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 斌
(95865 部队,北京 100162)
按照气象专业“寒冷程度”等级划分,严寒气象条件是指气温在-20 ℃~-29.9 ℃变化的寒冷天气。本文所讨论的严寒条件主要是指严寒地区的气象条件,即最冷月平均气温不大于-10 ℃或日平均气温不大于5 ℃的在145 d 以上的地区,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内蒙古和甘肃等地区。
(1)分机参数发生变化影响装备技术性能。严寒条件下,绝缘介质绝缘性能下降,使电子元器件特性(如电路阻抗特性、分布电容)发生改变,导致电子对抗装备侦察接收机灵敏度下降、测频测向精度降低、干扰频点发生漂移,这些都将直接影响装备技术性能的发挥。
(2)电磁波传播特性改变影响装备作战效能。一方面地物被冰雪覆盖后,电磁波反射特性有不同程度的改变,造成侦察、干扰范围发生变化;另一方面装备外露天线容易结冰积雪或产生淞化现象,影响电磁波的辐射和接收,致使情报分析人员情报判读和指挥员作战决策失误。
(3)影响装备机动转移。雪地行车缓慢,车辙容易暴露军事行动方向和作战企图,战场清理工作量大且容易被敌特分子跟踪。同时受低温环境影响,装备外露橡胶制品、金属部件等变硬变脆(如天线强度降低易折断,射频线缆外层变硬易开裂),伺服控制系统反应“迟钝”,大大增加了装备展开撤收时间,不利于电子对抗装备的机动转移。
(4)遇热凝水造成短路。严寒条件下,装备开机预热时间长,无法在规定时间内进入正常工作状态。当装备正常工作后,自身发热容易出现“缓霜凝水”现象,金属器件易锈蚀,电路板易短路。此外,低温环境还会引起接头、插件松动,造成接触不良、断裂、开焊等故障。
(1)对装备载车的影响。一是启动困难。严寒条件下,蓄电池化学反应变慢,电解液密度下降,电容量不足,致使车辆难以启动。二是动力不足。由于形成的可燃混合气体质量差,燃烧不充分,导致动力输出不稳。加之润滑油黏度增加,致使车辆操控性下降,这些都会影响载车正常行驶。三是安全性能降低。冰雪路面车轮与地面的附着力明显下降,制动距离延长,易发生车体侧滑,影响行车安全。
(2)对供电系统的影响。油机在低温环境下运行,摩擦损失大,会使发动机输出功率下降,耗油量增加。另外,气缸内混合气体燃烧不充分,还会影响电压稳定输出。
(1)对装备管理的影响。严寒条件下装备、人员的防寒保温器材和易损物资消耗量增大,筹措品种、数量增多,其储备及携(运)行量增加,给部队运力增加负担。
(2)对使用维修的影响。一方面维护保养不便。严寒条件下,人员着装厚重,视、听、触觉受限,动作迟缓,作业难度增大,影响作业效率,甚至会发生装备误操作而改变装备工作状态。另一方面维修难度增大。冬季气候干燥,人体及衣物易产生静电,在装备操作和修理过程中,易对敏感元器件造成损坏。用于检测维修的仪器仪表在低温时性能下降,影响检测精度及维修质量。
装备使用管理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持续过程。电子对抗装备在严寒条件下的合理使用,不但直接影响装备效能发挥,而且事关部队作战、训练任务完成,对部队各项工作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科学合理使用装备,是搞好严寒条件下部队装备管理的一项十分重要内容,具体要求如下。
首先,要求装备操纵员必须在允许范围内按规操作,避免人为损坏装备,缩短使用寿命,甚至造成安全事故。其次,要求使用人员了解掌握装备特点规律,用其长、避其短,充分发挥装备应有作战效能。最后,组织指挥装备使用的各级指挥员、职能部门必须严格按照编配用途使用装备,不能用于与编配用途无关的其他活动,保证部队作战、训练任务的正常进行。
部队完成作战、训练任务离不开装备,而装备都有规定的使用寿命,使用强度过大,将使其故障率增高、寿命缩短。为保证部队日常训练任务完成,应按照相关条例要求,严格执行装备动用和封存数量、使用范围等规定。
战时使用管理在部队装备管理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战时装备使用管理的优劣,不但对装备效能发挥和作战任务完成具有重大影响,而且也是检验部队装备管理质量的重要标志,应加强装备战前、战中和战后的使用管理。
根据作战进程时间划分,从等级转换、摩托化行军、隐蔽集结、战前、战中和战后等6 个阶段分别阐述严寒条件下装备使用管理的主要内容及注意事项。
