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大为
(广西中医药大学 体育部,广西 南宁,530200)
十九大以来,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设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成为全党工作的重点。2018年9月国务院制定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进一步提出要“继续把国家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促进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资源向农村倾斜,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①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为响应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国务院于2019年8月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强调要“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逐步推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在地区、城乡、行业和人群间的均等化,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倾斜…”②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9/02/content_5426485.htm。。2020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指出在后续的农村工作中应“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坚持县乡村联动,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乡镇和村,提高乡村治理效能”③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0-02/05/content_5474884.htm。。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乡村振兴,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有助于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作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下位概念,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
近年来关于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具体含义进行探讨,并对其重要意义加以说明,如刘玉认为“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内涵丰富,意义重大,是充分发挥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作用的必然要求”④刘玉.论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及意义[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6):8。;二是,对导致我国城乡公共体育服务非均等化主要因素的研究,如秦勇等认为“影响我国城乡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⑤秦勇,张秋.我国城乡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相关环境影响因素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2(5):87。三是,结合现有发展困境,思考实现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可行路径,如胡庆山等人认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机制的优化必须在我国“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中予以综合施治。”①胡庆山,吕钶.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机制的现实弊端及治理策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9):17。可见,我国现有的关于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城乡公共体育服务机制自身,鲜少有人结合当下我国发展的战略要求进行分析,且对于路径的探讨也主要着眼于政治、经济等的宏观层面,对农民的主体需求和体育观念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关注不够。基于此,本文将立足于城乡公共体育服务的均等化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深刻联系,结合我国农村地区公共体育服务的不足之处,剖析城乡公共体育服务非均等化的发展困境,有针对性地探索实现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合理、有效的路径,从而推动农村社会健康发展,提高农民生活幸福感,帮助农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7年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中认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公民都能公平可及地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其核心是促进机会均等,重点是保障人民群众得到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而不是简单的平均化。”②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3/01/content_5172013.htm。由此衍生出的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是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公共组织考虑到公民的生活娱乐需要,能够按照全国一般和一致的标准,提供基本的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③郇昌店,肖林鹏.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初探[J].体育文化导刊,2008(2):29。需要强调的是,均等化并非平均化,而是不同主体之间的权益、机会得到相对的平衡,能大体满足不同群体之间的不同需要。从内涵出发,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是实现我国共建共享发展目标的有力推手,也是平衡城乡居民心理,为农村地区提供发展机遇,稳定农村地区社会秩序,促进乡村振兴的必要举措。
