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伟
(运城市规划设计院,山西 运城 044000)
在我国城乡规划建设中,美丽乡村的概念被着重提出,根据我国国情及其适应性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几方面内容。一,对乡村概况和整体布局充分论证和调研,对于私搭乱建现象予以及时整改;二充分重视乡村街道的整洁卫生,保持自然环境的和谐,杜绝生活垃圾的随意堆放,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对环境带来不利影响;三,乡村需要美化,同时更需要安全,只有人们安居乐业,才能够真正实现乡村振兴。因此,加强安全方面的管理,提高乡村治安水平,才能营造出祥和融洽的人文环境。
城乡规划建设的开展不仅有利于居民的日常生活,改善生活环境,对于环境保护,能源节约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城乡规划建设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等,是对一定时期内城乡社会和经济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的综合规划。我国城乡规划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在规划过程中要注重综合性和全局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要有针对性的给予考虑,进而具体操作,制定宏观和局部相结合的规划设计方案。要按照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统筹兼顾,综合布局。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注重对自然环境和有效资源的充分利用,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重点保护,使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有效结合,真正实现城乡规划建设的长远可持续性发展。
我国国情特殊,农业和农村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薄弱部分。基于此,我国十九大报告就指出了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改革策略,强调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实施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在我国乡村建设发展中需要充分重视,要根据其具体的优势和特点进行规划设计,以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生态宜居、产业发展以及有效治理等为发展目标。
在进行美丽乡村规划设计中,乡村的整体性不可忽视。乡村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各部分的融合以及各组成部分的方位、大小、格局等各方面,并依据其特性进行改变,而在变化的同时其整体性依然存在并不受影响。另外,乡村建设的时空延续性也是需要提出的一个重要部分。如今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是简单的村居规划建设,其还需要具备一种精神的寄托,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乡愁。现代人对于乡村原始的记忆已经越来越少,对故乡的认识和理解也十分粗浅,因此,在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中结合乡村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因素进行个体融于整体的建设,塑造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于我国乡村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不容小觑的现实意义。
美丽乡村规划建设要达到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在尊重人与自然的基础上最大化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前提下实现我国乡村建设的全面持续发展。充分尊重当地自然状态和原始生态环境,对当地本土资源加以进一步充分利用,合理规划。充分了解并调研当地特色产业,对其支柱产业进行大力扶持,从而实现乡村自然环境的特色性以及当地社会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发展。
在对美丽乡村建设进行规划时,对于乡村环境的整治也是重要部分。以往当地人民长期形成的陋习以及不文明行为对乡村建设会造成一定的阻碍,因此要从思想和制度入手加以彻底整改,但是在此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其原有的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充分挖掘具有当地本土特色的传统文化,在文化内涵挖掘的基础上使得当地人民群众乐于接纳,并积极配合。
乡村建设过程中,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根本宗旨。对乡村建设进行文化投入,对传统文化给予保护和传承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基调。村居风貌在文化的覆盖下更加突出其特色,传统文化的植入也会加强村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在发展乡村建设中注重生活空间的构建,调动当地村民的自主行动力和自发组织能力,从而创造出具有当地本土特色的地方生活之美。
美丽乡村建设在不同区域和不同经济环境下存在不同问题。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相对发达,而西部内陆地区则发展相对落后,这也是一个存在已久的社会问题,其与地理位置,经济技术,文化教育等各方的因素密不可分,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所出现的问题就更加突出。
首先,地域性差异的具体体现在于人们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认识方面,由于教育水平和经济水平的影响,落后地区对美丽乡村的认识过于封闭,其存在盲目对乡村资源进行破坏性开采的现象,导致对于当地环境的极大破坏,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其次,主体意识不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总体素质较低,对政府工程建设的认识偏激狭隘,小农意识比较强,也造成了当地群众淡漠的公共设施保护意识,对环境保护甚至不屑一顾。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乡村建设在规划技术和整体布局设计方面存在不稳定因素,导致工程建设停滞不前甚至中断。最后造成资金,技术,人才等的短缺。
美丽乡村建设过程首当其冲应该考虑的就是自然条件、当地居民的经济水平、现有的基础产业或资源,以及当地的民风民俗等各方面的自然条件,并根据其存在的优势及差异性进行规划设计。同时,应当根据其乡村发展的动力特征,以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充分调研,以分类指导的建设原则进行划分和细化管理,使乡村建设真正与当地环境实现融合,协调统一。
在美丽乡村规划中,其规划设计需要遵循科学原则,乡村规划设计要充分结合当地地形地貌特征,充分考虑其乡村当前的实际现状。另外,文化特色是美丽乡村规划设计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一般的乡村建设规划中,过于注重经济开发和实际效益,从而对乡村原有的面貌进行改变,削弱了当地独特的文化特色,进而造成当地乡村文化内涵的缺失,真正的精神内涵无法得到诠释,无法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在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中,由于其建设周期比较长,很多村民不愿意配合,而是自作主张,按照自己的意见对房屋进行私自改造,不但影响居住者的安全还造成乡村环境的混乱无序,更加影响了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的总体和谐统一。
村庄的生产资源和自然条件决定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方向,有些乡村特别是原始程度比较高,经济水平较低的乡村并不具备其他产业方面的优势,农业主导型就成为了其主要的发展资源。在原有农业资源基础之上进行现代农业的提升,转变农民原有的劳作方式,实现机械化操作,科学的对土地进行规模化操作,以机械作业实现农作物的大面积收割和种植,以新型操作方式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作物效益的不断提升。
当地长期以来就是以工业产业为主带动经济发展,也具备产业优势,原有的乡村经济资源为当地人民提供了劳动就业环境,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工业规模,当地生产生活不再仅仅依赖于农业生产,而是以有效的资源利用为抓手吸引更多有价值的资金和技术以及人才。
近年来,休闲旅游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消费方式,而具备自然条件和先天资源优势的乡村就成为了发展的主力,以村庄自然风光条件等为主的乡村建设就水到渠成的实现了发展。合理的开发利用其乡村原有的自然资源,实现土地、植被、山水的自然资源利用,在舒适自由的美好环境中享受生活,同时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开展浪潮的推动下,各地农村建设迅速扩张,社会各界人士在新农村理论研究和实践过程中逐渐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城乡建设规划原则的研究探讨以及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释,以期能够对完善美丽乡村设计规划建设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理论建议和实际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