规制力,有助于正确认识、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和践行新的生态文明观,进而推动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加强民族地区文化治理,进而完善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体系,发挥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的文化支持能力,既是推动民族地区实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路径。

二、文化目标视域下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文化治理

文化目标视阈下的文化治理,是将文化自身作为治理对象,通过文化系统要素与环节的优化、组合、协同,达到较为理想的文化状态,进而形成文化比较优势、提升文化支撑能力。不同的民族和地区,其文化资源禀赋不同、文化生态环境不同,其文化治理所面临的境况也存在着诸多差异,故不可能提出一种统一的、具体的、精细的文化治理状态作为衡量的标准,但可从宏观方面进行粗线条的勾勒。从宏观上看,文化目标视阈下民族地区的文化治理应包含治理目的、治理过程和治理产出等三个方面。

(一)就治理目的而言,是要改善文化民生、实现文化小康。民生的改善不仅仅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也包括精神文化生活层面满足感的提高。要让人民群众真正生活得幸福和有尊严,就要切实建设好文化民生。“文化民生建设的目标是让人民群众共享国家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获得精神生活的丰富和提升”,[7](P61-64)它是在人民群众温饱等问题基本解决之后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是文化小康的基本形式,也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之一。文化民生这种需要的创造主体是“民”,满足此种需要的主体也是“民”。文化需要的满足建立在物质丰裕的前提下,其本身可以使民众在免于衣食之忧的同时避免陷入生命价值的“空虚”与生存意义的“匮乏”境地,可以在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的新时代,进一步回答如何在物质层面实现基本小康后,确立更高的精神、价值追求,藉此妥当安放老百姓的精神世界,满足其精神食粮。由此观之,文化民生意义重大,它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衡量尺度,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惠民”、“育民”、“富民”等功能。当前,民族地区文化发展水平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文化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文化民生保障还需进一步加强。通过对广西、内蒙古、新疆等七个民族省区的文化发展状况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发现:51.78%的调查访谈对象认为居住地的公共文化场所“有但不多”,55.44%的调查访谈对象认为居住地最应该完善增加公共文化娱乐场所的公共设施,36.49%的调查访谈对象尚未接通有线网,49.2%的调查访谈对象每年用于文化消费的开支少于500元,近72%的调查访谈对象认为居住地文艺演出少,文娱形式单一,51.7%的调查访谈对象对居住地文化状况满意度一般,22.74%的调查访谈对象认为居住地文化建设亟需发展当地特色文化,22.67%的调查访谈对象认为需要增加地方文化建设经费投入。[6](P137-146)从调研统计数据也可以看出,民族地区的文化治理必须以改善文化民生为首要目的,保障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促进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让人民群众从文化治理中切实感受到、享受到实惠,享有小康的文化生活。

(二)就治理过程而言,需要坚持“三个结合”优化民族地区文化生态系统、形成文化协同机能。其一,坚持外力推动与内力激发结合。由于历史、地域等方面的原因,我国民族地区与东、中部地区相比,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文化教育发展相对落后。民族地区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外部的经济帮助和文化支持。这就需要将民族地区文化治理放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整体布局中统筹考虑、总体安排,组织协调发达地区与民族地区结对帮扶,加快民族地区文化发展。但是,民族地区文化治理的关键更在于激发自身的内生文化动力。因此,民族地区既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更要树立自力更生的发展理念,祛除等靠要等依赖思想,从盘活本土文化资源入手,以发掘、利用区域独特民族文化资源为抓手释放全面深化文化改革与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将文化输血与文化造血有机结合起来,使民族地区文化发展走得更远、更快。其二,坚持传承文化与发展经济结合。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可以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和协同机制,这在理论上早已被马克斯·韦伯、丹尼尔·贝尔等人的研究所证实;着眼文化经济一体化发展方式,通过保护性开发,将民族传统手工艺、节庆等产业化,进而拉动本地经济发展,这在实践也有不少成功的例子和经验。当前,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是制约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两大关键因素,也是大部分民族省区小社会统计指标中实现程度较低的两个指标,如何形成文化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同联动、推动民族地区文化经济一体化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至关重要。为此,民族地区一方面要重视加快经济发展,为文化发展提供经济基础及资金支持,注重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优化经济产业结构;另一方面还应特别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促进民族地区文化系统的优化。这就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尊重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注重不同民族文化的互学互鉴,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并成为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三,坚持创新引领与理性借鉴相结合。民族地区全面深化改革与优化文化治理结构,特别是注重用好两个创新引擎实现文化创新:一是“互联网+”,通过信息化进一步盘活文化资源,激发文化市场活力,例如作为少数民族文化大省的贵州近些年来借助互联网大力发展大数据等产业,推动经济与文化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二是“文化+”,通过内涵创新、样式创新、传播创新等,将优秀民族文化作为推动现代化的独特资源,不断提升其附加值,以民族文化创新带动民族地区整体现代化。同时,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要求民族地区必须推动文化开发开放,构建“跨国文化交流枢纽”,加强民族文化交流与借鉴,吸纳其他民族乃至国外有益文化资源,以理性借鉴、创新转换促进民族地区文化传承创新。民族地区拥有诸多潜在的、可以进一步开发的文化资源,是文化资源的富集区。直面文化资源富集的自身优势,如何扬长避短借助市场、商路以及创意等快车,将文化资源变成能够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品,实现文化资源的保护、增值,为当地百姓创收,这是新时代民族地区文化治理尤其是文化民生改善中应该思考的问题。

