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株洲,412000) 李 倩
目前高职青年教师很大比例上都是非师范类专业毕业,因此对大部分的青年教师来说,在入职之前并没有经过相关教育教学的系统培训学习,且入职后的教师岗前培训工作主要目标是针对于在短时间内利用个人非工作时间完成教师资格相关证书的学习和考试,不少新教师对于短时间内学习并且能够实际运用到教学工作的知识比例很低,在摸索中已经完成了前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但感觉吃力,并没有掌握要点。不仅如此,针对长远的事业发展需要,也非常需要有计划、有目标的持续进行在职期间的培训学习,教师需要储备大量的、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并灵活运用于教育教学中。因此,加强高职青年教师职业成长的培训工作可以帮助其真正进入职业角色,给予其实现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目标必要的支持。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对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要求,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建立100 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教师每年至少1 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落实教师5 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定期组织选派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赴国外研修访学等。加强高职青年教师的职业成长工作以提升师资力量整体水平,并切实推动高职教育的高速发展。这是不容置疑的。
青年教师入职前对职业岗位的理解多有理想化的想象,不少人认为教师是一项较为轻松,时间自主性强的工作。但实际工作中,个体原来学习的专业和授课的内容并不太一样,与研究生教育不同在于,高职教育教学的偏向更多的是动手实践而不是研究理论创新,如何上好一堂课,高质量的实现教学,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如何开展教育工作是最基础也最薄弱的环节,如长时间解决不了这些基础问题,教师容易产生挫败感和自我怀疑,对其对以后的专业发展和个人能力的提升将产生很大影响,导致个人的职业目标和实施途径的脱节[1]。
各学校针对青年教师的培训,核心内容是常见的基本知识和教学基本技能。由于培训时间限制、场地和开展的时机,培训方式多样性不足,主要以讲授大量理论知识为主,互动交流时间和频率不足。未能将教师内心需求特点和复杂的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青年教师渴望得到实践方面的指导,而培训中为青年教师进行模拟教学情境实践演练的机会很少,无法高效地帮助其提高处理多变学情能力。
目前统一的岗前培训工作主要围绕着《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概论》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等课程进行,这些课程更针对教师资格的考试,对于实际教学的需要与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衔接还有一定差距。参加的培训学员人数较多,培训工作开展统一化,利用个人业余时间组织线下统一学习,但依然有一定的缺课率,培训效果有限2。
大多数教师培训效果考核评价机制往往更注重参与培训的次数,有无取得相关培训结业证书。绝大多数青年教师为了达到各级设置的考核总量要求,往往先考虑容易取证,培训时间短的基本考核任务的培训。倾向于对职称评审能加分的各种途径,培训的初衷和目的与原有的成长路径偏离。加之一些参训项目设置的时间长度和地点等与教师的教学任务有重合,无法全程参加也是常见的,通过总结报告或者获得培训证书作为培训成果和个人职业成长提升的证明,是能够在教学情境中运用,但对今后的教学教研工作能力提升效果存疑。
由于每个地区和学校的政策和经费原因,投入在教师成长培训工作的经费差异较大,对于某些学校而言心有余而力不足。国培、省培的培训项目都已限定报名人数和时间,当同一项目竞争激烈时只能有所取舍,而往往使青年教师获取信息和机会的周期拉长,途径有限,时间一长就容易拉开距离。
应采取多元的培训形式和培训方法,确定精品内容和必不可少的学习主题和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学习平台等进行网络培训解决工作时间和培训时间重叠的问题,线下课程时间不宜过于密集,将培训课程的视频资源上传网络共享,在培训规定时间内不限次地在线学习,网络辅导答疑,有利于教师调配时间自主学习和查缺补漏,也有利于时实时统计青年教师学习的进度。必须引入相当课程比例的与专业相关企业或工厂进行实地参观交流,组成团队开展研讨,进行教学成果展示。
关于MOOC、互联网+创新创业、年度教师信息化比赛的培训等都是非常吸引教师的培训项目。引导青年教师运用创新思维,投入到学科领域和教育整体的新讯息、新变化、新成果,进一步优化学科知识结构,更新专业知识内容,增强综合工作能力。
根据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进一步融合企业和学校的交流,在已经实施的国培、省培项目的基础上,建议要求所有新入职的没有相关教学领域一线实践经验的教师应当首先完成三个月至半年以上的企业实践。高职青年教师首先应当自己对授课领域有一定程度的认识,才有可能备好课,生动形象的进行教学。目前有部分新教师的毕业专业和工作领域的专业有一定的差异,而高职更注重面向一线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师自己都不了解的情况下直接进入教学,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且教师本人也会不自信,一知半解的情况持续下去将影响其个人职业成长。建立并落实企业实践,并在之后的时间内保持轮训周期,将显著有助于青年高职教师的职业起步和成长,且更能体现培训效果,考核评价也更立体。参训教师培训期间的实际表现通过培训报告的形式并不清晰。因此在设置培训考核机制时,引入参训企业或实训基地,形成企业、学校、参训人员三方互评的培训考核机制。学校和企业对培训内容的丰富性和前沿性、内容的有效性、培训环境和硬件设施是否完备满意等情况随时得到参训教师的反馈意见。参训人员也可以通过对培训企业或基地的各项指标进行反馈,帮助学校了解企业是否适合培训。
高职院校需要将青年教师的职业成长上升到战略发展高度,社会与学校上下协同起来,为职业成长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将相关制度化和规范化,保证青年教师的顺利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