我国长期以来采取城乡二元的发展模式,在实现社会整体发展的同时,也导致城市、乡村之间形成了难以逾越的鸿沟。经济、政策、文化等发展资源向城市的倾斜,必然引起一部分农民的心理失衡,使其对自身在农村生活以及还将长期以农民的身份参与政治或社会活动的事实持排斥态度。“农民是乡村的发展主体,是乡村社会的主体,是乡村规划中社会发展研究的对象”④周游,周剑云.身份制的农民、市场经济与乡村规划[J].城市规划,2017(2):94。。农民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践行者和受益者,农民的自我认知是影响乡村振兴战略最终实现的内在动力,城乡之间的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可助力农民建构身份认同感,因而是乡村振兴战略稳健实施的基础性要求。公民身份的基本内容是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平衡,其自我身份认同“需要有相应的物质基础,同时认识到个人所拥有的资源与他行使权利和责任的意愿、机会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⑤福克斯.公民身份[M].郭忠华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67。。只有在农民获得相应物质资源和较为满意社会服务的前提下,强烈的公民身份意识和自我认同感才会驱使他们主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均等化的城乡公共体育服务机制能够为农民提供与城镇居民基本一致的体育活动资源,改善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农民自我否定的现实生活基础,形成新时代农民的身份认同和社会认同感,从而引导农民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回应和支持党和国家有关乡村振兴的相关举措。
在农村前期发展中,与公共体育服务相关的公共体育产品、体育设施建设等基础性配置较为落后,所以要实现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完善农村地区的基础体育配置是前提。与此相关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和具体服务供给势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会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创造机遇。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民大规模流向城镇,在农村滞留的人多是孤老幼小,真正的青壮年劳动力严重缺失,在缺乏人力资源的情况下,农村经济发展受到结构性制约。为落实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政策方针,在农村地区进行公共体育服务建设活动,能够为农民提供众多工作岗位,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农民向农村地区回流,不仅有助于解决一直困扰农民的就业问题,还能从整体上推动农村地区的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乡村振兴要求农村的经济得到发展,环境更加优化,社会结构更加和谐。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相关建设工作在农村地区开展之后,会在强化农民对家乡发展重视程度的同时,还能从民生层面合理应对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为其提供收入来源,实现人力资源的区域内消化,拉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农村加强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活环境,还能为农村地区招商引资,获得企业前往投资设厂的机会。完善的公共体育服务设施配置,城乡生活质量的差距逐渐缩小,企业在能够保证员工生活质量稳定的同时,更愿意前往成本较低的农村地区建厂生产,客观上能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农村青年大规模流向城镇,大量农村家庭长期处于不完整状态,农村社会秩序、农民思想观念和行为取向等正在经历剧烈变革,农村社会风险因素增多。”①朱泽.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7(12):33。以往农民向城镇地区的转移,不仅会制约农村的经济发展,而且给农村社会造成诸多不稳定因素。首当其冲的是少年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大难题。在外打工的父母自顾不暇,这些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正确的指引,孩子们在情感上处于孤独封闭的状态,极易被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左右思想。开展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相关工作,吸引农民回乡工作,能有效降低留守儿童的比例,处理好农村少年儿童的教育问题。同时,农村体育服务得到完善之后,青少年儿童的课外生活会得到充实,也能避免不正当的社会活动对其造成的不良影响,缓和农村因家庭矛盾引发的社会问题。其次,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打破了农村传统静态的熟人社会,农民一直以来对血缘、宗族关系的重视转变为对法治和政治制度的依赖,农村社会成员关系的粘性受到削弱。“当这种强制性的整合力量变弱的时候,如果找不到替代品,原来的社会秩序就会出现失序,甚至解体的风险。”②张秀梅.社会保育:一个乡村秩序建设的新思路[J].浙江社会科学,2016(9):68。所以要实现农村社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凝聚力量,必须以新的精神文化层面的共同追求,维持稳定的、能够推动农村发展的社会秩序。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无疑能承担起营造农民之间共同文化精神追求的任务,它将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使不同主体之间形成对共同体育文化活动的热情。
