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高芳
2020年10月,巴西里约热内卢的一家水族馆里展出了3个2米至4米高的装置作品——一只章鱼、一只海马和一头鲸鱼。这些装置是由志愿者在里约海滩上收集的垃圾制作而成,志愿者们短短3个月就收集了约半吨海洋塑料垃圾。据英国 《每日邮报》2020年10月1日报道,斯里兰卡的野生大象由于栖息地被侵占,被迫到垃圾场寻找食物。这个露天垃圾场坐落在斯里兰卡东部省份的丛林中,靠近与安帕拉区接壤的森林,周边村庄和城市的垃圾都被倾倒在这里,约30头野生大象经常来这里觅食。当地政府部门在对死去大象尸检后发现,它们的胃中充满塑料制品和不可消化的聚乙烯。像这样一些塑料对自然环境破坏和动植物生存威胁的报道不绝于耳。
在过去几年,从北极一直到河流和深海,全球各地都发现塑料微粒。如今从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到海底之渊马里亚纳海沟也都有了塑料的足迹。《科学进展》2020年10月发布的研究报告依据世界银行报道的217个国家和地区的垃圾产生及其特征数据,计算了2016年世界各国产生的塑料垃圾总量。全球2016年塑料产量为4.22亿吨,较2010年增长26%;固体废物中塑料的比例从2010年的10%增长到12%;2016年全球产生的塑料垃圾达2.42亿吨。
随着塑料生产量的增长以及废弃量的增多,塑料垃圾已日渐成为危害自然环境乃至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人类不断出台政策和采取行动来减少塑料污染的影响,但是塑料污染的破坏性却一直在持续。早期媒体报道的塑料污染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到现在微塑料已经随着生物链进入人体,甚至有研究发现塑料奶瓶产生的塑料微粒已进入婴儿体内,这些塑料的潜在危害远远超出人类目前所能破解的范围。
近年来,随着消费方式的不断变化,塑料包装大行其道。据统计,塑料在包装中的使用占到了全球塑料消费总量的35%,而80%-90%的包装垃圾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它们最终流入江河湖海,造成生态污染。因为多数塑料包装是一次性的,且全球回收率低于9%,如果不做出改变,未来塑料污染将愈演愈烈。废弃的塑料进入自然环境,不仅破坏生态,而且由于塑料的经济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
全球已在积极应对塑料污染。2018年,联合国把世界环境日主题定为“塑战速决”,呼吁世界齐心协力对抗一次性塑料污染问题。欧盟委员会于2018年1月16日正式发布了“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塑料战略”,覆盖了塑料产品及包装从生态设计,合理使用,重复使用,消费后的收集与再生加工,乃至再生料的循环利用等全价值链。日本政府于2019年5月31日制定了“塑料资源循环战略”,推进海洋塑料垃圾应对。2020年7月,日本要求全国的零售商一律对塑料购物袋收取费用。中国高度重视塑料污染治理。自2008年6月执行“限塑令”以来,历经十几年,中国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已由2008年前一度超过20%下降为目前的3%以内,主要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减少20万吨。2020年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对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工作作出相关部署。
2020年11月,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布《新塑料经济全球承诺2020进展报告》显示,企业和政府签署方在两大关键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塑料包装中加入再生成分,以及逐步淘汰常见的问题材料/包装,例如:PS(聚苯乙烯)和PVC(聚氯乙烯)包装、无法检测到的炭黑颜料和一次性塑料袋和吸管。但是,展望未来,我们亟须减少一次性塑料的使用,追溯源头,尽快淘汰常见的问题材料/包装,同时也要逐步加强和完善相关政策方法的部署,例如融入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财政激励措施和公共采购政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