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漫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一生遇到好老师,这是一个人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这是这个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拥有源源不断的好老师,这是这个民族发展的根本依靠、未来依托。”当前,江苏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教师队伍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教育事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为发挥好教师队伍在江苏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第34期省管干部进修班课题组对全省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一、江苏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江苏现有专任教师94.1万人,其中,高校教师11.6万人,中等及以下学校教师80万人,技工和成人学校教师2.5万人。近年来,江苏省教育系统切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中心任务,锐意进取、积极作为,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师德师风建设抓实抓严。江苏始终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首位,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新时代师德建设精神,把关鍵点落在“实”字,做实标准、抓实典型、落实监管。一是做实标准。按照教育部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要求,江苏省制定了《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实施细则》,列举了教师职业行为负面清单,并定期对各地各校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对制度建设迟滞、教育监督敷衍、师德失范事件的学校进行通报。二是抓实典型。开展“江苏最美教师”“江苏教师年度人物”推选等活动,依托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建立江苏省师德建设宣传中心。三是落实监管。建立教师诚信承诺、失信惩戒机制,坚决从严处理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收受礼金和高校教师在学术研究、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失信、失范行为。
教师教育改革逐步深化。江苏教师教育新体系基本形成。2018年专门召开了教师教育创新发展推进会,出台《江苏省教师教育创新行动计划》,并取得了积极成效。在优化培养规模结构方面,全省共有37所院校培养师范生,师范生年培养量2.5万人,在校生10万人。2018年全省中小学招录新教师2.6万人,其中70%左右为师范生,培养规模与基础教育实际需求和储备要求相匹配。在提升培养条件能力方面,各校开展了教师职业技能实训中心标准化建设,如盐城师范学院投入建设经费达3600万元,有效地改善了师范教育办学条件。在提高培养质量方面,“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有序推进,“教学基本功大赛”形成品牌,2018年师范生首次参加全国教师资格统一考试取得佳绩,尤其是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两个专业,笔试通过率达到91%和82%。在提升办学层次方面,激励优秀大学办师范,建设一流师范院校和一流师范专业。
教师培训工作稳步推进。每年完成12万教师省级培训任务,形成了省、市、县、校四级教师专业发展体系。为提高教师培训的专业化程度,分别依托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理工学院成立了省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省中小学师培中心、省中职师培中心、省高职师培中心和省高校师培中心,确保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工作都能获得相应专业培训机构的指导和服务。目前全省所有县(市、区)均建立了教师发展机构,2018年全年认定评估17家省示范性县级教师发展中心,有效提升了培训的专业化水平。
教育人才高地效应不断显现。截至目前,全省高校拥有国家级高端人才15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77人、“千人计划”专家476人、“万人计划”专家266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12人、国家杰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8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03人,人才总量和人才层次不断提升。一是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以“江苏特聘教授计划”为引领,每年面向海内外选聘70人左右,在三年聘期内对自然科学类、人文社会科学类特聘教授分别提供200万元/人(特别优秀人才最高可达400万)、100万元/人的科研经费,以及每人每年12万元的奖金。同时,依托“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省“双创计划”等人才项目招引海内外优秀人才。二是完善优秀人才培养机制。如“青蓝工程”设立20多年来已选拔培养青年骨干教师5000余人、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000余人、团队500个左右。另外,每年选派高校350名教师和校长赴世界200强高校研修,拓展国际化视野。各大高校也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如河海大学推出“大禹学者计划”、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推出“龙山学者支持计划”,积极营造有利于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三是提升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引导创新要素向生产一线集聚,破解从知识到应用“最后一公里”问题。江苏产业教授计划已选聘1300名科技企业家,带动了创新资源在江苏的集聚。截至2018年底,全省高校专职从事技术转移转化人才1000多人,在外兼职从事成果转化人才1700多人,到企业兼职研发人员2800多人,到县(区)、乡镇挂职科技人员200多人。2018年度,全省高校共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457项,占全国授奖总数的9.57%,位列全国第一。其中,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二、江苏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薄弱环节
