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生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规划总院)
当前,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居世界第一,石油和天然气进口量也居世界首位。经济发展虽然步入新常态,但我国中长期经济持续发展潜力依然巨大,预计至2035年对能源需求总量仍然保持上升趋势。在国内油气产量增长潜力有限的情况下,通过深化“一带一路”油气合作,加大海外油气资源获取是保障我国油气供给安全的重要手段。
“一带一路”横跨亚欧非大陆,区域内油气资源储量丰富。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8年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石油和天然气探明储量分别占全球的55%和75%以上。
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油气合作始于1998年,截至2018年底,合作项目数量超过100个,油气合作权益产量当量超过1×108t,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做出了重要贡献。工程科技合作是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油气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助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高质量合作、提升合作层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同时,对于促进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和加大区域合作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发,我国油气行业在工程科技领域已积累了良好技术优势,部分已达到或接近世界顶尖水平。尤其在复杂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高钢级管材及复杂地表管道建设技术、炼化技术与装备等方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优势。
陆上油气勘探技术、陆上油气地质理论与成熟探区精细评价、岩性地层、深层油气勘探评价技术等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老油田精细水驱、化学驱油、中深层稠油热采、特低渗透油田开发、高压凝析气藏循环注气、碳酸盐岩油气开采、地面工程、CO2驱油等技术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2)油气管道技术方面
油气管道安全输送技术先进,高压力、大口径、高钢级管材产品及复杂地表管道自动焊接、穿跨越、机械化施工等技术成熟,管道关键设备基本实现国产化。
3)炼化技术方面
我国炼油技术总体来说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掌握了现代化炼油厂全流程技术,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石油化工主体技术,具备了依靠自有技术建设单系列千万吨级炼油能力。渣油加氢、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加氢精制等系列炼油技术具备较高水平;大型乙烯、大型芳烃、系列大型基本有机原料、三大合成材料等技术成熟。现代煤化工技术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工程科技优势较好地吻合了“一带一路”国家油气资源开发技术需求,有效支撑了我国在海外的油气合作。截至2018年底,以三大石油公司为主体,30余家中国企业参与了210余个海外油气项目,权益产量接近2×108t油当量。其中70%左右的油气权益产量位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本形成了以上游业务为主导,覆盖上中下游的装备、贸易等领域的油气全产业链合作格局。
1)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高端技术存在短板
与西方发达国家石油公司相比,我国工程科技创新能力尚有差距。大型LNG(液化天然气)液化和接收存储、FSRU(浮式LNG储存及再气化装置)、FPSO(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装置)、深海管道、非常规能源等领域核心技术能力存在明显短板,难以满足海外合作项目大型化、高端化的发展需求。
显然,当0
2)技术支持体系松散,技术合作深度不够
我国油气技术对外合作技术支持体系没有形成合力,存在协调层级多,技术支持碎片化现象。在有效整合国内成熟先进技术“走出去”的机制上存在缺陷。目前,我国油气技术对外合作以中低端设备出口和工程总承包为主,个别企业之间存在同业竞争问题。工程技术服务方面,工厂化预制、模块化施工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另外,咨询服务和技术合作研究等重要的合作方面还需要加强。
3)高端设备国际化水平和规模效益不足
国内中低端设备厂商较多,高端设备厂家较少。产品总体技术含量不高,产品结构雷同,在规模、效益、管理及产品质量和性能等方面,均与西方跨国企业存在明显差距,综合竞争能力处于劣势。即使在国内高端设备市场份额上,国内厂商依然处于劣势。
4)油气作业标准国际认可度不够,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加强
