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定福,余波
福建省宁德市医院 (福建宁德 352000)
孤立性纤维瘤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其作为一种梭形细胞肿瘤,可发生在全身各个部位。孤立性纤维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多样性,影像学诊断的难度较大,因此,明确孤立性纤维瘤的影像学特征尤为重要[1]。本研究主要探讨孤立性纤维瘤CT、磁共振成像(MRI)征象与组织病理对照,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检查证实为孤立性纤维瘤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25~74岁,平均(53.56±4.81)岁。本研究符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中的伦理准则,所有患者均在知情本研究内容的情况下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孤立性纤维瘤,单发病灶;存在局部无痛性或疼痛肿块,伴有活动受限、神经血管受压等症状。排除标准:患有智力障碍、精神疾病;存在其他胸部疾病、其他部位恶性肿瘤。
CT检查方法: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Discovery HD 750 CT机进行扫描;扫描参数:管电流350~550 mAs,管电压120~140 kV,层厚、层距均为5 mm;患者取仰卧位,扫描前嘱患者多饮水,以使膀胱充盈,从上到下扫描可疑区域;完成平扫后进行增强扫描,以1.5 ml/s的速率经患者肘静脉高压注射非离子对比剂优维显80~100 ml,重建层厚、层距,分别为1.25 mm、1.0 mm;三期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分别延迟25~30 s、60~80 s、90~120 s;将获得的图像上传至工作站,采用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曲面重建(C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技术进行图像重建。
MRI检查方法:应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Signa excite 1.5T超导MR扫描仪进行扫描,层厚、层距分别为5.0 mm、2.0 mm;平扫采用T1WI自旋回波(SE)序列(TR为110~130 ms,TE为4.8 ms)、T2WI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TR为3 000~3 500 ms,TE为84 ms)以及DWI横轴位单次激发的SE/EPI技术,以2 ml/s的速率注射扎喷替酸葡甲胺(Gd-DTPA)0.2 ml/kg,动脉期延迟30 s,门静脉期延迟80 s,平衡期延迟90~180 s;由2名主治医师职称以上的放射科医师阅片,对病灶位置、大小、形态、边界、信号等情况进行观察,判断是否存在邻近器官侵袭、有无远处转移等情况,取一致意见作为最终诊断结果。
观察孤立性纤维瘤的影像学征象,并同组织病理结果进行对照。
40例中,病灶位于头颈部13例,胸背部19例,盆腹腔6例,小腿2例。头颈部13例中包括颅内9例,右侧咽旁间隙2例,右侧鼻咽部1例,左侧眼眶1例;胸背部19例中,肺内10例,胸膜5例,胸壁及背部4例。病灶直径为1.3~14.5 cm,平均(6.82±1.50)cm。良性31例,间变性7例,恶性2例。
(1)病灶形态及边缘:40例均为单发病灶,22例(55.0%)呈类圆形或椭圆形,12例(30.0%)呈不规则形,6例(15.0%)呈边缘浅分叶状;38例(95.0%)包膜完整且边界清晰;颅内跨小脑幕、脑镰生长4例(10.0%),盆壁边缘毛躁伴侵袭状2例(5.0%)。(2)密度和信号:CT平扫显示,密度均匀14例(35.0%),密度不均26例(65.0%),可观察到斑片或结节状钙化5例(12.5%);MRI T1WI序列显示等信号27例(67.5%),等低信号5例(12.5%),稍高信号8例(20.0%),T1WI序列显示等、稍高信号24例(60.0%),高低混杂信号16例(40.0%),可观察到砂粒状、结节状钙化4例(10.0%);DWI显示瘤内呈结节状、环状高信号24例(60.0%)。(3)强化特征:CT增强显示40个病灶中,32个病灶呈不均匀明显强化,25个病灶伴多发不等强化结节,静脉期、延迟期病灶持续强化且强化范围扩大,实性成分强化比较均匀,其中共有11例(27.5%)呈轻中度持续性强化。肿块内或表面可观察到粗大迂曲动脉16例(40.0%);MRI增强扫描后病灶均出现明显强化。
(1)大体标本巨检:40个病灶中,32个(80.0%)病灶存在假包膜,边界清晰,形态规则;2例盆壁边缘毛躁者术中可观察到边缘侵袭;肿块质地韧,切面呈结节状、旋涡状;存在直径>5.0 cm的大小不一的黏液样变性区。(2)镜检结果:病灶构成细胞主要为不同形状的梭形细胞,间质血管丰富,其特征为血管外皮瘤样结构,同时存在黏液样变。病理性核分裂象>4个/10个高倍视野,可观察到黏液样变、间质及血管侵犯,提示为恶性。(3)免疫组织化学:40例患者中,CD34(+)40例,CD99(+)38例,Vim(+)22例,Bcl-2(+)18例。
孤立性纤维瘤起源于树突状间质细胞,在中年人群中最多见。随着病情的进展,肿瘤增大,相应部位会出现压迫症状。孤立性纤维瘤的影像学表现同胃肠间质瘤、肺内良性肿瘤、肺癌等相似,因此在临床上应注意与上述疾病进行鉴别诊断,以便及时实施对症治疗[2]。
孤立性纤维瘤的组织病理学中通过大体标本巨检、镜检、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可准确鉴别病灶的良恶性,尤其是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中CD34阳性表达对该疾病的灵敏度较高[3-4]。通过影像学表现与组织病理对照发现,孤立性纤维瘤一般缓慢膨胀性生长,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楚且假包膜完整,周围组织受压,病理诊断为良性;边缘以结节状、分叶状居多,包膜不完整或呈粘连状,病理诊断为恶性。由于瘤体内细胞、胶原基质纤维构成比、黏液样变性的区域分布等情况的影响,因此CT、MRI的肿瘤密度、信号特征会出现差异。MRI的信号特点能够将孤立性纤维瘤的组织学特征直接反映出来,DWI高信号区可能为富细胞区,低信号区可能为细胞稀疏区。CT、MRI的强化模式受到组织成分、分布等情况的不同而存在多样性,增强扫描多为明显强化,早期可见伴丰富血管、多发不等的强化结节[5]。
综上所述,孤立性纤维瘤的CT、MRI征象具有特征性,有一定的术前诊断价值。但临床还需通过组织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确诊,以提高诊断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