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鹏
(上海宏信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上海 200120)
市政道路工程近年来在我国不少城市大范围地展开,此类工程有着不同于其他道路工程的特点。城市道路红线范围内存在着各种管线、地下设施与道路同步施工,城市交通现状往往会限制工期,各类城市公用设施、交通设施与道路工程同步建设,大大增加了市政道路建设的复杂性,时常会出现公共关系协调、交叉管理作业、管线改迁保护等外部综合因素,往往在关键工艺中出现一些特殊的质量通病,本文结合实例从施工管理和关键工艺解析两个方面做重点解读。
本项目位于湖北省钟祥市,采用PPP 模式,中标社会资本与政府出资代表组成项目公司,对项目进行建设、运营、维护。主要分为三个单体项目:其中嘉靖大道路线西起校场路,往东依次与镜月湖一路、镜月湖二路、镜月湖三路、镜月湖四路平交,设置一条2.4km 综合管廊、一座通道主线下穿显陵路,辅道与显陵路平交,路线往东于K4+518 处下穿嘉靖互通 A 匝道,该节点设喇叭形互通立交一座,与现状分当公路重合后往东止于规划 234 国道,路线全长约 7.2km。嘉靖大道定位于城市一级框架路网的重要通道,其中包含道路、桥涵、岩土、照明、交通和绿化等专业,并统筹考虑水电气管网、雨污水管网、综合管廊等配套工程。建成后将完善城区与高速、分当公路、国道以及城区各主、次干路网的交通连接,有利于促进招商引资、改善城区环境和提升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后将成为城区东出口一条景观迎宾大道,缩短距离12km,节约车程30 分钟。
本项目专业多,交叉作业影响大,包含了道路工程、排水工程、综合管廊工程、交通工程、绿化工程、照明工程等。为确保按合同工期顺利履约,需要根据工作性质委托多个专业施工单位共同参建,互相干扰断面多,易造成相互制约,工期要求紧。
工程质量的好坏往往与施工参与各方的个人意识密切关联,市政道路工程尤其如此。无论是业主、项目经理还是施工阶段的各方参见人员,意识上必须充分认识到协调管理的重要性,只有在认识重要性的前提下才能以最优的方式来做好协调管理工作。
协调管理工作的好坏由实际效果来评价,而工程协调管理的效果是从施工组织上来评定的。对施工现场而言,必须在施工组织上通过协调管理会议制度来解决工程施工中的各种协调问题。在施工组织中,所有成员必须明确自身所承担的责任,将协调管理工作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合理划分工区,每个施工段平行组织施工,总承包管理层负责统筹协调各专业、各工区工作开展及资源保障;清晰划分各分包商之间界面关系和施工顺序,制定各分包商的施工进度管控计划和奖惩措施,对各分包商统筹管理,总承包管理机构切实做好各交叉工序的接口管理工作。选派技术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的施工技术管理人员,组织经验丰富的专业化队伍,分工种配备机械操作熟练的技术工人投入本项目施工;统筹安排各工序之间的流水作业,各施工面达到连续作业能力。
工程沿线有社区、企业、政府等单位,交通疏导、征地拆迁与各单位对接协调量大,对市民的生活影响大。本地为旅游城市,加强环境保护及绿色施工亦是本工程实施的重点。
项目公司建立长效沟通机制,成立以总经理为组长的对外协调小组,专门负责对主管单位、沿线社区、企事业单位的对接工作。认真宣传主管单位下达的通知要求,协调施工与周边单位关系,做好对周边居民的宣传和讲解工作,避免施工期间投诉;入场后派专人拜访场地周边街道居委会、社区组织及邻近家属楼,对项目开工后可能遇到的扰民和民扰等情况进行说明,寻求街道居委会和社区组织的理解和配合。
做好交通疏解方案,在各路口及小区出入口做好安全围护及交通疏解标志。在贯穿现有道路时实施倒边施工,注意控制施工进度及连贯性,尽量缩短影响时间,尽快恢复现有道路。高度重视文明施工管理,建立健全文明施工管理机构、管理制度,加大文明施工投入,设专人专班负责文明施工,做好沿线的防尘、防污、防噪等工作;加强宣传和进展通报工作,对造成影响的居民进行耐心解释;做好进出车辆的保洁;施工时选用噪音小、干扰少的施工工艺及施工设备;制定定期现场清洗制度,成立文明施工专班,负责现场文明施工、垃圾清理和围挡清洗等。
综合管廊基坑开挖深度达8m且施工周期较长,做好深基坑监测是确保基坑和周边建筑安全的重点。
为保障管廊工程安全监测实施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确保人力、物力、技术措施、安全措施的投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及时完成布置于基坑工程上的各种监测设施的安装、埋设,及时监测基坑的实际运行状态,准确地了解基坑的稳定状态,为保证综合管廊建设的顺利完成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