尽管城乡公共体育均等化的发展格局,对实现乡村振兴,解决“三农”问题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城乡公共体育服务不均等的现象依旧十分普遍。从有关政策来看,城乡非均等化的公共体育服务现状主要是因为在“城乡二元”的发展模式和财权、事权分离的财政政策影响下,相对于城镇地区,农村处于弱势地位,用于公共体育服务的资金不充分;公共体育服务体制方面,农村地区的体育组织不健全,体育服务方案不科学,服务主体也主要依赖政府,缺乏自主性;从体育参与主体来看,农民受自身思想观念的制约,体育健身意识不强,也缺乏表达自身需求的正确方法。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调查显示,2018年我国体育场地已超过316.20 万个,场地面积达25.94 亿平方米,农村村委会仅占体育场地4.31 亿平方米,其余场地多分布在城镇社区的居委会、企事业单位。农民可获得的体育资源明显处于缺乏状态,这种公共体育服务的基础性缺乏主要受资金投入的影响。一方面,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我国各项建设中处于优先考虑的位置,诸多公共体育服务款项使用在城镇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中的额度明显高于农村地区;另一方面,我国对体育事业的投资多集中于能够直接彰显国力的竞技体育领域,对普通民众体育健身领域的重视度不足。同时,政策上的事权和财权分离,农村地区的公共体育服务事务的处理权被下放到当地政府,但财权收归中央。地方政府即使有改善相关服务的想法,经济上却得不到及时的支持。多方因素共同导致农村地区公共体育服务建设在缺乏必要资金的情形下缓慢发展。而城镇地区在政府财政的倾斜之外,凭借其原本坚实的发展资源,能够创造出丰厚的经济回报,为其发展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提供经济支撑。农村经济的相对虚空,使得农村的体育基础设施,例如,体育场地建设,体育器材的配置,专业化的公共体育服务人员的聘用等,致力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事业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落后于城镇地区,从而影响城乡之间的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
政府主导的公共体育服务模式在我国占主流,在农村地区大到财政补贴,购买体育服务,小到体育空间规划等用以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完善的各项建设,大多由政府负责。这种公共体育服务模式使农村公共体育事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因为政府在制定帮扶政策时,必然带有较强的政策偏好,地方政府又缺乏宏观的规划和充足的财政支撑,大大降低了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事业的发展效率。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农村地区的体育服务组织不健全,还无法形成多元化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组织不健全首先体现在地方体育部门的取消,为简化政治结构,乡村地区的文化站或相关部门被合并或撤销,之后大多地区没有再将体育文化事业划分给相应的部门分辖管理。故农村地区的公共体育服务处于被忽视甚至运转不灵的境地。其次,农村地区缺少公共服务能力强的体育服务组织或体育协会,社会上促进公共体育服务水平提高的力量较弱,无力承担公共体育服务的主体性责任,弥补不了政府决策过程中的不足。而城镇地区的体育社会组织活动时间久,经验丰富,资金也更为充足,能对公共体育服务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帮扶。所以,公共体育服务的事务基本上由政府全权负责,文化部门和体育组织不健全的农村地区,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能力有限,公共体育服务水平不高,城乡差距十分明显。
城乡公共体育服务非均等化还受到农民自身思想观念和健身意识的限制。农民群体大多没有正式稳定的工作,常年为生存奔波,真正意识到体育锻炼重要性或有精力参与科学体育锻炼的人不多。“体育科普知识在农民中的传播没能跟上社会体育的发展速度,农村居民对体育的许多社会功能还不够了解,农民对体育的理解多数只停留在强身健体和娱乐上。”①王健民.河南省农民体育健身意识和体育行为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9):180。农民有一定了解并乐于参加的体育运动主要集中在跑步、打球等少数体育项目,对其他丰富多样的体育项目了解不够。农民普遍认为跑步等简单的体育运动项目不需要专业的服务设施,农村小路、自家场院都被认为是最佳的体育锻炼场所,体育活动多是各行其道,不重视群体体育活动,低估了公共体育活动的社会凝聚价值。受社会舆论的影响,一些乐于参加体育活动的农民反遭受到在农村社会占多数的排斥和不理解公共体育活动的农民非议,进而放弃享受公共体育服务的权利。此外,民意采集路径不健全,对受不同的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滋养下生长的农民的不同体育文化需求了解不充分。农民个性化的体育需求表达不及时,政府提供的体育基础设施类型单一,许多农村地区公共体育服务没有真正落实到农民个体的需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差强人意,与城镇公共体育服务之间存在显著差距。
实现城乡公共体育均等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也是提高农村人民生活质量,缓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要求,能否合理解决我国城乡公共体育服务不均等的问题,将直接影响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落实情况。以我国农村的实际困境为参考,有的放矢,提高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实现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为目标,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建议。
