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辉,齐艳华,贾素花
(秦皇岛市北戴河医院 河北 秦皇岛 066100)
高血压性心脏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该病由高血压长期控制不良所致。患者在早期因左室肥厚、舒张及收缩功能减退表现出头痛、胸闷等症状。待疾病发展至后期,其心肌收缩功能逐渐衰退,最终导致心力衰竭,患者不但不能从事体力活动,还会出现心源性猝死[1]。高血压性心脏病的检查方式以超声心动图检查较为广泛,主要表现为左室肥厚,左室增大,但有些肥厚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并未见明显血压增高,仅表现为左室心肌肥厚和左侧心腔甚至全心扩大。经过多年经验,我们认为高血压病人最常受累且超声能够检测到的为颈动脉及足背动脉的动脉硬化情况,为此我们认为要明确高血压心脏病的诊断,有必要得到其动脉血管的影像信息,避免出现假阳性。本文以我院78 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为例,探究超声心动图联合外周血管超声诊断的效果,并与单一使用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具体如下。
选择2018 年12 月至2019 年12 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78 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男性47 例,女性31 例,年龄在41 ~73 岁。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高血压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收缩压超过140mmHg 或舒张压超过90mmHg;(2)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存在精神疾病;(2)存在意识障碍;(3)依从性较差;(4)存在重要器官功能性障碍。两组成员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对所有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所有患者均进行超声心动图诊断,所用仪器为GE VIVIDE9,探头M5S、11L。患者在接受检查前30min避免进行剧烈运动,保持平静。取左侧卧位,将探头频率设置为2 至4MHZ,对受检者进行左室长轴、短轴、四腔、五腔及其他非标准切面扫查,得到左室后壁厚度、左室舒张及收缩的末期最大径相关参数。
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外周血管超声,检查项目分为颈动脉及足背动脉,探头频率设置为5 至7.5MHZ。足背动脉:患者保持踝关节跖屈,双下肢外展,膝关节屈曲,对足背动脉进行扫描检查。颈动脉:患者取仰卧位,头部偏向一侧暴露颈动脉,进行扫描检查。观察颈动脉及足背动脉内中膜厚度及粥样硬化斑块情况。
本研究需记录两组检测方式的超声的高血压性心脏病确诊率、左室肥厚以及左室增大的检出率。左室后壁和室间隔厚度大于12mm 可诊断为左室肥厚,左室肥厚检出率=检出例数/总例数*100%。左心室内径大于55mm 可诊断为左室增大,左室增大检出率=检出例数/总例数*100%。颈动脉及足背动脉内中膜厚度大于10mm 为增厚,大于15mm 为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检出率=检出例数/总例数*100%。收缩压大于140mmHg,舒张压大于90mmHg,左室心肌肥厚、左室增大可诊断为高血压性心脏病,确诊率=确诊例数/总例数*100%。
利用SPSS17.0 软件对各项指标数据进行分析,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表示数据差异较为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两组患者的高血压性心脏病确诊率进行对比,观察 组(40 例,91.03%), 对 照 组(38 例,80.77%),χ2=4.131,P=0.042。观察组的高血压性心脏病确诊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两组患者的左室肥厚检出率进行对比,观察组(40例,92.31%),对照组(38 例,79.49%),χ2=5.292,P=0.021。观察组的左室肥厚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两组患者的左室增大检出率进行对比,观察组(40例,88.46%),对照组(38 例,66.66%),χ2=10.646,P=0.001。观察组的左室增大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高血压性心脏病往往发生在高血压控制不良,发展至一定阶段时,患者在疾病早期并未有明显的心脏病症状,常表现出高血压症状[2]。超声心动图诊断能通过心室厚度及心室大小为高血压性心脏病提供了有利的诊断依据[3-5]。
本次研究显示,实施超声心动图联合外周血管超声诊断,患者的高血压性心脏病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单一超声心动图,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该检查方式的诊断效果较好。
总而言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联合外周血管超声检查,能够提高患者的确诊率、检出率,该诊断方法具有较高使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