(三)就治理产出而言,是要打造文化精品、壮大文化产业,形成民族地区的文化比较优势,进而提升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文化支持力。文化治理目标的实现需要借助一定的文化载体如文化精品、文化节庆、重大文化设施等。尤其需要关注的是,文化产品是生产和形成文化影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的核心来源。为此,要注重对特色文化产业、文化精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强化品牌塑造和精品打造,注重保持和体现文化产品的民族性、区域性特点、特色,展示民族文化、区域文化的原创性,推动文化品牌打造活动的蓬勃开展和文艺精品的高效创作;同时,还要创新发展“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等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借助市场经济载体对文化精品进行精心培育,使之上规模、聚效应,最终向文化产业方向发展和迈进。在这些方面,民族地区已经形成了“云南印象”、“黔系列”、“壮族三月三”等品牌,具备了进一步提升的文化产业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民族地区的文化治理打造出更多的民族文化产品品牌,无疑能进一步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进而更好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阈下民族地区文化治理路径体系的优化

正确的思想观念是正确的行为实践的前提和基础,正确的行为实践是正确的思想观念的具体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阈下民族地区文化治理路径体系的优化,既面临着思想观念路径的抉择也面临着实践行为路径的选择,其价值指向是要获得基于文化的治理和对文化的治理的良好效果,进而为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文化支持。因此,需要从思想与实践两个层面优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阈下的民族地区文化治理体系,并使二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形成有机、协同的文化治理路径体系。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阈下民族地区文化治理思想路径的优化

解放思想、观念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为此,要针对民族地区文化发展中思想观念相对落后、改革创新不足等问题,从加强顶层设计、鼓励先行先试、推动改革创新等方面优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阈下民族地区文化治理的思想路径体系。

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这就需要民族地区站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带一路”倡议和建设“文化大省”、“民族文化强省”、“民族文化强区”等发展战略的高度,加强“顶层设计”,对政府、市场、社会等文化治理主体进行精准定位,制定有效的文化治理方针、政策、法规、措施等,将文化治理列入绩效考核体系。特别是要着眼于激发文化发展活力、提高文化治理能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文化治理体系,加快完善民族地区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当前,特别需要通过加强文化治理的顶层设计,有效克服文化发展中的传统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选择上的路径依赖,逐步解决民族地区文化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瓶颈问题,进而推动实现民族地区文化治理现代化。

其次,要鼓励先行先试。目前,民族地区文化治理领域存在许多难啃的“硬骨头”和难趟的“深水区”,一些深层次问题和关键性环节需要在理论与实践层面深化改革、勇于探索。为此,需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采取先行试点的办法推进,比如采取设立“文化改革实验区”、“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区”等措施积极推进。文化改革和文化治理试点可以在现有的法律、制度、政策的大框架内有所突破,取得经验后再行推广应用,为民族地区文化发展、文化治理提供可借鉴路径和可复制经验。

