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启明
(上海中建东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上海 200120)
滨水区作为城市景观中最具活力的元素,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被人们开发与利用。其中滨水区植物景观以其水陆交接的独特地域特征,成为了现代滨水区景观设计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以合肥市滨湖新区滨湖公园规划建设实践为例,重点阐述现代滨水区植物景观的设计,通过本地特色绿化品种和滨水植物的组合应用,在满足人们观赏需求的同时,改善区域环境,最终实现滨水区生态走廊的建设目标。
在营造滨水区植物景观的过程中,同时要考虑到滨水生态环境的建设。只有生态的滨水区景观,才是最适宜、最自然的景观。滨水区不同于其他纯陆地景观设计,滨水区即是水的边缘,同时也是陆的边缘,其生态系统具有水域和陆域的双重地域特征,两者相互依存,共同循环,而当其中一者出现问题,整个生态系统也极易受到破坏。植物在调节生态环境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滨水区植物景观的设计已成为现代滨水区景观设计中的关键一环,通过植物景观创造宜人的环境,宜人的环境又进一步促进生态和谐,景观与生态在设计中相互交融,和谐共生。
滨水区的植物选择与搭配是复杂而独特的,现代滨水区强调自然、生态、文化的元素,植物景观设计应顺应滨水区自然生长的规律,改善恢复滨水区原有生态环境。植物配置上不能简单强调大量植物品种的堆积,也不能局限于植物个体美,如形体、姿态、花果、色彩等方面的展示,而是追求植物形成的空间尺度,以及反映当地自然条件和地域景观特征的植物群落,尤其着重展示植物群落的自然分布特点和整体景观效果。[1]同时,植物景观的营造还应充分地与地形、水系相结合,突出当地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特征,选择适合的植物群落类型,创建适宜该地域的滨水区生态景观。
滨水区景观应该四季有景,在骨架基调树种的映衬下,重要节点及人流视线汇集处,选用花灌木、草花地被、疏林草坪等元素创造丰富多变的景观空间。所谓“适地适树”,则是为各种植物群落创造更加适宜的生长环境,根据植物发育生长和群落演替的规律,让人工的群落也能随时间、季节的变化实现自我更替和自然生长。在养护管理上,这类主要通过当地植物品种营造的群落也能达到最优的便利性和经济性,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
滨湖新区位于合肥主城区东南部,南依巢湖,北靠南二环路,西接合安高速公路,东临南淝河,是合肥未来通过巢湖、走入长江、融入长三角的水上门户。本次设计的滨湖公园紧临巢湖,西侧为环湖北路,南端紧靠下派河口,北部延伸至贵阳路。设计范围总占地面积92.3hm2,南北向全长约3.7km。
滨湖公园是合肥滨湖新区环巢湖绿带中先期启动的一个重要项目,基地在建成后,不仅将成为新区居民文化休闲的主要场所,也将是合肥中心城区及周边地区人群节假日短期出游的选择。滨湖绿带的全面建成,将对滨湖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及生态环境建设等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也将是合肥市环巢湖生态建设乃至整个区域绿化建设发展的新亮点、新机遇。
滨湖公园植物景观设计以“适地适树”、“突出植物群落的生态功能”、“展现地域标识特色”等原则为指导,充分发挥了植物在本项目中关键作用。在植物的运用上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之比为1:3,多用乡土植物作为骨干、基调树种,期间穿插大面积、有特色的片林,与绿地外围的大交通、大湖面等大尺度景观相呼应。在重要节点处,则通过精品化的植物配置,达到细腻的绿化风貌,与大尺度的绿化景观结合,相得益彰。
2.2.1 功能合理性
