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共建市级新能源公共实训平台的建设与管理

2020-02-19 20:39:23滕道祥唐仕荣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0年10期
关键词:徐州市新能源实训

胡 峰, 滕道祥, 孙 言, 唐仕荣, 张 林

(1.徐州工程学院a.数学与物理科学学院;b.教务处,江苏徐州221018;2.徐州市教育局职教处,江苏徐州221018)

0 引 言

《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早在2017 年,徐州市就提出到2020 年,建成5 个技术水平国内一流、产学研一体、兼顾竞赛与鉴定的公共实训平台,实现年培训鉴定2 万人次,助推国家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创建,为徐州高质量发展和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坚实的高技术技能人才保障。我校于2018 年成功领办徐州市市级新能源公共实训平台。现以徐州市人民政府、徐州工程学院、牵头企业、受辐射的中高职院校四方共建的新能源公共实训平台为研究对象,介绍平台建设与管理实践经验。

1 四方共建公共实训平台的必要性

(1)提高中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近几年来,伴随着高考制度改革,原有的高中和中职招生比例限制已经不再是中高职招生的挡箭牌,如何提高中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成为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想实现国家级产教融合试点的城市创建,政府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建设实训平台,为学生实验实训提供良好高效的支撑平台[1]。

(2)强化实践技能培养。我校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和服务地方是我校办学定位[2]。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对新能源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提升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品牌质量。原有的校内实验室在应对市场需求和专业发展方面显得比较滞后,无论是教学环境、实验设备还是管理方式都不能满足这种高要求。只有将校内外的各种实验实训资源进行整合,改善教学条件,更新实验实训设备,调整课程体系,与最新发展相一致,强化实践技能培养,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3]。

(3)构建企业转型实训平台。新能源产业特别是光伏产业早已经不再依靠投资规模实现盈利,在国家补贴逐步减少的前提下,如何实现以技术获胜、以质量获利成为每一个企业转型的必由之路[4];同时新能源产业中下游企业也逐渐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型知识型企业,原有职工的再培训和新职工快速入职培训也是困扰徐州市众多光伏企业的问题之一,公共实训平台的建设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4)整合实训资源,实现院校共享。中高职院校是技能型人才重要的载体,但是新能源专业属于新兴战略性交叉专业[5],涉及专业较多,仅在驻徐高校本科就有应用物理学(光伏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专业,专科有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太阳能光热技术与应用、光伏材料制备技术、光伏工程技术、硅材料制备技术等专业,其中部分专业还分专业方向。每个专业(方向)侧重点有所不同,所需要的实验实训设备千差万别,所在高校不可能完全配齐所有的实训设备,因此院校共享就是一个解决实验设备短缺的一个重要途径[6]。

2 公共实训平台的特点

在四方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已经初步建立一个面向企业、校内外的新能源公共实训平台。自2018 年项目启动以来,致力于新能源公共实训平台的实践,在我校乃至徐州市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上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及支撑作用。

2.1 政府引导

在新能源公共实训平台建设之前,原有的各校及企业都有相关的实验设备,部分已经达到区域领先甚至国内领先。在原有的基础上,打造了光伏电池组件生产过程实训室、太阳能光伏发电站系统测试实训室、光伏发电综合实训室、风光互补发电综合实训室、光伏发电站组装设计维护实训室,极大地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也降低了办学成本。同时为了满足更高的需要,徐州市在我校新建了光伏建筑一体化综合实训室、太阳能发电控制室、晶硅生产虚拟仿真实验室、储能系统故障仿真实验室、新能源系统创新研究实验室等一批实验室,以政府投入方式购置教学急需设备,从而实现了设备的先进性,有力地支撑了新能源公共实训平台的发展。

2.2 行业指导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学生在离校前需要掌握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掌握哪些再提升的基础都应该是教学过程统筹考虑的问题。企业作为学生就业的主体,学生进入企业后,能否适应企业生产的需要,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进行新产品的研发,新工艺的研制都可能是学校教学成果的反馈[7]。通过企业进行行业指导,各校才能在实验实训中做到有的放矢。同时企业提供信息,能为学生提供解决实际技术需要的锻炼机会,为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供实用课题,为学校开设创新实验项目提供来源,也拓展了大学生创新项目和教师科研项目经费渠道[8]。

2.3 校企共建

学校实验室集中了学校主要的实验实训设备与教学资源,聚集了一批从事实验项目开发、实验教学的高水平专兼职人员。企业则集聚了生产设备、有经验的生产人员、研发人员、销售人员。通过校企共建,将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主体以及其他要素的深度合作和优势互补,产生“1 + 1 >2”的非线性效果[9]。依托企业和新能源公共实训平台,我校建设了光伏技术产业研究院和新能源大数据产业研究院,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和信息支撑。

2.4 开放共享

在新能源公共实训平台建设之前,各校对于仪器设备的开放意识较弱,管理制度不完善,仪器资源状况信息化程度低,共享效率低。为此,新能源公共实训平台出台了“共享管理办法”“信息共享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最大限度扩大开放[10]。

