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星
(山西六建集团有限公司, 山西 太原 030024)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我国建筑工程项目数量逐渐增多,数据表示,2019年我国建筑行业总产值达248445.77亿元,签订合同总额为545038.89亿元,随着企业工程项目的增多,其所涉及到的各类合同数量也越来越多,加强合同管理对建筑企业健康有序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建筑工程建设需要协调各职能部门的力量对其展开管理与控制,以此来为施工安全与提高施工质量奠定基础。但当前在合同管理方面,由于企业缺乏对建筑合同管理重要性的认知,在人才设置方面无法切实兼顾到合同管理工作上来,导致相关部门人才供应不足且能力存在欠缺,而合同中所涉及到的资源性条款,往往会对企业经营安全与稳定形成极大的风险,将影响相关工程的有序实施。
当前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已经呈现出井喷式特点,在法律法规仍然不够完善的条件下,越来越多的建筑工程纠纷出现在大众的视野,给建筑企业的良性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一些企业在拟定合同时不重视对合同条款法律效益的审核,对条约设置合理性缺乏敏感度,导致相关人员对合同含义理解不足,一方面无法切实对工程项目的有序开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还会给合作双方带来发展的风险。
合同管理是保障建筑工程施工阶段有序开展的重要环节,相关合同对工程施工具有指导性的意义,能够为施工的有序开展提供依据,确保工程建设保质保量且始终处于规定进度范围内。但由于现场施工管理环境较为复杂,其所涉及到的人员组织、施工材料、设备运行、施工技术等方面的管理都需要严格按照合同规定所进行,竣工后还需要针对合同求进行全面的工程质量检测,但由于管理人员缺乏对合同管理的重视,无法切实履行合约,将降低建筑施工与管理的效率。
当前,建筑行业发展的现实问题即是,传统的管理观念与手段已经不再适应建筑行业市场迅速扩张的需要,其管理模式较为单一,手段相对落后,难以提升合同管理的效率。另外,一些企业虽在表面上对管理手段进行升级,但由于相关人员缺乏先进的管理思维,对现代化合同管理模式认识不够,先进管理手段的应用仍停留在表面,使得合同管理效果无法有效提升。
建筑企业缺乏健全的合同管理制度,使得相关人员对自身职责划分不明,也无法对其工作的开展做出明确的规定,导致相关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缺乏有效的参考依据,造成管理工作存在漏洞与盲区,极大的削弱了合同管理的效率,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1]。
建筑工程项目各个环节工作的开展都需要与合作各方签订合同或者相关协议,比如招投标合同、材料采购合同、施工承包合同、劳务合同等,因此建筑合同管理需要贯穿于项目实施的始终。当项目启动时,管理人员需要依照合同规定,对工作执行予以监督与管理,根据合同内容对其进行全过程的管理,保障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都在合同保护与制约下得以有序开展。
建筑工程任务量庞大,项目各类合同为建筑工程管理搭建起一个巨大的网络,单纯依靠合同管理人员的力量,无法有效实施管理办法,需要结合项目中各个部门工作人员的力量形成合力,才能提升全员配合力,给合同管理提供方便。比如在管理人员收集索赔资料时,即可发挥项目全员的力量,使
索赔依据更加健全。
建筑工程建设与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加强对建筑合同的管理能够切实保障建筑施工的质量,而实施精细化的管理方法,可大幅提升合同管理的质量,使管理人员能够更多的从细节出发,将各项管理办法有效落实,避免人为操作不当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需要管理人员树立起合同精细化管理的意识,依靠先进管理手段降低失误率,从而切实为建筑管理提供有效保障[2]。
建筑企业应加强对项目各类合同实施有效管理的意识,切实从合同履行方面为工程建设提供安全保障,其中人才是影响合同管理有效性的直接因素,相关企业应完善人才管理机制,解决合同管理力度不足、人才数量与能力欠缺的问题,有效增强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的效果。
相关企业应加大先进人才的招聘力度,吸引更多高素质、高标准、实践经验丰富的管理人才加入到建筑合同管理队伍中来,切实扩大合同管理的人才规模与数量,使管理队伍不断壮大,为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应加强对合同管理人才的培训与考核,令其更加准确的认识到合同管理的现实意义与管理内容,使其管理综合素质能力得以大幅提高;一般需要培训的内容有建筑行业法律规范、合同管理流程、理论知识、注意事项、合同文件拟定规范操作方法等,加强对管理人员合同管理知识的培训,为建筑企业施工效率的提升与降低企业纠纷提供动力。针对人才流失率高的问题,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情况,适当的调整人才薪资待遇,使其基本要求得到满足,并对相关人员实施严格的激励制度,使其发挥自身管理积极性,提升合同管理的效率。
企业应在合同起草阶段加强对合同管理的重视,在与合作方拟定合同 时,需要根据建设行业相关法律章程与施工管理的实际需要制定合同范本,保证范本中所涉及到的合同责任条款严谨、全面、公平、公正,切实保障合作双方的基本权益。一般在建筑合同起草时,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重点规划:
第一,提升合同法律效力。需要对签约各方的签约与合同履行资格条件进行明确的规定,提出合同签订生效的基本条件,避免在合同签订完成后,由于某方资格不足,给签约对方带来发展的安全风险。
第二,明确合同中的资产条款。合同中所涉及到的合同款、付款方法、打款方式、变更洽谈条件、索赔、结算、担保、争议解决方式等信息对企业所承担的合同风险具有直接的影响,签约双方在制定合同时,需要严格根据法律规定,使相关信息合理合法,体现公正公平。
第三,明确建设质量与进度检测方法。对质量责任、保修途径与期限、进度管理、工期滞缓因素、竣工验收等内容进行精细化的制定,为企业纠纷的有效解决奠定基础[3]。
在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建筑企业合同履行情况的监督与审查,对企业形成有效约束,帮助其降低建设风险。一般需要对签约方资信情况进行识别,获取企业信用情况,作为风险评估与合同履行情况审查的重点依据;然后采用不定期抽查与重点检查的模式,来对企业合同资料、施工现场安全情况、工程质量情况、工程进度、款项流动情况等进行实地调查,找出不符合合同规定的相关情况,并及时向企业了解合同履行缺失的原因,从而有效降低企业发展的合同风险。
建筑企业应顺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引进先进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合同信息化管理,将工程项目中的所有合同信息进行系统录入,切实利用系统编程优化合同管理流程,使与合同管理工作相关的各部门管理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对工程建设信息与合同履行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监测,从而有效提高合同管理的效率,促进工程项目得以顺利开展,并有效降低潜在的合同履行风险。
与此同时应加强对施工档案管理的重视,合同管理是施工档案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工程项目的施工档案,对合同履行程度有着直接的影响。若施工方在施工阶段无法按照合同约定的工程进度完成工作,即会给企业增加建设成本,管理人员需要按照合同条款与国家法律规定,争取获得相关赔偿。但管理人员如果无法对施工档案加强重视,将在索赔与寻求违约处理过程中,缺乏有力的证据支撑,会导致索赔不能很好的依法进行,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助涨施工企业的恶性风气;企业应加强施工档案管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积极收集档案资料,并将档案管理与信息化合同管理结合在一起,可为企业提供更多的索赔线索与依据,为解决纠纷提供保障。
企业管理者应加强对建筑合同管理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在企业发展进程中,积极健全合同管理人才机制,切实根据法律规范的要求起草并制定合同,提高相关条款的法律效益,联系第三方机构加大对合同履行的监督,同时应优化合同管理方式,注重资料收集,为工程施工顺利竣工与建设纠纷有效解决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