通过对项目基地和总体设计的深入分析,设计因地制宜地提出了“两带”,“四林”的绿化功能分区。“两带”即沿路景观带和沿堤、滩涂景观带,在沿路景观带的植物景观设计上,充分考虑环湖北路车行观赏尺度及行人观赏尺度,通过沿路植物空间的组织及林冠线、色相的变化打造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绿化景观,同时大面积的基础种植业有利于防风、滞尘、隔噪,也有利于绿地内部小气候的形成。在沿堤、滩涂景观带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堤坝、滩涂的竖向变化,在尽可能保留滩涂湿地景观风貌的同时,利用增加湿生植物,适度改造滩涂湿地的景观空间,并配合道路体系打造开合有序的绿化景观。“四林”则是乡土植物林、城市景观植物林、特色风貌植物林以及湿地植物林。北侧的乡土植物林以当地乡土植物为主,形成整个项目的生态基底;主入口附近特色风貌林通过大树草坪营造最佳的景观视点,形成强烈门户效果的同时也将巢湖的秀美风光展示给环湖北路的行人;中部的特色风貌林是整个项目绿化设计的重点所在,在满足区域生态效应的前提下,通过大面积的色叶、开花植物等特色景观,打造四季有景、风貌独特的绿化效果;南侧大片的滩涂湿地上则以湿地植物林为主,在保留基本现状的前提下,增补各类湿生以及耐水湿植物,丰富景观界面,促进生态循环。
2.2.2 自然地域性
为了融入自然地域性的种植理念,设计中大量选用乡土树种以及长势良好的外来树种。滨湖公园选用各类木本植物超过60种,其中乡土植物占比75%以上。这些乡土植物和生长良好的外来品种在合肥当地适应性良好,构成优美的植物景观的同时,还大幅降低了建造成本和养护费用,充分体现了滨湖公园的自然地域性。
2.2.3 生态多样性
滨湖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的生态多样性体现在人工群落的合理配置上,满足各种植物生态要求的同时,兼顾景观效果,并形成一系列较为稳定的生态群落。乡土植物林中,如女贞+苦槠—山茶+结香—葱兰+马尼拉、垂柳+重阳木—垂丝海棠+木芙蓉—栀子+马蔺等;城市景观植物林中,如香樟+合欢—日本早樱—果岭草等;特色风貌植物林中,如五角枫一紫叶李一山茶一杜鹃、银杏+枫香一金桂+紫玉兰一常春藤等;湿地植物林中,如湿地松+落羽杉—水葱+千屈菜+菖蒲等。这些多层次的配置形式即是出于美观效果的考虑,更为整个滨湖公园的生态平衡打下基础,促进区域内的可持续发展。
2.2.4 艺术景观性
滨湖公园植物景观设计遵循了造园艺术的基本原则,即要注重突出植物的个体美及群体组合美,也要注重植物与其他构景要素之间的协调。植物的形态千变万化,因此,不同的植物就需要不同的配置手法加以处理。其中,自然形态的植物,如滨湖公园沿堤岸景观带中部草坪上种植的特选香樟,姿态舒展、树型饱满,每株都可单独成景;另外在沿堤景观带的其他区域,更多的则是通过不同形状树木的组合,形成丰富多彩的林冠线以及错落变化的游客观赏体验。公园设计中也运用到了一部分整形植物,如在公园主入口广场周边,种植了整形过的黄杨、金森女贞等绿篱,整个入口空间也因此显得更加的庄重大气。
色彩是植物另一项重要的设计元素,树叶、花朵、果实、枝条、树干,丰富的色彩变化,最易给游人形成直观而又深刻的视觉冲击。在公园的特色风貌林中,成片的色叶植物被大量地设计运用。春天有红色的石榴嫩叶以及红叶石楠可供观赏;银杏、无患子在秋季为游客呈现绚烂的黄色;而金枝槐、红叶李等植物则常年处于色叶状态。植物的果实也是设计考虑的因素之一,公园中设计有香泡、石榴、枇杷等观果树种,这些色彩鲜艳的累累硕果将在夏秋季节给游人带来意外的惊喜。最后有些植物的枝干也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如榔榆斑驳的树干以及紫薇光滑的树干。
滨湖公园是大尺度的市政园林,对于展示植物景观群体美有着天然的优势。通过群植这一设计手法,在公园主入口成片种植日本早樱,每当春天来临之际,樱花盛开,景色蔚为壮观。在公园滩涂湿地区域,密植了水杉、池杉、落羽杉等耐水湿植物,设计的木栈道则穿插其中,形成绿树夹道的林中体验。除此之外,园中还有紫叶李林、枫香林等,在春季开花及秋季树叶变色都能形成很好的景观。
总之,现代滨水区绿地植物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已不能片面地从某一单方面进行考虑,只有将生态构建、功能布局、地域特征、艺术营造等多方面因子融合协调,才能最终构建一组适合当地滨水系统的植物群落。在这设计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植物景观的视觉效果,也要营造适应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特色植物群落。[1]可以说,通过植物景观的设计与营造,使得现代滨水区成为一个更加优秀园林景观作品,也为人们提供了新一处休闲文化自然的体验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