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背景下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2020-02-16 22:48:22林玉章李卫琴
四川水泥 2020年5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装配式实效性

林玉章 余 瑜 李卫琴

(福建建筑学校, 福州 350001)

1 研究背景

2017 年2 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出台,提出要坚持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推动建造方式创新,大力发展装配式混凝土和钢结构建筑,不断提高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力争用10 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1]同年,住房城乡建设部提出“一体两翼,两大支撑”的发展战略,即以成熟可靠适用的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体系为“一体”,发展EPC工程总承包模式和BIM 信息化技术为“两翼”,创新体制机制管理和促进产业发展为“支撑”。[2]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与BIM 技术的推广应用,必将推动建筑产业转型发展。而传统的建筑施工专业人才已经难以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与之对应的面向传统建筑行业的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课程体系已经呈现出引领性和发展性欠缺的弊端,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

2 现有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课程体系实效性研判

2.1 数据收集

本课题以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课程体系为研究对象。课题组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毕业生、行业企业相应岗位负责人为样本,调研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能否满足建筑产业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建筑行业人才需求。调查采用李克特量表来采集信息,利用spssau 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生成IPA 四象限图。针对毕业生采集的是调查对象基本信息(毕业年份,所属行业、职位、岗位职责)、对当前课程体系里的专业课程的实效性和是对职业发展的满意度调查;针对行业企业岗位负责人则侧重于采集企业岗位设置情况、岗位能力要求方面以及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等信息。

2.2 调研数据分析

2.2.1 就业岗位与招聘岗位分析

根据毕业生和行业企业岗位负责人对工作岗位的相关描述,分析提取关键词,传统的“施工”、“测量”、“预算”、“内业”等出现在毕业生工作内容的关键词中,但是“BIM”、“BIMMAKE”、“建模”、“装配式”、“装配式混凝土结构”、“ revit”等关键词也高频出现。

2.2.2 专业课程的实效性分析

2.2.2.1 对专业课程的实效性分析。课题组从现有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课程体系中甄选7 门与核心能力相对应的专业课程,请毕业生结合自身工作体验对课程的重要性与能力匹配程度进行评分。调查统计显示:课程重要性的平均分为8.52,显示被访毕业生对课程重要性认可度高;能力匹配度的平均分为8.15,认可度较高。其中,在课程重要性方面,“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工程识图”和“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分别以9.32、9.26 和9.21 的得分列为前三位,但是在匹配程度方面,却分别是7.56、7.42 和7.38 的得分,低于平均值。同时 “建筑工程施工”、“工程识图”和“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选项对应的高频词主要有“装配式”、“BIM”、“项目建模”、“ revit”等。

2.2.2.2 对实训课程实效性分析。目前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实训课程有单项技能实训和综合实训(顶岗实习)。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对单项技能实训的满意度为71.29%,而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满意度为65.71%。而73.61%的毕业生认为应增设、创新综合实训任务。

2.2.3 专业课程设置对职业发展助力程度分析

调查的主要目的是评价现有课程体系在毕业生职业发展道路上有效助力程度,以研判当前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合理性。

2.2.3.1 职业素养培养实效性分析。调研取得8 项典型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和支撑程度的分值,生成IPA 象限分析图,显示当前课程体系能基本满足毕业生的职业素养需求,但“吃苦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出现在了第四象限,课程体系对这两项职业素养的支撑转化不足。

2.2.3.2 专业素养培养引领性分析。 根据专业课程在毕业生职业生涯中的助力程度来衡量课程的实效性。调查数据显示,专业课程体系引领性不足,存在缺少前沿专业课程、专业课程内容与实际有脱节等问题,如应增设《装配式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建筑信息模型BIM》等课程。

2.3 现有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课程体系研判结论

在建筑产业转型背景下,传统的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课程体系的弊端凸显。在专业课程的实效性方面,在学生能力提升的匹配度方面有待提高,以“装配式建筑”快速推进带来的与“装配式”相关知识缺失表现最为突出。在实训课程实效性方面,毕业生对单项的专业技能实训的认可度较高,对顶岗实习(综合实训)模式认可度次之,多数毕业生认为应增设、创新综合实训任务。IPA 分析得出结论: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课程体系能基本满足毕业生的职业素养需求,但学生的“吃苦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在课程体系下不能得到很好的转化。同时,课程体系对职业发展助力程度分析中也指向现有课程体系的缺陷,即专业课程体系的引领性不足。

3 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3.1 转变课程设计理念

综合建筑产业转型背景分析、问卷调研和座谈等方式的数据分析,目前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不论是“基于施工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还是“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都存在各自的问题:“基于施工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置导致受教者仅仅了解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基本概念与应用,而在职业能力中最重要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知识储备不足;当前建筑产业转型升级,针对传统的建筑生产、管理模式设置“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的受教者容易出现接受新技术、新知识的意识养成和能力的培养动力不足的问题。

本课题组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理念,以“学生职业发展”为主线,确立职教目标,明确针对的需求和对象,以素质教育为准则,在足够宽泛基础的社会需求和足够细分定向的个人需求两大层面来设计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了“基于BPD 模型”(Basic ability、Professional ability 和Development ability)的新课程体系。

3.2 构建基于“BIM 技术”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课程体系

从课程体系实效性中对“产业转型”带来的新能力需求,到到课程体系对职业发展影响力的前沿课程强烈推荐,足以说明对原有的建筑工程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是必然趋势。依据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的变化,结合BIM 技术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应用,重构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课程体系并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4 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

4.1 将“BIM 技术”深度融入课程体系

基于“BPD”模型的课程体系,重视学生的基础能力和专业能力培养,同样兼顾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潜力。中等职业学校目前学生的去向多是施工企业,但是以后职业的发展一定是技术管理岗位,在目前信息化发展,BIM 技术已经贯穿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中,BIM 技术在现场施工技术管理、进度控制、资料管理等方面都将涉及,因此当前课程体系应深度融入BIM 技术。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不仅应增设《建筑信息模型BIM 》等课程,还应将BIM 技术应用到各专业课程教学,如利用BIM 三维模型辅助解决《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学生普遍存在空间三维想象较差的问题。

4.2 增设装配式建筑相关的课程

当前建筑转型的一个重要的基点是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实现“标准化设计、工业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推动建造方式创新”[1]。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要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增设《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装配式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等课程。

4.3 更新、补充专业基础课程内容

在当前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背景下,专业基础课程要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使学生了解常见的装配式结构相关规范要求。如在《建筑力学》课程中要融入装配式建筑在构件设制作、运输、吊装等环节所需要的力学知识;《建筑构造》课程中补充各部位预制构件节点的连接及一体化装修构造的等内容。

4.4 校企融合共建综合实训新体系

针对IPA 分析显示学生的“吃苦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存在不足的问题,此次课程体系改革中,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加强与建筑行业企业、装配式构件生产厂家多方位的合作,通过定期安排指导教师和学生到企业实践实习、共同编制教材等方式探索与企业多方位合作,构建起“校企融合”的实践实训教学平台,让学生能够更贴近现场;校内通过采用工法楼、施工仿真软件、理实一体化实训室等途径,学生实训项目内容得以扩充和提升,实现实训体系转型发展模式。

当前我国建筑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时期,主动对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构,既是满足受教者的职业生涯发展需求,也是提高中职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装配式实效性
装配式建筑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
装配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29:38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人大建设(2019年8期)2019-12-27 09:05:28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关于装配式建筑的几点思考
智能城市(2018年7期)2018-07-10 08:30:00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文学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9:02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长沙最大装配式保障房更加节能低碳
节能与环保(2015年5期)2015-01-14 08: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