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平涛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中国处于重要发展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进程中,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到实体经济上,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体现了我国产业链的稳定和韧性。这是因为中国拥有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并且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工业分类中所有工业类别的国家,大大增强了产业链各个环节维持自身系统稳定、防止断裂和抗冲击的能力,这也为我国钢铁工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交汇点回顾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钢铁工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显著变化。中国钢铁工业不仅建立起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现代化生产体系,是名副其实的国之桢干,而且整体装备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跻身世界钢铁工业设计和设备制造、施工建设综合能力最强国家行列,是硬核制造业之一,为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钢铁工业表现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生产经营安全平稳,有力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复苏。展望未来,“控产能扩张,促产业集中,保资源安全”仍然是钢铁工业着力解决的三大痛点,而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是引领中国钢铁工业突破发展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是推动中国钢铁强国建设的重要引擎。
构建基于“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在国内外环境发生显著变化的大背景下,推动我国开放型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因此,中国钢铁工业也要从此前的基于生产为核心的布局向基于区域产业链集群为核心的布局转变,有效协调和统一市场空间和产业生产空间,推动钢铁工业双循环进程的自我循环,并通过“创新驱动”力争实现“三大赋能”,助力中国钢铁工业发展提质增效。
以攻克“卡脖子”技术作为钢铁工业创新驱动的突破方向,实现“产业链赋能”。按照“十四五”期间提出的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的要求,中国钢铁工业的产业基础和产业链协同度亟待提升。虽然中国的钢铁产业规模全球占比超过50%,但是由于钢铁工业的产业集中较低,且关键原材料铁矿石资源制约严重,导致中国钢铁企业在世界市场上的话语权不高。此外,从技术装备角度来看,虽然我国对冶金技术成套装备或整机装备大部分能够实现自主研发,但是在关键零部件和元器件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有些装备硬件能够跟上,但软件差距仍然不小;因此在“十四五”期间,如何补足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和工业软件的发展短板,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钢铁产业链和供应链是钢铁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
以节能增效为钢铁工业绿色发展的突破方向,实现“绿色发展方式赋能”。中国钢铁工业节能环保意识觉醒较早、采取举措措施最实,节能环保工作一直走在工业领域的前列。但是企业间节能环保水平参差不齐、科学规范的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等可持续发展瓶颈尚需突破。因此,钢铁工业的发展要通过持续创新,在完善产业链的同时优化能源链和环保链,继续积极推广应用世界先进的工艺、装备、技术和流程,加强节能环保管理,实施超低排放改造,推进节能、节水、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传统节能减排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引领和推动企业绿色化转型,打造绿色协同发展生态圈。
以智能制造作为钢铁产业发展新引擎为突破,实现“智能化发展赋能”。国家关于智能制造相关政策的出台为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在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数字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下,钢铁产业要以数据赋能为主线,实现全周期全要素的数字化升级、转型和再造;并积极构建信息技术在钢铁行业中的场景与落地应用,积极建设智能工厂,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飞速发展,实现中国钢铁行业的由大变强。
适应新形势,中国钢铁行业必须砥砺前行,当好“六稳”“六保”主力军,在产业报国和科技强国伟大实践中以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钢铁强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