3 公共实训平台的优势

新能源公共实训平台始终敢于探索、勇于创新、乐于实践,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吸引行业企业参与办学,实现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强人才支撑,为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形成相对领先的产教融合与转型发展优势。

3.1 理念先行,强化顶层设计

新能源公共实训平台在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基础上,通过开展参与四方的教育思想大讨论,强化顶层设计,推进理论创新。平台紧密结合应用型本科发展实际,提出“立足徐州、面向江苏、服务区域和国民经济主干产业”服务面向定位,这与转型发展的思路和要求高度统一;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上,提出“产学结合、研教融合、层次分明、行动导向”实践教学理念,着力打造“理实一体、产训合一、虚实互补、开放共享”的实训实验平台,这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理念不谋而合;在理论研究上,承担了全国教育规划课题“我国应用技术型高校制度设计与实践”等多项相关课题研究,获得了“‘错位发展、产教融合、文化育人’的应用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多项奖项。先后有40 余所中高职院校来校考察交流,较好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3.2 对接产业,优化专业体系

新能源公共实训平台紧密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照“对接行业、优化专业、引导创业、服务就业”思路,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课程建设,专业群对接地方产业链和创新链,主干专业对应地方支柱产业,实现专业群与产业群的统一。在本科阶段建设好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在专科阶段建设好光伏工程技术等示范专业,充分拓展专业实训体系,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大力输送地方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区域产业链、创新链的特色十分突显。“光伏发电与施工”“太阳能电池片封装”“电池片检测”等平台实践课程获得所在学校的优质课程,“储能原理”“微电网” 等课程目前已经按照在线课程进行建设。

3.3 工学结合,创新培养模式

以理念新、可操作的“大应用观”为指导[11],在深入分析培养定位与行业人才需求、教学标准与行业标准、实训实验过程与生产过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文化与行业价值导向的基础上,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把“工学结合”的要求落到实处。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目前,新能源公共实训平台承担的实践教学环节学分超过总学分的65%,部分中高职超过总学分的70%。同时注重发挥设置在各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和大学生创业园的重要作用,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12-13]。依托新能源公共实训平台,学生获得校级及以上创新创业项目100 余项。2019 年,新能源公共实训平台教师指导学生的作品“基于双目机器视觉的测距与定位装置”获得第十六届“瑞华杯”江苏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暨“挑战杯”全国竞赛江苏省选拔赛决赛特等奖,并成功入围国赛。

3.4 产训合一,完善实训条件

在徐州市的支持下,新能源公共实训平台在统筹规划、科学设置实习实验实训平台的基础上,多种渠道筹措资金,不断加大经费投入,积极促进实习实训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实训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目前,校内实验室和实习场所面积达3.6 万m2,建有校级公共基础实验中心8 个,专业教学实验室29 个。按照“六个最”(理念最新、规模最大、设计最系统、功能最齐全、环境最优美、管理最现代)的理念,注重加强实习实验实训平台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建设质量和效益。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实践育人平台,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建有“徐州工程学院—协鑫光伏”等企业实习实训基地42 个。

3.5 双师双能,促进队伍建设

为满足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新能源公共实训平台大力实施“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培养计划,按照“教师与工程师相统一”的原则,要求教师既具有高尚师德、优秀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又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企业经历和相关职业技能。与企业共建教师实践锻炼基地,落实教师队伍进企业挂职锻炼的常态化机制,强化校企共同考核评价,确保挂职锻炼质量。完善双聘制引才用人机制,广泛聘请行业企业高层次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与平台专任教师形成互补[14-15]。经过近年来的强化建设,新能源公共实训平台共109 名教师经过严格评审,通过“双师双能型”资格认定,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6.4%,逐渐形成一支能基本满足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教师指导学生在全国节能减排大赛、可再生能源大赛等国家级比赛获得奖项20 余项,12 位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4 结 语

新能源公共实训平台作为徐州市重点建设的五大公共实训平台之一,将不同类型学校、企业资源进行了很好对接,实现了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与企业无缝对接实训项目,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平滑连接,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就业。建设2 年来,新能源公共实训平台在各级各类竞赛中都取得了比往年优异的成绩,学生的专业素养、实战能力与教师的产学研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新能源公共实训平台初步取得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双向互赢的成果,2018 年在徐州市公共实训平台绩效考核中位列第一。新能源公共实训平台的实践,值得推广实施,推动学校实习实训建设,提升教学水平,促进学生成长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猜你喜欢
徐州市新能源实训
徐州市深入开展“拆牌、破网、清通道”专项行动
徐州市超前研判 做好春节安全防范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电子制作(2017年8期)2017-06-05 09:36:15
买不买新能源汽车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徐州市工程咨询中心
“新能源门”的背后
风能(2015年4期)2015-02-27 10:14:36
顺应新能源发展趋势
风能(2015年4期)2015-02-27 10:14:34
徐州市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