最后,要推动改革创新。文化传承发展是极具创造性的实践行为,民族地区文化治理更是一项复杂改革工程,在推进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新问题、新事物,必须以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创新文化体制机制、探索文化治理新模式和文化发展新路径。当前,民族地区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需要以提高各级党委、政府的文化治理能力和激发其他文化治理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为重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围绕实现文化治理现代化目标积极探索创新。这其中,尤其需要营造对改革创新包容、鼓励和激励的氛围,只要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各方面体制机制、模式形态和路径方法都可以创新,通过改革创新推动民族地区文化治理现代化。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阈下民族地区文化治理实践路径的优化

文化治理是一个复杂的文化实践过程,需要有科学有效的实践路径。为此,需要以系统视角从政策法规、体制机制、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市场、文化资源等方面优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阈下民族地区文化治理实践路径体系。

第一,完善民族地区文化发展政策法规。完善的政策法规是实现文化发展和文化民生改善的根本保障,也是文化治理法治化的法制基础。目前,民族地区文化发展和遗产保护的政策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推动文化治理和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文化政策法律保障体系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因此,民族地区要在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文化政策法规执行的同时,加强民族地区文化领域的地方立法,形成比较完善且符合区域文化实际的文化政策法规体系。为此,民族地区要结合民族地区实际制定和完善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文化产业振兴、文化市场管理等方面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将文化建设的重大政策措施适时上升为地方法律法规,为民族地区文化发展和文化治理提供法制保障,提高文化发展和文化治理的法治化水平。

第二,创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体制机制。民族地区文化发展水平普遍不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文化要求差距较大,丰富的资源未能转化为现实支持,其关键性制约因素在于缺乏有效的文化治理与科学的文化发展体制机制。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包括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文化治理体制、优秀文化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文化创新及其评价体系、文化发展参与共享机制、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利益协调机制、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协同机制等,以推进文化综合改革创新,提高文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支持力。当前,创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体制机制需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型政府,理顺文化行政管理与文化服务、经营的关系,推动形成文化治理和发展合力;创新民族地区文化管理机构,组建“大文化”部门以履行管理、治理、协调和服务文化相关事务的责任;创新民族地区文化管理与治理模式,实现从粗放式单一性文化管理、服务向分类化、精细化管理与服务转型;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功能,加强文化建设绩效评估考核;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行机制,使其使用效率和惠民功能进一步提升。

第三,构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文化治理的重点,直接关乎文化民生保障和文化小康的实现。为此,民族地区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有关精神和《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要求,采取各种措施和多样形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其中,构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是调整民族地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重点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在具体推进过程中,民族地区要努力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平台,引导各类社会文化参与主体,把文化创造的自由权交给社会和公众,以开放平等的姿态来激发文化创造活力;中央要加大对民族地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支持和倾斜力度,建立发达地区对接帮扶民族地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机制,快速提升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条件和服务水平;民族地区要立足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激发民族文化传统活力,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使之成为当地经济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第四,建立健全民族地区文化市场体系。健全的文化市场体系是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产品质量、扩大文化消费的基础。因此,加强文化市场建设与管理,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是文化治理的重要内容。目前,民族地区存在文化产业开放程度较低、文化市场不规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难以发挥决定性作用、文化产业开发急功近利、无序开发以及利益分配不均衡等问题。因此,民族地区在建立健全文化市场体系中,要着力激发文化活力,加快发展各类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提高市场开放度,促进民族文化产品和要素合理流动;要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发挥政府在其中的服务和保障作用,这样才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要处理好文化市场培育监管、文化产业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的关系,避免过度开发、无序开发等对民族文化资源的浪费与破坏。通过建立健全民族地区文化市场体系,可使各类文化市场主体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得到保障,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得以实现,文化企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得到提高,国有文化企业社会公信力得到提升。

第五,科学整合运用民族地区文化资源。民族地区具有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着许多与现代社会相连接、有助于促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和社会建设的有益资源。为此,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文化治理整合运用民族文化资源,形成文化合力,发挥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要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典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并融入当下社会生活之中。[8](P161)科学有效整合运用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必须坚持传承创新的原则系统梳理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对民族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时代性阐发,激发传统文化活力,推动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民族文化现代化。这其中,特别是要着眼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人文精神,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为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思想指导、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方法导向。

总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阈下的民族地区文化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正确的思想观念和科学有效的行为实践路径的相互支撑,也需要政府、社会、公民等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形成系统化的文化治理体系,方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文化治理效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

文化支持。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民族文化
我们的民族
年味里的“虎文化”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多元民族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大同梦想与小康社会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