我国油气作业标准、作业规范、HSE(健康、安全、环境)管理规范等工程技术标准大都不被国际市场和国外油气公司认可。我国检测认证机构国际影响力不足,产品国际化认可度较低。我国国际化人才总量不足,现有人才整体素质难以满足未来国际合作需求。高层次国际人才紧缺,与海外业务发展相匹配的人才培养工作滞后,尚未形成联动和快速反应机制,人才培养缺乏超前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属于发展中国家,各国油气工业发展不平衡,在油气勘探开发、管道建设、炼油化工、工程技术服务、装备制造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技术合作前景。我国企业需在“一带一路”倡议指引下,把握历史战略机遇,主动对接,超前筹划,积极开创合作新局面。
“一带一路”油气勘探开发工程科技需求主要集中在中亚、俄罗斯和中东等油气相对丰富的地区和东南亚缅甸、泰国、越南等希望提高本国油气储量和油气田开发能力的国家。在风险勘探、油气田开发、提高老油田采收率等领域均有巨大合作潜力。
管道建设工程科技需求主要集中在中东和中亚、俄罗斯等地区和国家。工程科技需求既包括配套上游项目开发和市场需求建设的跨国油气外输管道及相关储运设施,也包括现有在役管道运行的维护和优化管理。
沿线多数国家的炼油化工工业规模较小,技术基础相对薄弱,炼油化工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较弱。沿线大部分国家的炼油厂设施老旧、工艺水平落后、深加工能力不足,亟须升级改造,提升油品质量。在发展中高端化学品等工程科技合作方面需求较强烈。
总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目前工程技术服务能力总体偏低。未来随着区内勘探开发、管道建设、炼油化工等项目的快速推进,工程科技需求与外部合作将大幅增加。特别是油气资源丰富、勘探开发活跃、对外资需求大的俄罗斯、中亚、中东、东南亚等油气生产和出口国,将成为未来我国工程科技开展国际合作的重点区域。
加强市场尽职调查和合作风险研判,在分析了解世界同行主要竞争对手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油气行业工程科技优劣势,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不同工程科技需求,制定差异化的工程科技营销策略,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技术服务,保障合作收益。
对于投资活跃的国家,注重发挥投资、融资的相对优势;对于油气工业基础较好的国家,发挥一体化、价格和服务优势;对于油气技术发展落后的国家,发挥我国工程咨询、设计、物资装备、施工和生产运行一体化的独特优势,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将主动对接我国油气公司作业者项目、控股项目、参股项目作为合作重点,同时在新项目上进行超前谋划,逐步拓宽工程科技合作范围和领域。
海域是未来油气储量增长的重要领域。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全球60%以上新增储量来自海域。我国尚未掌握深海、非常规油气高效低成本开发技术和大型LNG等关键技术。建议以国内油气行业科研单位、大型企业、高校为主体,建立开放式创新平台或联合研究中心,集聚创新资源,共享实验室等创新基础设施,展开跨行业、跨专业协同创新研发,补齐未来工程科技合作短板。同时在“一带一路”油气重点国家建立联合研究中心,如开展俄罗斯北极油气开发专项技术和装备研发攻关,掌握技术制高点,为进一步合作打下基础。
发挥国内油气行业的工程科技优势,促进国内成熟先进技术“走出去”。统筹协调国内直属科研机构、国内企业、工程技术服务公司等技术服务和支持力量,针对“一带一路”国家资源禀赋和工程科技需求,有针对性地建设工程技术支持中心,加大支持力度,提高即时响应能力,提升合作水平,对外输出工程技术,获取直接收益。
加强中国标准与国际通行标准的对标分析,查找差别,补齐短板;加强中国标准的宣传力度,加快英文版出版翻译工作,在中方主导的项目中推广使用中国标准;支持和引导国内装备制造企业采用国际标准生产制造能源装备并取得相关认证,推广油气装备产品认证许可的互认。
共同构建科技人才培养培训体系,联合打造区域科技人才培养平台。研究以工程科技合作项目培养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的体制机制,探讨人才共同培养机制、人才输出输入政策,完善人才的获取、培养和使用机制体制。多方式、多渠道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深化沿线国家科技人才交流,为工程科技合作提供合格的人力资源。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油气资源丰富,目前工业化水平和工程技术服务能力总体偏低。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为我国油气行业对外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带一路”倡议是21世纪中国扩大对外开放、推动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油气企业对外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开展“一带一路”油气产能和工程科技合作符合我国国情特点和经济发展需求,既有利于推动沿线国家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又能够提高我国资源安全保障度,促进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新的条件下,充分发挥我国油气行业工程科技优势,深化和扩大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油气产能和工程科技合作,为中国企业“走进去”,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油气行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形成往来频繁、合作众多、交流活跃、关系密切的发展新局面,对促进和深化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油气合作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