资金是发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重要保障,公共体育服务事业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其不具有营利性,私人提供经济帮扶的意愿较弱,因此经济来源多为国家划拨的财政资金。所以完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建设,政府要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首先,政府可加强对农村地区的经济能力评估,有差别的对不同农村地区予以经济支撑。以地区内多年的人均经济生产总值、人民的满意度调查为主要参考数据。以县为单位,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农村地区经济评估,对资源匮乏、经济落后的地区予以公共体育服务专项补贴,缓解此类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的压力。其次,改进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减轻地方政府的经济压力。我国采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主要根据地方的税收情况,决定重要财政供给力度,即税收多的地区获得的财政分配也多,反之亦然。故税收较少的农村地区获得财政转移支付的额度也较少,可获得的发展公共体育服务的资金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难以为继。只有改进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以税收为考核标准的同时,主动帮扶农村地区,加大对农村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支付比例,解除这些农村地区公共体育服务建设中的经济压力。再次,还可以采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有利于地方政府增收的措施。例如,在各地区已有的发展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环境特点,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农、林、牧等副业,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的同时,带动地方经济。使地方政府在行使事权,发展地方公共体育服务时,有可支配的资金,有能力有信心改进地方公共体育服务。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部门的缺失造成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工作没有专业化的管理者,公共体育服务的工作只能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部分被连带管理,体育服务的决策和规划过于草率,缺少长远、科学的视野。只有从管理结构的改革出发,探索新型农村公共体育的服务管理模式,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农村公共体育稳健发展,向城镇公共体育服务看齐。首先,农村地方权力机构建立权责分明的考核制度,细化不同部门的工作内容,将公共体育服务工作明确分配给一定的管理者,避免出现责任推诿、事务管理主体缺失的现象。通过此类制度规范,实现专人专项管理,填补因农村文化站撤销造成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工作缺乏管理者的空白。并通过对专项管理者的工作成绩考核,监督农村公共体育的实际工作情况,杜绝不干实事的情形。其次,发挥好体育社会组织的作用。目前农村体育社会组织还处于形成阶段,存在组织工作效率不高、工作缺少重心等问题,甚至有些农村地区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体育社会组织。对此可采取前期由政府购买服务,后期在经济得到发展,公共体育服务工作取得成效的条件下,鼓励有能力的企业或个人自发组织公益性的体育社会组织。使得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工作以政府为后盾,结构成熟的社会组织为中坚力量,群众主动积极配合的稳定服务模式。
农民对待体育锻炼和自身享有体育服务权利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工作的实际成效和服务水准,只有农民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体育活动的多样性,才能避免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资源的浪费和服务能力停滞不前的问题。对农民的体育观念加以科学的引导,提高其对体育服务的重视程度无疑是实现城乡公共体育服务资源均等化的重要工作内容。对此可在农村开展体育宣传工作,借助线上线下平台,为农民普及科学体育知识,矫正其长期持有的简单、片面的体育观念;还可以帮助农民认识到自己作为公民享受的公共服务权利正在得到保障,使其主动接受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随着农民科学化的体育观念和体育参与意识的形成,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资源能够被利用起来,降低资源闲置的程度,地方的公共体育服务工作也会更加积极地开展。另外,要拓宽农民体育需求表达渠道,可在村委会设置意见信箱,接收农民对公共体育服务的意见和建议;还可以为农民开设接待日,有需求的农民可以直接和相关负责人进行交流,表达诉求。农民合理地表达体育需求,能为发展和完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提供多样思考角度、新颖的工作思路,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逐渐缩小与城镇公共体育服务之间的差距,最终实现均等化。
城乡公共体育服务的均等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之间构成双赢的关系,发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使其跟上国家整体的发展节奏,有利于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关系的稳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从而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同时,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发展的高度重视,使有关部门的目光投向到农村的公共体育服务,提高治理水平,优化服务质量,从宏观层面上推动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目前城乡公共体育服务非均等化问题,根源主要集中在农村经济发展跟不上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的需求,现有的服务机制不完善以及农民主体的体育观念落后等方面。提供经济支撑,完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机制,宣传科学的体育知识,矫正农民持有的片面认识,是实现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目标的有效措施。实际上,造成城乡公共体育服务非均等问题的众多因素也正是导致农村和城镇之间差距的主要原因。加快农村社会发展,缓解城乡矛盾,促进城乡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是真正实现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前提,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致目标,也是新时代我国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