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句”的心理基础及其特点探析

2020-02-17 10:39程国煜白雪冬
关键词:特点

程国煜 白雪冬

摘 要:仿句是仿拟辞格中的一个小类。仿句是根据所要表达的语意内容,依照人们熟知的语句偶发而仿造出一个新语句。从普通心理学来看,其心理基础可分为两个方面:即从接受角度看,接受者的心理活动是“注意”“记忆”和“联想”;从生成角度看,仿造者的心理活动为“记忆”“联想”和“类推”。仿句有四大特点,即文化的传承、形式的类推、语意的申发和表达的谐趣。

关键词:汉语修辞;仿句;心理基础;特点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0)01-0083-03

在探讨“仿句”的心理基础及其特点之前,有必要先对仿拟和仿句进行界定。

一、仿拟和仿句

何谓仿拟?现代修辞学的奠基人陈望道先生最早给仿拟下了一个较为科学的定义,“为了讽刺嘲弄而故意仿拟特种既成形式的,名叫仿拟格。”{1}陈先生的“故意”仿造“既成形式”,准确、突出地揭示了仿拟辞格的性质特点。“讽刺嘲弄”则揭示了仿拟辞格的修辞作用。当然,今天看来,仿拟的修辞作用不限于“讽刺嘲弄”,还具有风趣、幽默的情调。

仿拟使用广泛,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研究,给仿拟下了很多定义,这些界定,深化了仿拟研究。在众多的仿拟定义中,徐国珍先生下的定义最具特色,“‘仿拟是一种‘仿照某现成的语言形式‘拟创出一个临时性的新说法的修辞方法。”{2}这是从仿拟名称的字面上阐释其定义,易于记忆且特点突出,‘仿是有所“本”的,即“现成的语言形式”,‘拟是指类推、创造。

仿句是仿拟辞格的一个小类。陈望道先生指出,“仿拟有两种:第一是拟句,全拟既成的句法;第二是仿调,只拟既成的腔调”。{3}根据陈望道先生的定义和例句来看,拟句应包括仿拟语句的和仿拟篇章的,我们称之为仿句和仿篇。

仿句,就是根据所要表达的语意内容,依照人们熟知的语句和语句格式,偶发而仿造出一个新语句。仿造的基本方法有二:一是增减或更换一个语素;二是增减或更换几个词语。仿句的语句形式是旧有的,语意是新的。为便于称说,我们把旧有的既成语句称为本体,由此而仿造出的新语句称为仿体。在这里我们只讨论仿句的心理基础和特点。

二、仿句的心理基础

仿句“作为一种言语现象”,它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的,这基础,有客观方面的,也有主观方面的;有言语因素,也有非言语因素”。{4}在此,我们从普通心理学的角度,从接受与生成两方面来探讨仿句的心理基础。

请先看两段文字和几个文章题目。

(1)这一方,上京下卫,小伙子娶媳妇难,难于上青天。……不那么水凌秀气的柴禾妞,开口一要彩礼,也能把人吓出一溜筋斗。遂令此地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刘绍棠《娥眉》)

(2)六载夙愿今始偿,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昨日愁何在,强抑激情喜莫狂。白日攻读须刻苦,青春莫负好时光。我以我心付童心,笑看花苑迎朝阳(魏书生《七律》一首,《魏书生教学方法100例》,辽宁教育出版社,1985年)

再看文章题目。

(3)《来一个“精官简政”》(胡文龙《小言论写作方法系列谈》,新华出版社,1997年)

(4)《为了不再忘却的记念》(CCTV-1,2006-07-07《今日说法》)

我们不难看出,这两段文字和文章题目,有些语句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些语句会使我们产生联想,这就是仿句。例(1)中的“小伙子娶媳妇难,难于上青天”,会使我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李白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遂令此地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会联想到白居易的“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长恨歌》)。例(2)从整体看是一个仿篇,它仿自杜甫诗。从句的角度来看,又是仿句,“却看昨日愁何在”,自然会联想到杜甫的“却看妻子愁何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我以我心付童心”自然会联想到鲁迅先生的“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例(3)由“精官简政”,会联想到“精兵简政”。例(4)由《为了不再忘却的记念》,会联想到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

像文中的“遂令此地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等,我们称为仿体,由仿体联想到的相应语句“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等,我们称为本体。这种联想道出了仿句的接受心理现象。

从接受角度看,接受者的心理活动主要是“注意”、“记忆”和“联想”。“受话人在接受和理解仿拟文本的过程中,首先起作用的是‘注意,也就是说,受话人被眼前所读到的仿拟文本所吸引,引起注意,感觉自己似乎在什么地方见过这样的文字,然后急于读下去,及至读完整个‘拟体文本,才明白它是仿拟某某“本体”的。”{5}这种分析深刻。在这个心理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熟知”,只有“熟知”,才能引起“注意”,觉得似曾相识,引起联想。某一层次的接受者“熟知”,才能引起共鸣。个体接受者“熟知”,才能理解深入。具体来说,接受者接受到“遂令此地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似觉语句熟悉,引起“注意”,由此回忆、联想,搜寻到仿体的本体“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完成了仿句的接受过程。需要强调的是,接受者的大脑中必须有一定的库存储备,有一定的联想求解能力,这样才能产生接受意识,才能求解。

那么,像“遂令此地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等仿句,又是如何仿造出来的呢?这涉及到仿句的生成心理现象。

