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的重大举措,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战略之举。海沧街道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为依托,念好讲、演、联“三字经”,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关键词:思想 成效 优势
一、主要做法
一是念好“讲”字诀。讲党课。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依托,邀请专业讲师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集中宣讲。讲历史。组织安排收集后井村、青礁村、温厝村、古楼农场几个村的历史沿革、先贤事迹,请老党员、老干部等用闽南话给村居“讲古”,传承历史文化。讲家风。注重挖掘和发扬本土区域文化特色,整理提炼青礁村《颜氏家训》《张氏家训》《周氏家训》等经典著作,让先贤知书达理、乐善好施的良好家风代代相传。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成为传播好声音、弘扬主旋律、传承文化、凝聚民心的主阵地。
二是念好“演”字诀。海沧街道打造“一村一台戏”品牌,以“百姓大舞台”为文明实践新载体,10个村居每个月安排一场演出,每场演出评选最优节目,年底在街道举行年终会演。
三是念好“联”字诀。联动各方资源,发挥新时代实践阵地作用,开好社会教育大课堂,增强文明实践生命力。设立老年大学教学点开班授课,经过意见征集,筛选出51门课程供群众选择,既有健身舞、太极拳、民族舞,也有英语、绘画等课程,不限年齡、不设门槛。组织学校共建,由学校选派优秀教师,开展家长培训、闽南文化夏令营、耕读文化系列课程、国学讲堂等,培养“好家长”“小手拉大手”。带动村民走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接受文化熏陶、培养淳朴民风。
二、工作成效
一是党的理论更加深入人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以来,理论宣讲不断强化、阵地建设不断拓展、宣传形式不断丰富、思想氛围不断浓厚,推动党的理论更好地在基层落地生根。使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已然成为基层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阵地”,宣讲党的方针政策、助推脱贫攻坚的“大课堂”,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学校”,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舞台”和开展乡风文明建设的“大平台”。
二是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以文明实践所(站)为平台,以传统节日为载体,组织开展的各类丰富多彩的文艺展演、体育健身等群众性文体活动300余场,累计参与人数达3.48万人次,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营造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浓厚氛围,让群众感受喜庆节日气氛的同时,增强团结一心的凝聚力。不仅更好地满足了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也为群众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切实提升了基层群众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三是乡风民风更加文明淳朴。各实践站组织开展的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弘扬了文明新风,提升了群众的文明素质和文化素养。一些游手好闲、打牌赌博、打架斗殴、家庭不和的“老毛病”被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所取代。开展志愿服务活动530余场,参与人数达5.4万余人次。此举有力地推动了新老厦门人的融合,和谐邻里、移风易俗、扶贫帮困、建设家园等逐渐形成共识。有力地抑制了歪风浊气,村居人文环境和村民文明素养得到显著提升,更好地打造共同的精神家园。
三、经验总结
一是搭架构。成立以街道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海沧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试点工作方案》,制定完善工作机制,落实经费保障。完成辖区村居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挂牌工作,搭建完成由各村居书记担任实践站站长,村居分管宣传两委负责管理,文体协管员、社区书院管理人员负责具体工作的组织架构,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在人、财、物方面提供坚实保障,为街道在村居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有力抓手。
二是建队伍。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积极发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对街道75支2000余名各类基层志愿服务队伍进行梳理、细分、新建、扩展,充分发挥志愿服务队伍作用,突出志愿服务成效。如青礁村组建“平安7社联盟”助推乡村振兴和平安建设;海沧社区大路头慈善志愿服务队帮扶辖区内弱势群体;温厝社区幸福食堂组建志愿服务队为用餐老人提供志愿服务活动等,有力推动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持续深入开展。
三是找优势。社区书院建设,是海沧街道文化宣传的特色品牌。社区书院是利用村居现有资源和空间,在尊重群众意愿、发动群众参与的基础上建设的集学习教育、文体活动、组织孵化、群众议事等功能于一体的平台。社区书院具有可供活动的空间场所,有专门的经费保障,村居还有专门的人员负责日常管理运营和组织开展活动。海沧街道发挥辖区社区书院建设基础扎实的优势,在推进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的建设过程中,以社区书院为主体进行挂牌并完善提升、开展活动。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快速成为各种活动组织开展的平台,各类资源下沉、整合的载体。
参考文献:
[1]吕殿增.基层群众文化干部队伍的建设之我见[A].文化研究论坛[C].北京:2011.
(作者简介:黄艺卿,女,本科,厦门市海沧区海沧街道综合服务中心,研究方向:群众文化)(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