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地方民族高校 硕士研究生 职业生涯规划 现状 成因
基金项目:课题“地方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被批准确立为2019年度吉林省高教科研一般课题(JGJX 2019D50)。
作者简介:全玉善,延边大学法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1.216
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有着较长的历史,这个概念起源于美国,从20世纪初至今,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和实践一直在不断拓展延伸。这个概念也在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家进行了普及和推广,在不断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职业生涯规划逐渐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进行联结,其内涵和实证意义也在不断丰富。一直以来,由于研究目以及研究者关注的角度不同,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也有着不同的界定,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宏观上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内涵应涵盖以下四个方面:(1)个体概念,是指个体而非群体或组织的行为经历;(2)职业概念,是指个体一生中的职业经历;(3)时间概念,是指个体一生中的职业生涯时期;(4)动态发展概念,个体一生中的职业内容和时间都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大概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传入我国,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正式印发文件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明确列入教学计划。 至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正式成为高等院校教学计划的一部分内容。但是,笔者在为论文选题进行资料收集和数据分析时发现,目前,全国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學以及研究都是围绕本科生,对于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少之又少,而针对地方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是鲜有涉及。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对一所地方民族高校十几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群体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样本总计800份,最终形成有效调查问卷783份。笔者通过对这些问卷进行分析,进而提出针对地方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改革路径,对研究生群体的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生群体的人生价值实现乃至国家的繁荣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对问卷调查进行分析整理可知,地方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研究生个人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及能力、家庭无法为研究生的职业生涯提供助力以及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匮乏这三个方面。
(一) 研究生个人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及能力
从问卷中可以看出,本次参加问卷调查的硕士研究生中性别以女性居多,比例为70.75%,民族中汉族居多,比例为70.24%。从是否有实习经历和担任班级干部经历来看,大部分人都有实习经历和担任班级干部经历,前者比例达到8成,后者比例超过6成。但是,仅有26.56%的研究生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非常清晰的目标,能够确定自己远期的奋斗方向、中期的人生职业生涯规划和短期的阶段性目标,而50.45%的研究生仅有近期的目标但是并没有长期规划,22.09%的研究生甚至连短期规划都没有,只是表示会偶尔想一想自己的职业生涯,但是并没有很仔细的考虑。至于应该如何做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仅有19.54%的研究生对于如何做职业生涯规划非常清楚,而67.31%的研究生对于如何做职业生涯规划只是一般了解。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以表明,地方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行动动能缺乏,对于自身职业生涯缺乏明确的认知和具体的规划,进而导致对于自己所学专业和以后想从事职业所需的素质和能力储备不够,影响未来的职业发展前景。
(二)家庭无法为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足够帮助
在参与问卷调查的对象中,有24.78%的硕士研究生父母的最高学历为初中及以下,39.85%的硕士研究生父母的最高学历为高中或中专,12.13%的硕士研究生父母的最高学历为大专,23.24%的硕士研究生父母的最高学历为本科及以上。父母的学历和父母为研究生提供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见是成反比的,从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仅有23.24%的硕士研究生父母的最高学历为本科及以上,有超过7成的研究生父母学历为本科以下,这就表明,绝大部分的研究生父母无法为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太多有参考性的意见。而有接近8成的研究生表示会在就业选择中听从父母的意见,这也说明,父母的参考意见通常对于研究生本人的职业取向与职业规划产生重要影响,如果父母无法在研究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为其提供有效的参考意见,也会造成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面临阻碍。
(三)高校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在参与问卷调查的对象中,超过一半的研究生对如何做职业生涯规划的了解程度一般并表示需要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当职业生涯遇到困惑时,30.4%的研究生表示倾向于向父母求助,29.76%的研究生表示倾向于向朋友或同学求助,25.16%的研究生表示倾向于向导师或任课老师求助,仅有1.53%的研究生表示倾向于向学校职业辅导机构求助。学校是学生们日常学习的重要场所,当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遇到问题时,仅有一小部分研究生表示倾向于向学校职业辅导机构求助,这说明,地方民族高校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严重缺乏并且没有形成长远有效的机制。在学生们的意识中,对于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没有形成依赖,也从侧面说明了地方民族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高校现有的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只能在表面上解决一些研究生在就业方面面临的困扰,却无法为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系统的帮助,而且由于高校没有形成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长远有效的工作机制,往往在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时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不利于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具体开展。