从生成角度看,仿造者的心理活動主要是“记忆”“联想”和“类推”。仿造者在运用仿拟格的时候,“首先要依赖发话人大脑中的记忆——即‘库存某个即将被仿拟的‘本体,否则与之相对的‘拟体就不可能产生。然后再通过‘联想和表达意旨的需要,发掘并找出正在构拟的文本和记忆中的‘本体的某种内在联系,从而完成整个仿拟的言语心理活动及表达过程。”{6}这种分析,准确而深刻。在这里,对仿造者来说,同样最重要的也是“熟知”,只有“熟知”,才能根据题旨自如运用,仿造新语句,即从“熟”中生出“巧”来。也就是说,仿造者在仿造“遂令此地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等语句时,头脑中必定先熟知本体“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等语句,而后根据题旨需要,依照既成的语句格式偶发而仿造出一个新语句,由此完成了仿句的生成过程。需要强调的是,仿句的本体一般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结构固定的、经常使用的语句。

三、仿句的特点

仿句是旧瓶装新酒,它既稳固又有变化,“交际要求语言保持稳定的状态。不允许它一下子发生大的变化。但是,另一方面,隨着社会的发展,日益增长的交际需要又不断地促使语言发生变化。”{7}仿句“既能随时满足新的交际要求,又能维持稳固的基础,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8}体现了语言的渐变性。仿句语简意丰,用最经济的词语表达了丰富的内容,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仿句促人联想,引领申发,体现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归纳起来,仿句有四个主要特点:

(一)文化的传承性

仿拟历史悠久,古今相延,体现了文化的传承性。仿拟辞格中的仿句也体现了这一特点。例如:

(5)宁我负人,无人负我(《三国志·武帝纪》)

(6)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

(7)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王安石《江山》)

(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9)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例(5)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名句,但它仿自《左传·宣公十二年》中的“宁我薄人,无人薄我”。例(6)也是家喻户晓的名句,多少年来一直传为认真推敲文字的佳话,然而王安石的这一名句是仿自李白的《侍从宜春苑赋柳色听莺百啭歌》中的“东风已绿瀛洲草”。例(7)(8)王安石两句诗和陆游的两句诗均仿自周晖的《清波诗杂志》卷中的“远山初见疑无路,曲径徐行渐有村”。例(9)是鲁迅先生的两句脍炙人口的名句,仿自洪吉亮《北江诗话》中的“酒酣或化庄生梦,饭后甘为孺子牛”。我们注意到,有大量仿句,从仿体与本体的比较来看,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仿体是批判继承,推陈出新,超越了本体。

(二)形式的类推性

仿体与本体的句法形式基本一致,给人以似曾相识的亲切感,它易于记诵,体现了句法形式的稳固性。在稳定的句法形式下,根据表达需要,更换几个语素或词语,仿造出一些新语句。例如:

(10)《将爱情进行到底》(电视剧名)

(11)真实就是力量(CCTV-10《见证》栏目广告语)

例(10)显然是仿自“将革命进行到底”,从“将……进行到底”的句法格式,又类推出“将爱情进行到底”、“将装修进行到底”等等。例(11)本体很显然是大家熟知的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据此本体又仿造出“人道就是力量”(《华夏时报》报头语)等等。

(三)语义的申发性

仿句的句法形式是旧有的,但语意内容却是新的,而且具有脱胎换骨的新奇性,仿句是乔装乔改,更换、增删语素或词语,翻新出奇的产物。例如:

(12)“人生识字糊涂始”(鲁迅《人生识字糊涂始》)

(13)“三天打鱼,两天上网”(某报文章标题)

例(12)是鲁迅先生仿自苏轼《石苍舒醉墨堂》诗中的“人生识字忧患始”一句。将“忧患”更换为“糊涂”,增加了新意,已成为众人熟知的名句,人一生的糊涂是从识字开始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语意新奇,富有哲理。例(13)是仿自“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一俗语的感情色彩是贬义的,而仿体的感情色彩却是褒义的。将“晒”更换为“上”,赋予了仿体以新的内涵,反映出了当代渔民新的经营观念,语简意丰。

(四)表达的谐趣性

仿句亦庄亦谐,耐人寻味,新奇有趣。例如:

(14)爱“才”如命(流行语)

(15)理论联系实惠,密切联系上级,表扬与自我表扬(流行语)

例(14)的本体为“爱财如命”,“才”与“财”谐音,通过换用谐音,使具有贬义色彩的语句仿成了褒义语句,表达出爱惜人才的程度之深。例(15)很显然是仿自“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仿体也运用了排比格,形象传神地讽刺了部分官员的工作作风,在顿觉新奇有趣之余又发人深思。

——————————

注 释:

①③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第五篇,九、仿拟,《陈望道文集》第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342.

②④徐国珍.仿拟研究[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6,23.

⑤⑥宗廷虎,陈光磊.中国修辞史[M].吉林教育出版社,2007.1364,1363.

⑦⑧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179,181.

参考文献:

〔1〕陈望道.陈望道文集(第二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2〕徐国珍.仿拟研究[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

〔3〕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An Analysis of the Psychological Basi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mitation Sentences

CHENG Guo-yu,  BAO Xue-dong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024000;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6, China)

Abstract: Imitating sentence is one of small sorts of parody. According to lingual contents which are expressed and familiar sentences which are caused by chance, imitating sentence is imitated in a kind of new sentence. From common psychics, there are two aspects on its psychological bases, one is acceptance, the receiver's psychological action consists of attention, memory and connecting; one is generation,the imitator's psychological action consists of memory, connecting and analogy. Imitating sentence ha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cultural inheritance, formal analogy, meaning's expansion and expression's humorous interest.

Keywords: Chinese Rhetoric; Imitating Sentences; Psychological Bases; Characteristics

猜你喜欢
特点
高中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利用野花组合营造花海景观的技术研究
浅谈现浇混凝土渠施工技术
机械制造自动化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试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微课程的应用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