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沟通走向合作

2020-02-16 17:37杨柳
教育界·A 2020年1期

杨柳

【摘要】家校合作的效果决定着教育的最终结果。给予教育治理的现代化视角,对当前家校教育合力进行再认识,提出“转变观念、智慧沟通、参与课程”等家校教育合力策略,增强“我们”意识,建立健康和谐的新型家校生态圈,真正做到家校合作、协同育人。

【关键词】家校生态圈;家校教育合力;家校协同育人

一、对当前家校教育合力的再认识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校合作的效果直接决定着教育最终的效果,然而,当前教育的非生态发展现象却层出不穷。

1+1+1=0现象:家庭、学校、社会三大影响源作用上的各自为政、功能分离,影响力分散内耗,功能相互抵消。

5+2<0现象:“5”指的是学生在一周的五个学习日内在学校接受的正面教育;“2”指的是学生双休日在家时接触到的消极、负面影响;“0”指的是教育效果。故此,“5+2<0”的意思就是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正面教育与回到家里所接触的消极、负面影响互相抵消,教育效果小于零。

由此可见,当下的家校合作陷入了低效能困境,更多的情况是以孩子为单核中心,以“父母不参与教育—教师拼命抓功课”为常态。家长对孩子非常溺爱,有求必应,只重视最终的考试结果却不问过程,而教师在教育中势单力薄、孤立无援。

二、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策略

家庭教育具有血缘伦理上的权威性,学校教育则具有社会使命性,提升家校教育合力,建设新型家校生态圈(如图1),需要从合作上升到共育,构建家校协同育人模式。

1.转变观念,心向一致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家校共育的一致信念。教育要求的一致性,要求无论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教育,在方向上必须保持一致和统一,共同的教育和要求会使学生的努力方向更明确、更有动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相辅相成,依赖于合力联动观念的树立。家庭教育要配合学校,不能各行其是;社会教育也要根据实际情况,与学校携起手来,使学生无论在家庭、学校,还是走上社会,都感受到共同的期望和要求,目标一致,使他们更加坚定信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

2.智慧沟通,理解互助

家校沟通是协同育人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家庭中接受抚养,在学校里享受教育,在社会上体验处世,他们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就像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水分和阳光,三者缺一不可。只有协调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些柔嫩的小苗才能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茁壮成长。

(1)以“家校联系卡”为桥梁,拉近家庭和学校距离,及时、准确地把握孩子成长的脉搏,为家校合育、为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2)以“开放活动”为依托,邀请家长参与“开放日”等学校活动,方便家长正确了解孩子的性格、能力、爱好等,不要完全“包办代替”或彻底“放任不管”。

(3)以“智慧课堂”为主阵地,开设家庭教育专题课堂,使家长明确科学教育子女的重要性,向家长推荐一些谈家教重要性的文章,并针对孩子的特点和实际问题,教给家长一些科学的、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成为学校教育的有力支持者。

(4)以“家委会”为沟通平台,借助家长委员会的沟通力量,以“家长经验交流会”“家庭教育研讨会”等形式,营造家教科研的氛围。

理解源于沟通,互信源于真诚。温·卡维林说过:“推心置腹的谈话就是心灵的展示。”学校与家长真诚沟通,是教育的最佳切入点,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的“连心桥”。用心、真诚、主动、及时地对话,让家校生态圈更和谐,让家校教育合力更有效。

3.参与课程,丰厚张力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已成为当下教育的重要发展路径。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可通过信息传达、参与孩子学习、参与学校活动、加强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协助学校建设及学校决策六大途径。家长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具有丰富性和可再生性。挖掘家长和社会资源,开发家长参与课堂资源,家长不再是旁观者,而成为支持者和参与者,大大提升了教育合力。

(1)亲子主题活动,传递真实情感。开展亲子主题活动,加强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让家长对孩子更加了解,让孩子对父母更加体谅,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和谐统一。

(2)融入学科课程,走向综合延伸。把学科知识与家长资源相结合,邀请与所学内容相关专业的家长参与课堂,如语文课文《梦圆飞天》的学习、美术课堂《鸟和家禽》等,可以邀请相关专业的家长来校指导学生学习、训练、讲授。这样可以拓展学校教育的内涵,推动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3)家长校本课程,彰显地方特色。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各班级或年级开设以家长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家长校本课程,让家长以教师的身份进入地方校本课堂,让家长成为课程建设的重要参与者,真正实现家校共育。

(4)利用传统节日,浸润学生心灵。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家校共育课堂,找准传统文化的切入点,抓住连接孩子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触发点、共振点。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让孩子和父母一起开怀畅谈,不仅可以对传统节日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还能促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情感,达到春风化雨、育人无声的功效。

(5)建设实践基地,实现全面发展。由家长、学校、社区、专家共同参与,从学科、心理辅导、德育、政策等角度开展全方位的研究,实现全学科育人、全过程育人。教师应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建设一系列德育实践基地,分时间、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对身心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社区服务,进而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丰富精神世界。实践内容可以涉及爱国法制、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类型,邀请家长担任实践基地的辅导员,负责活动的组织與协调。

立足学生家长资源,充分调动家长参与教育工作的主动性,构建以学校为主导、以家长为主体的资源开发模式,从而丰富学校资源储备,促进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体系的创建,达成家校教育共识,建设以“家长—班主任”为双核,以孩子为关爱、引导和教育的对象,以孩子“感恩回报”为回应的新型家校生态圈,对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结语

家校合作与协同育人是家庭与学校的主体共生,只有家庭、社会形成的教育氛围和快速发展的学校教育齐头并进,才能给学生最好的“教育”。家长和学校在基于“我—你”关系的同时,增强“我们”意识,建立健康、和谐的新型家校生态圈,不断提升教育合力,才能真正做到家校合作、协同育人。

【参考文献】

[1] 马忠虎. 家校合作[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