(一)个人因素
研究生在進行职业生涯规划时,首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认识自己并接受自己。只有通过自我反思以及与别人交流来认识自己,才能对自己的能力、专长、性格等基本情况产生具体了解,才会确定自己的职业兴趣与职业倾向以及确定自己的性格能力适不适合自己所要从事的职业。通过广泛搜集信息不断对自我认知进行调整,才能够清晰而正确的描绘出自己未来的蓝图。在本科阶段,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已经对自己的职业倾向、气质类型等进行了初步的了解,在研究生阶段,我们仍然需要不断的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来发现自我并修正目标,通过对自我变化的认知和客观环境进行分析,不断发掘自己的兴趣、性格等,使自己做出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更高的可行性。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可知,大部分研究生对于自身性格有着较为明确的认知,对于工作中所要承受的压力以及自己能否承受这样的压力也有着较为清晰的认知。至于对目前的就业形势和未来的就业前景,就业压力大、担心找不到工作的比例是51.6%,自身能力、技能水平不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比例是35.38%,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导致找不到合适工作的比例是34.1%,对自己很有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不会找不到适合的工作的比例是24.14%。性格对于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影响深远,不同的职业需要不同的性格特质,在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时要根据自己的性格来进行选择。研究生在校期间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克服困难,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大多数研究生在读研期间都能坚定信念,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但是,也有少部分研究生,因为缺乏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对自身认识不足容易产生迷茫情绪,对自己、对未来产生不理智的认识。在面临就业时,切勿眼高手低,要正确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不足,扬长避短,结合自身情况和客观环境,选择一个自己喜欢又能让自己得到锻炼的职业来使自己不断成长。
(二)家庭因素
在研究生阶段,家庭对于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物质水平方面。父母的学历、职业往往决定着一个家庭的经济水平,而经济水平往往对于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影响,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学生可以有更多的资本进入不同的行业进行体验,也可以从父母身上学到很多职业生涯的知识,这些都有利于研究生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2)家庭文化背景。家庭文化背景来源于父母的文化程度以及父母所从事的职业,由这些因素所组成的家庭文化背景对于学生的为人处世以及思维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的文化背景往往比经济水平更为重要,良好的家庭文化背景会使学生养成遇事从长远考虑、从大局着手、不为眼前的利益所驱使、不慌不忙、逻辑清晰等优点。当学生在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时,往往需要考虑家庭的经济水平,结合在家庭文化背景熏陶之下所养成的思维方式,一份职业生涯规划就形成了。学生在刚开始进入社会之时,难免会感到迷茫,父母此时应该为研究生提供适当的经济支持,使研究生没有温饱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之中,更多的考虑职业未来的发展空间而不是眼前的利益得失。
但是,在此过程中,家长也要注意为学生提供帮助的尺度,不要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过多干预,应该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成长空间。研究生已经是独立的成年人,具备理性的思考能力和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父母应该给研究生足够的鼓励和支持,但是尽量不要过多干预研究生自己所做的决定,使研究生能够更好的展现自己,适应社会。
(三)高校因素
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重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认真听取研究生们的意见,根据学生们的不同需要开设不同课程。当下社会竞争激烈,许多研究生毕业之后初步踏入社会就面临收入较低、劳动轻度大和精神压力大等诸多困难,在众多社会负面影响的压力下,刚刚要进入社会的研究生们往往要面对多重打击。由于家庭溺爱加上学校对于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负面情绪处理能力教育的缺失,导致一些学生面对打击和压力的处理能力较弱,明明已经是研究生,思维逻辑和做事方式却没有成年人应有的成熟和从容,很多研究生在即将踏入社会的时候,都会担心自身难以应对社会的复杂多变。在学校里,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更侧重于学业方面,对于学生的压力处理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关注教较少。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中,高校应针对学生的抗压能力与解压能力以及培养良好的社会交际能力进行培养。
(四)社会因素
从社会上来讲,影响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地位、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价值观念、文化观念等,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大部分时间都在埋头苦读,专心科研,对于社会因素缺乏正确的认知。学校在对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应该重视实践对于研究生的培养作用,努力为研究生提供实践平台,使研究生在学校的学习中,不仅能学习到各种理论知识,同时也能拥有深入不同行业进行实践的机会。尤其是医学、法学等实践性特别强的学科,如果学生知识单纯学习理论知识而忽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话,那么在学生进入社会之后,往往会导致所学理论无法正确且高效解决面临的问题。并且,人是社会性动物,无时无刻不处于社会之中,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往往也需要的实践的检验,随着实践情况的发展变化,理论知识往往也需要与时俱进。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4年印发文件指出社会实践在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对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应该重视实践的力量,不应只是纸上谈兵。要使研究生提前融入社会,适应社会。