聚焦教育现代化发展方向,对照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要求,目前全省教师队伍建设仍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
师范生生源质量不高。全省基础教育每年招聘新教师约2万人,其中师范生1.6万人(占80%),师范生是全省中小学教师的重要来源。而中小学教师待遇总体偏低,且工作任务重、责任大,导致教师职业吸引力下降,出现优秀大学不肯办师范教育、优秀学生不愿意读师范专业的现象。通过对2016—2018年录取的师范生进行分析发现,全省每年招录师范生2.5万人,其中通过高考录取的2.1万,通过中考录取的0.4万。在通过高考录取的2.1万人中,达到一本、二本、三本、专科分数线的分别占18%、52%、12%、18%。在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没有明显提高的情况下,教师职业对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吸引力不强,长此以往,将影响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顶尖人才和团队数量仍然较少。从总体数量上看,江苏高校全国领军型高层次人才达到全国高校数量的10%,但这更多得益于江苏高教规模数量的群体性优势。从个体看,缺少能领衔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领头雁”高校,特别是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和高水平团队不足,在学科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学术大师、教育大家和科学家紧缺,居于国际学术和创新前沿的高水平领军人才明显偏乏。以近期公布的2019年两院院士二轮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为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分别为15人、15人、11人,而江苏表现最好的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均为5人;从2018年青年千人“上会人数”看,清华大学(76人)、浙江大学(51人)、北京大学等6所高校均在30人以上,江苏高校南京大学表现最好,也仅列12位,共18人上会。
教师负担普遍较重。当前,全省教师工作压力普遍较大。一是工作时间长。调查结果显示,全省中小学教师日均工作时间为9.5小时,超过法定工作时间1.5小时,90%的教师反映工作日晚上和周末还要备课、批改作业和家访等。教师工作时间长还呈现不均衡特征,城区学校教师多于乡村学校,毕业班教师多于其他年级,班主任高于学科教师。二是心理压力大。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还有“育人”,教师面临家长、学校、社會、政府等多方面的压力,不敢管、不能管、不想管,教育惩戒权形同虚设。三是非教学事务多。调研结果显示,教师反映最为强烈的负担是非教学工作任务。81%的教师认为各类检查进校园等活动负担重。四是评比竞赛频繁。多数教师对日益增多的评比竞赛表示反感,认为评比竞赛严重打乱了教学活动安排。学校是传播和创造知识的场所,过多的评比竞赛不仅影响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也不利于学校和教师的长远发展。
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数量紧缺。目前,全省公办中小学共核定教职工编制数55.8万,基本达到国家编制标准要求。但从实际情况看,全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普遍紧缺,亟须重视和解决。《江苏“十三五”期间教育资源盈缺预警报告——未来五年人口波动对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报告显示,全省“十三五”期间需新增教师近10万人。其中,新增幼儿园学龄人口31.98万,需新增教师2万人;新增小学学龄人口近59.53万,需新增教师3.5万人;新增初中学龄人口66.78万,需新增教师3.8万人;高中教育资源略有不足。从区域来说,苏南地区由于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需求旺盛,新建了大量学校,却没有编制用于补充教师。从结构上看,随着中小学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结构性缺编问题也逐步凸显,音、体、美教师全省缺口达1.7万名。此外,全省中小学教师队伍中,25—35周岁符合二孩政策的育龄女教师有12.5万人,不具有相应教师资格证有1.6万人。同时,由于各级编制部门无法拿出足够的编制招聘合格新教师,为保证正常的教学需求,各地只能通过聘用编外教师的方法,缓解师资不足的现实矛盾。目前,全省中等及以下学校编外聘用教师10.2万人。但各地在编外聘用教师管理方面没有统一规范,聘用方式各异,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学校的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给师资队伍的稳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三、新时代加强全省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当前,全省上下正在围绕“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蓝图,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发展现代化教育。既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了更高要求。新的形势下,江苏教师工作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持“五个维度”推动,努力开创全省教师工作新局面。
以“讲政治”的高度,推动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教书育人全过程,突出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一是要提高思想认识。广大教师要带头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美德,自觉肩负起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坚守精神家园和职业底线,成为学生道德的引导者、知识的启迪者和理想的守护者。二要强化正面引导。要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弘扬师德典型,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继续开展“江苏最美教师”“江苏教师年度人物”评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等活动,给予教师相应的社会地位与尊重,让他们在清明友善、公正自由的环境中教书育人。三是集中整治重点难点问题。要继续加强师德失范行为查处力度,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在绩效考核、职务聘任、评优奖励等方面,严格落实师德 “一票否决”制度,引导教师规范从教,营造教育发展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以“抓源头”的深度,推动教师教育创新发展。