(1)受领任务,按时转进。接到作战命令后,部队指挥员应立即组织召开党委(支委)会,及时传达上级命令,明确战备等级转换任务及分工,在规定时限内按要求进入装备等级战备。
(2)研判情况,拟制方案。根据上级作战意图及本级作战任务,结合寒区气候特点,提出严寒地区装备保障建议,拟制严寒地区装备调整补充及维修保障方案。
(3)严密组织装备启用及物资筹措。根据作战任务,确定并启用参战装备,并按严寒地区要求组织装备检修、维护保养。积极向上级请领制式防寒器材,就地就便采购通用防寒物资。
(4)认真开展针对性教育和临战训练。进行严寒地区装备管理常识教育,掌握严寒条件下装备操作使用注意事项,开展以野战开设、野战维护、装(设)备防寒等为重点内容的临战训练,确保参战人员掌握严寒地区装备管理方法、程序。
(1)严密组织机动行军。根据作战任务,定下机动决心,明确部队机动任务和要求,拟制摩托化行军装备保障方案。在坡道、隘路等复杂地段,加强现场指挥,及时处置车辆故障和突发情况。
(2)适时勘察行军路线。认真组织道路现地勘察,重点查明冰雪厚度及江河封冻情况。在通过冰河时,应对冰层厚度进行勘察,计算冰层承载能力,确定冰渡路线并设置醒目标志。
(3)组织装备防寒防滑加固处理。在摩托化行军前,组织所属人员加固车载装备,做好对易冻、易损设备的“包”“裹”处理。定期检查装备裸露部分,防止积雪结冰。合理使用车辆防滑器材,适当加大行车间距,确保行驶安全。
(1)合理选择集结地域。集结地域的选择要满足隐蔽、便于伪装和机动转移等要求,不要选择风口、积雪等地域作为集结地。同时应加强与气象部门联系,及时掌握天气变化。
(2)迅速构工伪装。按照战时电子对抗装备管理规定,迅速建立装备值班制度。指挥部队迅速构筑工事、掩体,尽量使装备进入工事,防止冻损。对不便进入工事、掩体的装备要采取必要的保暖、伪装措施。
(3)组织装备检查与维护。组织开设临时野战修理机构,派出技术保障分队对装备进行巡回检查,周密安排装备维护保养,督促部队做好装备防寒保暖、器材物资补充工作,检查装备除霜擦拭、烘干驱潮等工作落实情况。
(1)严密组织作战筹划。及时召开作战筹划会议,研究确定电子对抗装备兵力编成、部署,主要作战方向和电磁佯动方向,与友邻部队协同原则等。掌握作战地域地磁环境、气象水文和器材物资采购筹措渠道。
(2)及时修订保障方案。根据作战方案,及时修订完善装备保障方案,拟制技术保障、器材保障计划,做好部分器材物资的储备工作。同时,执行任务前应对装备进行检测调试、维护保养,检查装备取暖保温设备是否工作正常,以便随时遂行作战任务。
(3)有效组织装备“冻中”展开。一是寒区冻土层较厚,架设天线时地钉不易穿透,可采取电钻打眼方式埋设地钉,并浇灌适量浓度的盐水,以保证良好的导电性能。二是电源、射频线缆低温变硬变脆,不得强行拉扭,应将其移至室温环境,待其软化后再进行伸展或卷曲,严禁用烘烤方式进行软化。三是装备按战术配置要求展开后,要利用车载取暖设备对工作方舱进行加热升温,一般方舱温度达到5 ℃后方可开机,待装备充分预热后,再逐步加高压。
(1)掌控装备动态情况。及时掌握各装备展开部署位置,了解装(设)备、器材物资损耗情况,拟制并执行调整补充计划,其内容主要包括恢复(合并)建制方案、装备器材调配计划、装备器材申请补充计划等。
(2)严密监控装备运行状态。定期清理装备外露部分的积雪结冰,清理时不可用力过猛,以免造成装备损伤。经常检查各种部件连接情况,主要查看天线阵子、射频线缆有无断裂破损,发现问题及时处置。
(3)做好装备应急抢修。及时向上级报告装备战损、故障情况,加大装备技术保障力量对装备巡回检查频率,综合利用换件、拆拼等修理方法,对战损、故障装备进行应急抢修。
(1)梳理总结装备作战情况。迅速统计上报装备完好、战损等情况,及时请领补充消耗的物资器材。对于本级无法修复的装备故障,应及时组织战损装备后送维修。
(2)严密组织装备维护保养。战后认真组织装备性能检测、除尘驱潮等工作。如装备、器材需转入室内存放,应及时擦除装备表面凝水,防止装备受潮锈蚀。
(3)评估再战能力。结合下一阶段作战任务,科学评估装备、器材物资储备等能力现状,及时提出装备、器材物资调整补充计划,进一步修订完善装备保障方案。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各地地形地貌、气象水文、电磁环境等不尽相同,给执行作战、训练任务的电子对抗部队在装备管理和保障方面带来诸多不便和困难。要不断积累沙漠戈壁、山岳丛林等野战条件下电子对抗装备使用管理经验,探索其规律变化,为电子对抗部队执行全疆域机动作战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