(一)实现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系统化
通过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在涉及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时,超过7成研究生表示从事未来想从事的职业最重要的素质和能力是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在研究生期间想学习或者是想增强的技能和特长排名在前三位的是专业知识和求职、面试技巧、说话艺术以及职场中为人处世原则,比例分别是49.55%、25.29%和18.01%。对于学校提供的就业规划支持,研究生们对于职业和岗位的信息和实习或招聘的信息最为需要,比例分别是66.41%和56.58%,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方法、就业形势解读、相关就业政策解读的需要占比分别是40.87%、43.81%、45.72%。对于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排在第一位的是面试技巧,比例为62.32%,排在第二位的是沟通技巧,比例为56.07%,排在第三位的是对行业整体发展认识,比例为54.92%,简历制作和确定职业发展目标的比例分别是47.25%和48.53%。
学校应在研究生阶段开展系统的就业指导课程,针对研究生们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建立一套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使职业生涯规划贯穿研究生学习期间的全过程,根据不同年级的不同需要和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多种形式的教育为手段,因材施教。一年级注重专业认知和职业生涯规划概念启蒙,二年级注重就业指导和实践教育,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三年级注重对就业政策信息的宣传,同时加强对求职技巧、求职方法的指导。
(二)搭建导师合力育人平台
通过调查问卷显示,有25.16%的研究生表示在职业生涯规划遇到困难时,倾向于向导师或任课老师求助,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排在研究生与导师主动联系的原因的第二位,仅次于学术专业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导师在研究生在读期间,不应仅对研究生的学业和科研负责,还应对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有效的参考意见和帮助,高校应该帮助导师树立指导学生过程中的职业指导意识,可以定时安排就业指导方面的讲座,将导师对于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作为年终考核的一个指标。同时提高导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素质,导师也可以邀请毕业之后的学长学姐重回校园与学弟学妹们分享经验,设身处地的为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切实帮助。
导师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也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导师不仅仅只针对学业方面与研究生进行沟通交流,也会针对个人生活、兴趣爱好等其他方面与研究生进行沟通,因此,导师往往是最了解研究生性格特点与个人能力的人之一。此外,导师们已经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有的研究生导师还身兼行政领导职务,其所具有的经验和人脉对于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加上导师在与学生的相处中,对于学生的性格特点和专业能力也有了清晰的认知,这时候,导师往往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为其推荐适合的岗位,这也有助于研究生职业生涯的合理规划。
(三)以制度推进实践指导
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研究生应该联动起来。首先,高校应该与用人单位进行良性互动,达成长效合作机制,用人单位为研究生提供实习岗位。用人单位也希望能够招揽人才,研究生希望有一个适合自己的岗位,双方刚好能够形成双向互动。其次,高校与社会之间形成信息共享平台。高校是整个社会组成的一部分,高校所擁有的校友资源遍布社会各个领域以及各个地区,丰富的校友资源可以为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和空间。而且校友在毕业之后,也希望能有机会回馈母校,在校友为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帮助之后,会逐渐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良性循环,有利于高校完善校友机制,发挥校友在社会上的力量,从而进一步推动研究生的职业发展。
地方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过程。无论是从解决就业的角度还是从社会稳定发展的角度来讲,对研究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高校在进行日常教学与实践的过程中,应该把握好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努力为硕士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指导。
注释:
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文件中首次明确提出:从 2008 年起,提倡所有高等院校开设以“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职业发展规划、提高就业能力、求职过程指导、职业适应与发展”为主要内容的职业生涯发展与择业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http://www.moe.gov.cn/s78/A08/moe_745/tnull_11260.html(浏览时间2019.12.0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 [2004]16 号)中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https://wenku.baidu.com/view/2b1e5d5a804d2b160b4ec039.html(浏览时间2019.12.06).
参考文献:
[1]薛云云,朱建征.构建高校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系[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 (3).60-64.
[2]沈曦.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指导的探讨[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4(5):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