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巧芳
今天,漫步在上海的街道上,于热浪滚滚中偶尔钻进这个城市的地下,却能发现一番别致情景在隧道、地铁的脉络中蔓延,南京路的同昌咖啡馆、人民广场的迪美商场、杨浦的白洋淀招待所……无不是昔日防空洞改造衍生的产物。人们已经习惯把和平当作最好的掩体,回顾历史,更多人心中珍藏的是那一段岁月中抹不去的记忆。
四十多年前,我的小舅在家乡的一所中学读书。他的教室旁边有一个小土包,上面长着一丛丛茂盛的龙舌兰和几棵较矮的相思树。其实,这土包是个地堡,防空隐蔽用的。听小舅的班主任说,空袭时,要懂得跑到这个地方来藏身。“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标语牌,更是矗立在校园显眼处,那时,电影《英雄小八路》和《地道战》渲染了战争的气氛。挖壕沟和掩体成了校园生活的重要部分。
那时,除了主教学楼和礼堂外,校舍四周大多被树木、田垄环绕。全校师生要挖的防空掩体就在教学楼后面,从那儿还可绕到树木更加茂密的鸡母山上。那时,小舅每周都有半天的劳动课,主要任务就是挖猫耳洞。壕沟是现成的,不知何时挖的,长满了杂草。挖洞的工具从家里带来,不是掀子,就是铁锥。“挖”是第一道关,挖完了,洞顶不能空着,还得给洞上盖,这就需要砖了。接着,学校就动员学生交砖 ,没有那么多砖怎么办?人们急中生智,在操场上盖起砖窑,让再也交不上砖的学生交砖坯。小舅虽然还小,但也跟着母亲一起脱砖坯,实际上谈不上干活,就是觉得好玩。脱好的砖坯干后,再用手推车运到学校,送到砖窑去烧。
不仅是学校,老家院子里的左邻右舍都在挖防空洞。我家当然也不例外。我们住的是平房,房前屋后都是院,我家选择在前院的空地上挖,而且挖得比较简单,就是个两米见方的大坑,然后在上面搭上厚厚的木板,再放进去一架木头梯子,以方便上下人。
防空洞挖好了,看着那方方正正的大土坑,可乐坏了淘气的孩子们。他们就像一群顽皮的小猫总爱往无论什么样的洞洞里钻一样,乐此不疲地每天都要上下好多次。对于尚年幼的我来说,虽然简单得不过是个空空洞洞的大土坑,却无疑又是一个再好不过的玩乐小世界。由于整天爬上爬下,经常弄得一身一脸一手的泥土,要是有人能拍下一张照片来,差不多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兵马俑了。
如今在上海,不少摩天大楼地下回转曲折的防空工事,它们也都有着在那个时代曾经发生的热火朝天的故事。这些回忆凝集了一代代民防人的智慧、汗水和感情,鼓励着我们这些后继者为守护这座繁华的都市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