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潇/图
先秦时期,礼乐崩塌,社会纷争动荡。生长于“周礼尽在鲁”的孔子,认为要制止这种“礼坏乐崩”的发生,就必须恢复和维护周礼的权威,只有这样,社会秩序才能维持稳定。孔子为礼注入了新的元素,并形成了礼学思想,力图通过恢复三代之礼而平社会之乱。孔子的礼学思想穿越时空,对于当代人的个人修养、社会发展仍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礼”作为社会各阶层的行为规范,也是历代社会所共同追求的理想社会的理论框架和价值标准,“礼”的内涵丰富、外延广泛,行为仪节、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以及政治思想和社会观念都属于“礼”的范畴,“礼”作为历代社会意识形态规范着人们的生活行为、心理情操、伦理观念和政治思想。
春秋时期,社会陷入礼坏乐崩的局面,身处这一时期的孔子,面对动乱的社会,力图通过礼来恢复社会秩序,孔子在保持了礼的原有形式的基础上,变革了礼的内容。孔子认为 “仁”属于内在的本源,“礼”属于外在的表征,“仁”是一种内在的道德修养,而“礼”则是调节人和人及人和社会的行为规范,其思想系统中是仁礼合一。在孔子看来, “仁”是“礼”的本源, “礼”是“仁”的表现形式,“仁”是内在的,绝对的;“礼”是外在的, 相对的。
在古代社会,礼不仅是道德规范, 也是社会的典章制度的体现。礼之所以值得人们敬重恪守,在于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具有升华人的内心世界的引导作用。《礼记·曲礼上》有云:“夫礼者, 所以定亲疏, 决嫌疑,别同异, 明是非也。”无论是在血缘关系上, 还是在社会身份和政治等级上, 都有亲疏远近和贵贱高低的差别, 都需要礼规范和加以约束, 从而使人人久处其中, 习以为常, 各安其位。诸如, 孔子弟子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 斯为美, 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 不以礼节之, 亦不可行也。”礼尚“和”, “和”乃国家、社会治理的目的和归宿。“不学礼, 无以立。” 在现代社会里, 虽然没有了君臣的等级秩序, 但是, 无礼不立,学礼、知礼、守礼对个人成长具有重要性,一个人应以“礼”为道德修养内容, 以礼为行为准则, 以富有人文精神、合乎人性的礼制来规范约束自我,避免出现劳、葸、乱、绞等不良现象,在不同的礼仪场景中, 恪守礼的原则, 懂得自我约束,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求同存异, 社会成员人人尊礼,礼就能起到调节人们关系,终将达到“和”的理想境界,维护社会的安宁与美好。
从微观层面看, 礼与人们的道德修养,君子人格培养,处世交往都有关系。孔子说:“人之生也直。”直心而发乃是人的天性。一个人能直心而动, 而不作伪, 这是成就仁德的基本素质。“恭而无礼则劳, 慎而无礼则葸, 勇而无礼乱, 直而无礼绞”。恭、慎、勇、直, 原本都是美好的品质,礼能让人懂得如何立身处世, 培育健全人格, 发出炫人的光彩。若不用礼来规范, 就会产生劳、葸、乱、绞的弊病。礼还是人们做事的准则,恭宽信敏惠, 皆与礼有关,一个人仅有优良的质性还不够,不学礼,难以砥砺内在的文采, 也就无法达到仁德。只有学礼、知礼、立于礼,并去践行礼, 用礼慢慢完善自我, 才能不断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
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各种思想与文化产生激烈碰撞,许多人特别是一些年轻干部,会在各种思想观念里徘徊彷徨、犹疑不定。孔子所倡导的礼学思想在个人生活和国家治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他的“尚德”思想对于领导干部锻造以天下为己任、积极进取、勤奋刻苦、自强不息、博爱仁厚的品格, 培养温、良、恭、俭、让的气质, 具有很大的帮助。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极大充裕,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经受着严峻的考验。每个人都希望有种良好的人际关系,被别人认可和尊重。孔子礼学思想中传达出的人与人之间的基本礼仪, 为人处世的理念和交往中度的把握, 会在我们迷茫时指出一条希望之路。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基本礼仪, 显示的不仅是一种礼貌, 更是一种相互尊重的文明素养。而这种文明素养的养成,就依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们思想的渗透和影响, 从而奠定崇善向德的慈爱之心。孔子礼学思想不仅是我们人际交往中重要的标尺,也是我们架构与陌生人之间感情沟通的桥梁。从礼貌、尊重与善意中,人们彼此感受到温暖, 才会实现人际交往中的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人们才能真正体会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幸福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