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交通学院,河南 焦作 454950)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已成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坚持的一个重要理念,在以后的安全生产工作中,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已势在必行。而建筑行业一直以来都属高风险行业之一,死亡事故数量和死亡人数居高不下,严重影响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稳定,如何减少事故发生、降低事故损失成为建筑行业需要解决的重点。
美国学者海因希里曾经调查研究了75000 件工伤事故,发现其中的98%是可以预防的。在这些可以预防的事故中,以人的不安全行为为主要原因的事故占89.8%,目前,人的不安全行为依然是造成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建筑施工现场,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的高处坠落、机械伤害、物体打击、触电等事故屡见不鲜,主要表现为操作失误、忽视警告强行作业、使用不安全设备、酒后作业、冒险作业、没有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违章操作、违章指挥等等,归根结底,还是由于施工人员违章作业造成的人的不安全行为。一是因为目前施工企业作业人员大部分是农民工,文化程度偏低,对施工工艺流程不了解,缺乏安全知识,安全意识淡薄,做事莽撞,冒险作业多,自我保护意识不足;另一方面,由于现在建筑行业利润率较低,环保压力下工期紧张,现场管理人员出现重视进度而忽视安全的现象,加上很多现场管理人员文化素质不高,安全意识淡薄,会出现违章指挥的现象。
由于物的能量可能释放引起事故的状态,称为物的不安全状态。①机械设备的出现和应用极大地提升了施工效率,能够弥补人力劳动的不足,但是由于机械设备体形较大,操作精密,若是缺少足够的安全管理势必会影响施工现场中人员的安全性②。日常施工过程中,物的不安全状态主要是使用机械设备设施及其附件本身存在设计缺陷,例如安全功能的缺陷、零件凸起、未采用安全联锁装置、起重设备吊装绳索吊具不符合安全要求等。机械设备缺少防护装置。例如缺少防护罩、电气设备无安全接地装置、无安全保险装置、危险源未张贴安全标志、洞口无防护栏或护栏损坏、绝缘不良,机械设备没有做到有轴必有套、有轮必有罩、有台必有栏、有洞必有盖等。工作场所的缺陷,没有设置安全通道、工作场所间隔距离不符合安全要求、物件堆放的位置不当、物件堆置的方式不当等。
恶劣的现场作业环境因素也是导致安全事故多发的一个重要原因③。在恶劣作业环境下,例如遇到风雪、雨雾的天气,视线不好,工作难度增大,安全风险增大,极易产生安全事故;建筑施工大多数是室外施工,受高温、紫外线照射、低温、照明、噪音等条件影响,人的力量、速度、注意力、平衡力、适应力和耐力都会减弱,这个时候极易导致事故发生。施工人员在夜间作业时,由于管理松弛,思想麻痹松懈,形成盲区,是安全生产事故多发时段。单独作业时,由于个体离开了集体,在没有监护的情况下,思想上产生松懈,容易发生习惯性违章,导致事故发生。交叉作业时,同一工作面同时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单位(班组)作业,加上个别施工作业人员对施工现场情况不熟悉、协调配合差、大型机械设备相互干扰等因素,易造成安全事故。
一是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了各级领导、职能部门、工程技术人员、岗位操作人员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对安全生产所担负的职责。实践证明,凡是建立、健全了安全生产责任制的企业,各级领导重视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工作,切实贯彻执行党的安全生产、劳动保护方针、政策和国家的安全生产、劳动保护法规,在认真负责地组织生产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改善劳动条件,工伤事故和职业性疾病就会减少。反之,就会职责不清,相互推诿,而使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工作无人负责,无法进行,工伤事故就会不断发生。目前,国家对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各级管理人员安全一是不断增强,很多企业虽已建立健全了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但很多都因为管理人员陈旧的管理理念而流于形式,贯彻落实时大打折扣,存在落实不到位的情况。二是对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安全工作历来就是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社会和人民群众比较关注的一项工作,但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重大、特大安全事故频发,暴露了很多施工企业不重视安全只重视效益的问题,很多企业管理者讲安全只停留在口头上,带头落实少,为了经济效益,从上到下忽视安全,导致了事故的发生。三是专业的安全管理人员配备不足。新《安全生产法》明确规定建筑企业必须设置安全管理机构和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但很多施工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出于对安全的不重视或者降低成本的考虑,实际上没有落实到位,导致企业没有或者缺乏专业的高素质安全管理人才,现场的安全管理人员很多都是由施工一线的老员工专职或者兼职,他们大多专业素质差,学习能力不强,不能适应日益复杂的施工安全技术要求。四是安全投入不够。很多项目经理存在重生产、抢工期、轻安全的心理,缺少大局意识,不能正确处理安全与质量、进度和效益之间的关系,对上级阳奉阴违,对查到的安全隐患整改的不认真,安全资金投入不足;现场专职安全员不足甚至没有,有的施工人员兼职安全管理,施工现场因为安全投入少,安全防护设施缺失,危险源大量存在,安全事故频发。
