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很多经典的场景,比如父母带孩子到商店,然后和颜悦色地告诉孩子,你可以去选你喜欢的玩具,或是去选你自己喜欢的衣服,再或者让孩子去选自己喜欢的书籍等等。这个时候,父母真的放手了吗?真的把选择权交给孩子了吗?
其实并不是。这个时候,父母内心充满了对自己之前所有“教育”成果的自信,相信孩子一定能跟自己心意相通,选到父母心中的理想之物。但是,如果孩子拿到父母面前的物品,跟父母心中的预期完全不同,这个时候家长会坐视不管吗?绝大多数家长不会,他们会马上进行干预。干预的方式就是试图说服孩子放弃自己挑选的这个东西,选择家长挑选的另一个东西。
这个过程看似很常见,但其實充分说明了家长的控制感。
家长觉得自己有必要干预孩子的一切,当然也包括审美。因此,他们时时处处左右孩子的想法。
家长的出发点可能是好的,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替孩子做出最正确的选择,从而让孩子活得更轻松、避免承受犯错的痛苦,于是对孩子的事情过度干涉。这样的一个结果就是, 孩子没有机会学习如何独立生活,会形成一种过度依赖的性格。
给家长们一些小建议:
1.对于孩子的一些选择不要过度夸大,保持平常心。
2.不重要的事情,真的放手让孩子去做、去选择,毕竟孩子自己喜欢比较重要。
3.家长可以列一个具体的清单,在哪些事情上要干预,哪些事情不用干预。这个清单邀请孩子一起参与完成。
4.保证家里的看护人都能行为一致地执行上述清单。
摘自《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