加强安全监测设施的观测及其资料的整理、分析和反馈工作,要准确地根据现场巡视检查和已实施监测设施的情况,对施工期间的基坑运行状态进行正确判断,对监测资料进行及时准确的分析评价以便有关各方能对基坑的开挖情况做出正确的评判,采取合理的工程措施确保相应基坑工程的安全运行。
管廊工程安全监测以变形监测为主。在整个安全监测的实施工程中,除根据设计全面做好基坑的变形和水位监测外,根据管廊工程的特殊性,应以施工期基坑支护体系及周边土体变形监测为主,在加强各类监测工作的同时特别强调支护体系变形监测。
现场安全巡视的目是通过对工程自身和周边环境状况观察、记录分析,结合施工监测数据,综合判断工程自身和周边环境的安全性。现场巡视具有面性、及时和直观等特点,是固定测监所不能替代的。
新老路基结合部位沉降量不一,新填路基沉降量较大,而老路基已完成大部分的施工后沉降,新老路基结合部质量控制难度大。
严格按设计要求现状路基帮宽时要将现状路基开挖台阶,铺设土工防裂材料。搭接尺寸增大,老路面受到应力减小,搭接台阶能有效减少应力集中问题,有利于提高新老路基的受力均匀程度。铺好土工格栅,当填筑土体需要增加抗力强度时,给路基填料填筑到和路基顶部有合适距离处,就要在路基搭接处铺设土工格栅。积极开展新老路基搭接施工工艺研究,提前进行工艺试验,优化施工方案,加强新老路基搭接处质量。对拓宽地基部位的填土尽可能选择与原路基一样的填料,使用轻质填料能够有效减小路基的变形与沉降,减少裂缝的产生。对于拓展路基工程质量来说水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决定路基问题的规模、范围和成因。在施工过程中如果旧路基的排水设备安排不合理与损坏也要对其进行相应处理例如修补、重新设置等。
管廊作为地下结构,结构防水等级高,其防渗止漏是公认的技术难点。管廊变形缝、施工缝、通风口、出入口、投料口及预留口较多,是防水的薄弱部位,其细部构造防水处理难度较大。管廊节点施工质量控制难度较大,本管廊存在连接通道、人员出入口、进排风井、配电设备经以及各种交叉口等多种形式的管廊节点,各种异形的节点形式对测量、模板支设、混凝土浇筑等工作有着更高的技术质量要求。
优化防水混凝土配比和施工工序,加强混凝土浇筑、养护等施工过程控制,提高混凝土密实度及减少裂缝产生,从而充分发挥结构自防水能力。做好细部构造防水,重点加强预制节段接口、变形缝、施工缝、通风口、出入口、投料口及预留口等薄弱部位防水施工。加强管廊结构基础处理,合理设置管廊节段长度,减小结构变形,从而保证结构水密性;严控防水材料施工,加强防水层成品保护,确保防水层防水效果。通过结构优化设计,提前确定管线协调配合原则,将综合管廊设计为双层以便满足其互通需求,也可以通过平面尺寸的加宽来实现互通功能,从而避免了管廊交叉导致实体质量控制难度增大。通过优选测量仪器、优化测点布置、强化现场测控等措施提高测量精度;通过组合模板设计、优化混凝土浇捣及养护工艺,提升管廊节点施工质量。
根据现场踏勘,管廊基坑K0+000~K1+620开挖范围内现有燃气管道及自来水管道,施工期间存在安全隐患。现有管线错综复杂,做好施工期间对管线的迁移或就地保护也是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
结合市档案馆提供的管网图,施工前对施工场地开挖探槽进行勘察并与电力、电信、给水等管线管理部门加强联系,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地下管线分布走向的摸排和统计。项目公司将管道对施工的影响及安全隐患以函件形式报送给参建各方及其他权属单位,实施机构组织管线迁改工作,确定明确的迁改完成时间,积极配合权属单位做好管线迁改工作,对不能迁改的管线制定管线保护方案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积极推动拆迁协议签订,成立拆迁专班配合拆迁工作。施工过程中要有相关管线单位人员到现场跟踪、提醒与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给予解决,严格按照要求与标准谨慎施工。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市政道路施工涉及到的专业和工种愈发繁多。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各种市政道路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市政道路工程的质量问题不仅关系道路的正常使用,更关系着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本文从市政道路工程的几个影响因素分析到施工中应控制的重点,并根据优化施工与管理应用到实际项目,取得了一定成效,只有重视质量管理特点及方法才能确保工程施工质量的全面提升,进而推动市政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