一是关注员工心理健康,对其进行经常性的心理疏导,消除不安全心理、生理状态,防止因为心理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二是建立健全安全教育培训责任制,明确安全教育责任,严格落实三级培训制度和安全技术交底制度,增强员工的安全操作技能水平,减少因为技术原因造成的人的不安全行为。
首先是根据施工现场环境和工艺特点选择合适的机械进场,进场前要加强设备的检测检验,保证设备安全可靠;二是安装的检验和验收;建筑施工现场很多大型设备的安装需要具有专业资质的单位来,安装完成后执行严格的检验验收程序,确保机械设备安全性能可靠达标。三是加强技术培训;事实证明,当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同时发生时,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为了减少和降低事故的发生,不仅要加强机械设备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强调持证上岗,还要对设备的技术参数和工作性能进行培训学习,保证机械设备安全可靠。四是施工时的监督和管理。要监督作业人员的工作状态,防止因为身体或者心理原因造成事故,施工过程中也要检查设备的运行状况,发现隐患及时处理,防止事故发生。五是保养和报废。机械设备的运行状况受操作人员的技术、施工现场环境、作业时间长短等因素影响较大,特别是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操作习惯,实际施工中,当机械设备超负荷运行或者因为工作人员的不良操作习惯,设备的零部件就会加速磨损老化。因此,在日常,要掌握和了解机械设备的寿命周期,根据现场情况进行使用、维护和保养,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事故发生概率,提高经济效益。
良好的环境能让人保持心情舒畅,更好的完成工作任务。遇到恶劣气候,应严格按照安全规程的要求,暂停作业。夜班是事故高发时段,要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值班和现场带班制度,加大巡检力度,确保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要严格落实班前会制度,在会上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要求职工要克服夜班时间的麻痹松懈思想,自觉遵守安全规章制度,按章操作。派职工单独执行作业任务时,一定要在交待任务的同时,做好安全技术交底和危险点分析,并指定责任心强的人担当监护人。施工现场存在交叉作业的,应当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明确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和应当采取的安全措施,并指定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检查与协调。
一是落实安全生产工作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 管理责任脱节,是安全工作落实不下去的主要原因④。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保障安全生产最基本、最重要的管理制度。只有明确各单位、各部门、各岗位的安全生产职责,分清责任,各尽其责,才能形成严密科学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要明确企业负责人的安全第一主体责任,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促进安全生产管理规范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施工现场各个工艺过程相互搭接,相互制约,只有建立制定相应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并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才能堵塞安全管理的漏洞,保证生产的有序进行。二是增加人员配备。要按照《安全生产法》的规定,设置安全管理机构和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建议设置安全总监,由企业负责人或者安全总监直接管理安全工作,保障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加大安全资金投入。建筑工程中的安全投入, 是指用于改善劳动环境、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避免危害、减轻损失的那一部分资源, 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投入⑤。政策上要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安全投入,对施工新工艺新技术进行资金补贴,在大环境下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不断增强企业增加安全投入的积极性;企业主要负责人要保障安全投入,增加安全管理人员配备,采用安全有效的防护措施,保证施工现场安全。
消除事故隐患,筑牢安全防线,施工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安全工作,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管理四个因素入手,及早发现并消除危险源,防止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建筑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