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奕
(广西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装备管理科,广西南宁 530022)
随着医疗器械发展水平与技术的不断提高,医疗器械为医学诊治提供的帮助越来越多,医院使用医疗器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电子设备在多次使用后都会有一些损耗,耗损会引起设备故障甚至报废。为保证医疗器械在使用寿命内正常使用,就要重视医疗器械电子设备的维修工作。医院对医疗器械的依赖性越强,就越不能忽略医疗器械电子设备维修的问题。
医院对设备维修管理人员的要求较低,在职维修人员缺乏必备的专业知识。我国目前没有明确非医护人员的医院工作人员的招聘标准、流程以及体系,对医疗器械维修人员没有划分明确的职业技能类别,对具备的资质几乎没有要求,入职门槛极低[1]。医院的医疗器械维修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学习,不具备电子设备的基本维修知识,医院方面也没有专业的上岗培训,因此维修人员大多不具备维修现代化电子设备的能力。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医疗器械设计日益复杂,维修时需要运用的知识范围较广,维修人员不仅要掌握机械、电子类知识,还要了解计算机、光学等知识内容。如果维修人员的专业性不够,将无法顺利维修电子设备,影响医院正常工作。
一些医院对医疗设备的管理不严谨,没有完善的医疗器械管理制度,一些医院也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但不能保证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因为管理制度不规范,维修人员的工作没有明确的范围,一些员工虽然有维修器械的基础,但在维修精密医疗设备时维修质量得不到保障。聘请的维修人员水平不统一,因管理不善,部分员工在工作中态度懒散,经常出现敷衍现象,这样不仅不能保证维修工作的质量,还容易对医疗器械造成损坏,缩短设备的使用寿命。影响医疗器械的准确性和高效性,极易导致医疗事故,影响医院形象。
医疗器械随着科技的发展而更加精密,维修技术也要不断提高。但一些医院依旧沿用过去的维修方式,没有随着科技发展而提高维修手段,不会使用专门的检测仪器提高维修质量。并且许多医院不重视医疗设备的日常维护与定期检查,经常在机器故障后进行维修。现在的医疗设备是经过高精度计算后组装成的,对机器的参数、精度及性能等方面不允许有太大的误差,因此要对医疗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排除问题[2]。目前中国大多数医院没有落实定期检查工作,也没有按照要求进行日常维护工作,导致小问题逐步发展成大故障,影响医院正常开展医疗工作。
医院使用医疗器械开展诊疗工作时,电子设备的日常保养必不可少。可以通过日常保养缓解机械老化的速度,及时发现医疗设备已经出现和潜在的故障,并及时采取措施,降低医疗器械故障率,保证医院诊疗工作正常稳定运行。部分医院在日常设备维修工作中对保养维护工作不重视,保养频率达不到标准要求,虽然制定了日常保养计划,但因计划内容较多且保养程序复杂,保养专业性不强,导致日常保养过程中不能完整实施整套计划,无法达到保养计划的要求。
医院要重视维修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资质,并给予一定的发展空间和职业前景。同时针对关键技术人员与维修人员的职位,制定系统的招聘标准和具体要求,通过增强应聘人员的专业性提高医疗器械维修队伍的专业水平与技术水平。由于医疗设备维修工作不能给医院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许多大型医疗器械的维修难度大,一直由生产设备的厂商负责维修,导致医院内部医疗器械维修部门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3]。因此,医院的医疗设备维修人员必须提高自身价值,不断更新维修管理理念,强化自身的维修技术和手段,提高对医疗器械日常维护与定期检查工作的重视。此外,医院应设置相应的管理制度,用绩效考核的办法激励维修人员的工作热情,同时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例如绩效优秀的维修人员可以通过进修成为维护人员。医院要重视维修人员的在业发展情况,通过定期院内培训提高维修人员的专业与技术素质。注重维修人员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为日常医疗设备维修工作提供高质量和高效率的保障。
现代科技提高了医疗器械的发展速度,维修人员也要与时俱进,学习掌握更多新技术,医院可以根据绩效成绩定期安排维修人员到院外培训与进修。医院可以和医疗器械提供厂商或技术公司达成院企合作,定期安排维修人员到合作方进行技术培训和知识学习,以形式多样的上岗培训、技术学习、知识讲座等形式帮助维修人员提高技术水平。还可以和高校发展校企合作形式,为医院维护人员提供进修机会,提高学历的同时,吸收更新设备知识。医院可以运用多种合作方式提升维修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水平,提升维修团队的整体业务能力。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为医院的数据管理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许多医院利用信息化技术自主研发了医疗设备管理系统,根据设备的类型、特点及属性建立数据库进行分类和管理。利用设备数据库实时记录和监管设备的使用情况,以降低贵重器械的管理成本。目前,维修人员不仅要在维修时细致精准,维修后还要在数据库建立维修档案,做好设备的维修记录,方便其他维修人员在后续维修时掌握设备的实际情况,以便发现设备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针对性地开展日常维护工作,提高维修效率。同时,作设备维修记录时,要根据器械类型、故障原因等方面设置关键词,方便后期对维修档案的分类和查找。
建立预防性维修制度有利于医院医疗设备的日常维修保养。通过定期对在用医疗器械进行检查与维护,可以减少医疗器械运行过程中出现不安定因素,确保医疗设备长期稳定运行。开展预防性维修时,不能遗漏对医疗设备性能的检查,可以根据性能特点预防故障的出现,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开展预防性维修可以减少医疗设备因故障而损坏的情况,在设备出现故障前提前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降低维修和更换设备的成本,为医院的医疗服务节约出更多的资金[4]。在临床治疗时,使医护人员专心抢救患者,不用担心因设备故障造成医疗事故,使贵重医疗器械发挥出最大的效用。预防性维修还可以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在治疗过程中,一些医疗器械不仅需要和患者的身体进行接触,还需要进入患者体内进行操作。如果不能保证医疗器械正常运行,可能出现设备漏电、器械灼伤等情况,威胁患者的安全。因此,在日常维护中要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措施做到位,开展预防性维修可以经常检查设备的安全措施和应急措施,确保医疗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有效接地,避免因设备维修不及时而引发医疗事故。
电子设备的日常保养十分重要,尤其是新设备保养不当会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因此医疗器械的日常保养是医院维修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例如,使用前检查设备电源、电压是否正常,试用时有无异常现象等。医疗器械在每天工作结束后都要及时清洁,即时没有使用的医疗器械也要有防尘措施,避免环境因素影响的设备正常运行。为了提高维护工作效率,医疗设备管理部门可以和医院其他部门进行沟通和协商,共同制定与完善医疗器械维护计划和管理制度,并且规范维修保养记录标准[5]。同时,维修人员和设备操作人员要经常沟通交流,确保操作人员了解设备操作的注意事项,避免出现因操作不当导致的设备故障。在日常工作中,操作人员要学会开机前的正确维护方法,避免设备因环境因素而缩短使用寿命。或者医院可以创立一个设备维护系统,维修人员根据系统记录定期开展设备清洁和除尘工作,降低医疗器械使用中的安全风险,延长医疗设备的使用寿命。
医疗器械的日常维修工作,不只是维修人员在机器故障时进行的修修补补,还要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维修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要不断加强责任意识,形成正确的职业观,不断提升强化自身的能力与水平。维修人员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保障医院医疗器械的正常进行,节省不必要的维修换购成本,提高医院医疗水平的同时,保证医院工作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