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伟
教育需要思想的光芒走出经验的泥沼,迎接理性的朝阳。
——朱永新
这是我拜读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朱永新老师所著的《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一书中让我记忆犹新的一句至理名言。
的确,做教育者必做教育的“赶潮儿”,切勿禁锢自己的教育思想、理念,要在新时期的教育大背景下不断地发掘教育之方,做理性教育,方可育得良才。
为班主任已有20余载,见生可谓颇多,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拙见。在不断摸索,学习与吸纳教育新思想的过程中施以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也取得了一些小的收获。话说班内的男孩范范,他的特点如下:上课或恶搞,或成大趴态,学习无兴趣;下课追逐打闹,经常以“我想和他玩”为由和同学打起来;对他的教育之重在于,我要强化他课堂纪律,课下行为。每逢被教育,他都故作可怜虫之态,好像被批评的不该是他。
经了解,范范的父亲常年忙自己的生意,对这个儿子的照顾全由妈妈一手负责。而妈妈的教育却是恩威并施型的,当看到孩子表现乖的一方面时,孩子要什么就给买什么;孩子表现不乖时,与其他小朋友打闹发生矛盾时就是往“狠”里打,典型的棍棒出孝子的教育理念。按常理讲,中国自古老一辈的教育观念沿袭至今没有错,但是问题就出在有时妈妈是恨铁不成钢的想法,就会把孩子打的过狠,孩子内心受了创伤,造成孩子略有轻度自闭和多动、焦虑的严重问题。
了解到这些信息以后,我更加同情这个孩子。8岁的孩子,本该是阳光快乐的,却成了今天范范这样的焦虑、多动,还伴有轻度自闭的状态。我决心帮助他,帮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他重新找回自己,重拾信心,力求上进。
一、建立情感链接、走进小世界
自从了解到范范这种问题之后,我对他的教育似乎找到了出口。对于略懂心理学的我来说,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他的内在封闭与焦虑的问题。鉴于他与任何一位同学都不能和谐玩耍在一起,我就让自己成为他的玩伴,给予他“特权”就是,平时他在班级中的玩伴只能找王老师,就这样我们成了形影不离的一对。而且,我还与他约定作为我的小密探,帮我观察班内发生的大事小情,每日一汇报。渐渐的日久生信,他变成了一个小暖男,有了笑容,抽摆头的次数少了,焦虑的外显状态少了,而且他要我给予他的一个特权是,每天下午放学后都要和我这个“王妈妈”抱一下,这便成了学校门口处的一道靓丽的风景。而这一切的改变,紧紧是她找对了一个愿意相信他,听他倾诉的人。
二、探究原生家庭环境、施以指导
我的教育在范范身上逐渐收获成效后,他的母亲亲自来找我道谢,被我拒绝了,并向其渗透:家庭,是儿童在试错后可以逃离到达的安全避难所,也是一个滋养儿童形成易错人格的基地。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在缺失了最基本的沟通,交流的渠道了,那么,教育往往就变了味道。易让本来就把握不好自己情绪的家长失控,只能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对问题儿童进行所谓的“管”。结果,只能是越管问题越大,或者是孩子闯更大的祸,或者是孩子变得性格孤僻,自我认知的缺失,自我否定人格的形成。
范范的父母在听取了我的一些总结之后,也表态决定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力争在范范出现问题时能够冷静处理。先把自己的情绪控制好,再谈教育的方法,决定共同为孩子创设一个和谐平等的家庭教育环境。
三、多方面关注,静待改变
了解范范的家庭教育后,我深知要想转化他并非一朝一夕、一言一行能做到,我必须给他更多的爱与宽容。
首先,对他的关心着手于课堂。我利用课上提问他最简单的问题,这小范范似乎也看出了我的心思,每次回答问题都可妙语连珠,听的同学左一惊右一笑。
其次,再谈作业,我启用他当小组长,他的书写速度不断提升,字迹工整,收作业时很是有模有样,特别负责,我也是默默点头,我俩會心一笑,聪明如他。想必,只有懂得种花的人,方可待得花香,见之芳华。
再次,“赐”之以友陪他快乐成长。我选择了一位最让我放心的体委高高同学和他进行一对一帮扶,“捆绑式”结友。在后来的日子里,范范总能在课间完成作业之后第一时间跑到高高那里去看他读的新书,并强烈要求高高带他一起读。不仅如此,回到家时还要求妈妈也要给他买同本书,激发了他的阅读兴趣。仿佛有了神助一般,阅读兴趣大增,书写速度提升,思维敏捷,作业上交及时,俨然大步走向“学霸”的路上。
最后,在被需要时送上教师的温暖。某日范范生病了,妈妈坚决要把他送到学校来上课。我深受感动,亲自给他倒水,拌药照顾他。俗话说:精诚所挚,金石为开,他真正感到了我如妈妈般对他关爱,从他的眼神中我读出了他内心的感动。而那一刻,他的眼眶湿润了,我分明看到了他眼中的那份笃定改变的信心。
四、用集体之爱,助健康成长
要知道,同学的帮助对一个特需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同学的力量有时胜过老师的力量。看到范范的改变后,我决定将他“放回”学生中间任其自由成长。范范时常带来不同的新书与大家分享读后所获,慢慢大家觉得他的知识很是丰富,给予了很多好评。如果遇上谁特别喜欢他的书,想借回家看看,他总能欣然答应,同学们的一声声“谢谢”早已温暖了他的心田。渐渐地,范范重拾自信,乐观的小模样很是灿烂。不仅如此,他的小爱心蓬发,每每有同学因任何小意外受伤,他总是强烈要求搀扶“伤员”送进学校医务室,每天不忘在教室内为其提供帮助。班级内的大事小情他依然记挂于心,总是不忘提示大家应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大家都“嫌弃”地称他为“副班长”,他也是傻傻一笑.....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学生没有绝对的好坏,两者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只要老师愿意去关注他们,倾心育生,勿忘“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初心”就一定可见学生的真成长。于教师而言,教育的目的无非就是成全一个学生无限发展的可能性。那么教育最大的成功莫过于“教育出育返”,当教育变成一种被教育之后的自觉教育,无论是对己的严于律己,还是对他人的提示,都是教育成效的最终产物。孔子一生推崇的最高价值是“仁”,其实就是“人”。古往今来,教育所做的,也就是保留和激发学生弥足珍贵的“含人量”。教育应以人为本,但要对学生进行理性分析,方可掘得教育“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