教师教育抓不好,教师队伍建设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要严格对照《江苏省教师教育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要求,推动教师教育模式的全面转型。一要鼓励高水平大学办师范。继续按照“先一步、高一筹、优一等”的要求,通过逐步提高师范生生均拨款系数、重大项目加强支持力度等方式激励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办师范。二要优化培养方案。突出模块化、选择性和实践性的教师培养课程导向,构建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课、教师培养课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强化以教育见习、实习和研习为主要模块的实践课程比重,全方位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三要转变教学方式。形成以师范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推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改革,推动在线开放课程的广泛应用与共享。四要加强校地合作。着力解决教育行政部门与师范院校之间联系少、合作少的现状,做到“产销”对路。实行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双导师制”,在中小学建立硕士培育站,开展硕士驻校培养。
以“促发展”的力度,推动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江苏高校规模全国第一,各项发展指标位居全国前列,人才资源储备也比较丰富。但人才的本质是创造价值,如何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释放高校人才创新创业动能,是高校人才工作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为此,要借助“三个资源支撑”。一是借助平台要素资源支撑。目前,全省高校共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15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个,数量均居全国第一。要充分发挥这些平台载体的支撑作用,促进高校创新型科技成果的孵化、转化,将高校知识、技术和人才等优势创新资源有效导入区域经济发展。二是借助改革政策资源支撑。2018年以来,“人才新政10条”“人才新政26条”“科技创新40条”相继出台,其共同核心指向就是,把本土人才的培养使用提升到相当高度,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突出创新创业导向。要进一步抓好相关政策文件的落地,最大限度发挥政策效益,通过深化改革破除人才创新创业的机制性障碍。三是借助地方政府资源支撑。江苏高校的人才工作要主动对接地方产业发展,精准服务、精准引才,鼓励高校把引才育才纳入地方人才计划和支持范围,实现校地合作共赢。
以“真关心”的态度,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2019年9月9日,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根据该意见要求,要坚持分类治理、标本兼治,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让中小学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一是大力营造尊师重教氛围。要旗帜鲜明、大张旗鼓地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特别是各类媒体要正确认识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理清教师、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责任边界,让广大教师找到从容施教的底气。同时,引导广大教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要求,不仅成为道德领域的重要标杆,更应作为立德树人的先锋和表率,传承“园丁精神”“春蚕精神”“蜡烛精神”。二是不断优化教育生态环境。要将“管理型”行政转化为“服务型”“支持型”行政,全面清理与规范涉及学校的各类检查、考试与评比活动,建立目录清单制度,未列入清单或未经批准的活动不得进入学校。三是继续完善教师发展体系。要聚焦职称制度改革,通过取消教科研训部门职称比例限制、增核乡村学校职称岗位、打通中级和初级岗位比例等办法,缓解高级和中级教师岗位职数不足的问题。要加强聘后管理,对于长期不在教学岗位和教学工作量不足的教师,只能聘任在本级职称的最低等次,并不得申报高一级教师职称。四是全力维护教师合法权益。2018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等文件,关键是做好贯彻落实,让惠及教师队伍的改革措施能见到实效。要特别关注教育惩戒权缺失的问题,加紧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实施的范围、程度和形式,让广大教师既能热情关心学生,又敢于严格管理学生。
以“敢担当”的气度,推动教师地位待遇不断提升。要深入贯彻落实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满足教师在编制、职称、待遇等方面的合理诉求,努力帮助解决教师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等方面的后顾之忧。一方面,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建议人社、财政等部门加紧出台相关政策,建立教师收入和公务员实际收入比照制度,从政策层面明确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的比照范围,提高教师绩效工资核定基数,切实维护教师合法权益。同时,加大编外聘用教师工资收入的财政保障力度,切实保障编外聘用教师与编内教师同工同酬。另一方面,全力保障教职工编制配备。要加大教职工编制统筹力度,建立以县为主、市域调剂、省级统筹、动态调整的教职工编制管理机制。在省级建立中小学教师周转编制专户,用于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人数较多、教职工编制严重短缺且难以通过县域挖潜、市域调剂等方式解决的地区补充中小学专任教师编制。在设区市范围内综合考虑所辖县(市、区)在校学生数和教育发展需求等因素,统筹调剂教职工編制。在技工院校、职业中学、公办幼儿园等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开展人员编制备案管理试点,备案制人员由各设区市统一招聘,与事业编制人员同工同酬同管理,所需经费纳入地方同级财政预算。另外,要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职工编制标准,在现有事业编制总量内,根据县(市、区)域内学龄人口数,统筹考虑、合理核定教职工编制,并结合教育发展实际需求,按规定比例增加专任教师编制。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第34期省管干部进修班学员,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
责任编辑:刘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