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晓明
1926 年3 月13 日,国 民 革命军第1 军第3 师副师长沈应时病逝。沈应时生前曾任黄埔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军校学生总队总队长、军事教官,军校教导团营长、团长,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3 师副师长、第20 师副师长等职,对黄埔建校和黄埔建军均做出了重大贡献。
沈应时,字存中,号声夏,1894 年(一说1895 年)春出生于上海崇明县城的一个书香门第。沈家世居崇明,沈应时为明末兵部侍郎、抗清将领沈廷扬的十世孙。
沈应时6 岁丧父,由母亲张氏抚养长大。在母亲的安排下,拜其伯父沈幼鲍为师,在沈幼鲍的学堂里读书。10 岁时,沈应时进入城西小学继续学习,和后来的我国航海名人黄慕宗(天津港第一个中国籍引航员、第一位中国籍5000 吨级船长)同学。高小毕业后,沈应时立志入伍参军,曾和黄慕宗等一起到南京投考江南水师,但由于未学过英语而未被录取。沈应时又前往南京的江苏陆军小学报考,这次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成为该校第4 期学员。在陆小读书的3 年间,他刻苦学习,努力钻研,各门功课均名列前茅。
1911 年10 月,辛亥革命爆发,以程德全为都督的江苏军政府成立。陆军小学被军政府接收,不久停办。民国成立后,北京政府下令该校学生编为南京入伍生队,由陆军总部组织训练,待后择优选送军官学校培养,但旋即又下令解散。4 月上旬,沈应时回到上海,在南洋大学堂、龙门师范就读,“补习文化科目”。其间,沈应时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的熏陶,加入了中国同盟会。
1913 年“二次革命”期间,沈应时曾秘密在上海联络革命志士反袁未果,回家乡任教。不久,听说陆军小学复学,沈应时立即重回母校,继续学业,于第二年夏顺利毕业,考入设在武昌的陆军第二军官预备学校继续深造。在学期间,正值袁世凯复辟前后,他不顾危险,多次发表维护共和的言论。
1916 年,沈应时以优异成绩毕业,进入保定军官学校入伍生队实习,并于第二年年初通过体检和考核,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被编入炮科第6 期2 连。1919 年春,沈应时毕业,被派往河南信阳陆军部队见习,半年后,派往湖北宜昌,在吴光新部担任军械课课员。
在吴光新部,沈应时对北洋军的暴戾恣睢、贪赃枉法感到十分厌恶,一气之下离开宜昌,于当年冬天到新加坡,受聘于华人学堂执教。他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国外先进军事知识。
不久,沈应时得到“孙中山回广州主政,重组护法军政府”的消息。他随即前往新加坡中国国民党分部,表达了志愿回国追随孙总理效力革命的愿望。在新加坡中国国民党分部的举荐下,沈应时于1920 年12 月初到达广州,见到粤军第2 军军长许崇智。许崇智对沈应时的资历和能力非常满意,任命沈应时为军部参谋(后兼任兵站分部长),少校军衔,配给手枪一支,参与指挥部队行动和制定作战计划。在第2 军,沈应时结识了蒋介石,彼此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1921 年5 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宣布出师广西。沈应时随许崇智的第2 军出征,“出谋划策,处事干练”,深得许崇智的赏识。其间,还发挥特长,兼任炮营教官,向炮兵营传授操作规范。
对旧桂系军阀的军事斗争取得胜利后,孙中山将革命大本营移到桂林,准备挥师北伐。沈应时先被调到桂林大本营军官教导团当教官,后回许崇智部任谍报科长。1922 年5 月,孙中山在韶关誓师北伐,沈应时随许崇智部进兵江西,曾化装潜入赣南侦查敌情,掌握了敌方军事部署及部队调动情况,为克复赣州做出了贡献。
陈炯明叛变后,北伐军奉命回师广州,被叛军打败,许崇智率部绕道进入福建。此时,沈应时被任命为炮兵营长,沿途曾指挥炮兵营与叛军和福建北洋军阀部队激战。随着陈炯明叛军战败,退守东江,沈应时回到广州,任粤军总部军事参议。
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训练革命武装干 部。1924 年1 月24 日,孙中山派蒋介石为黄埔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沈应时被任命为军校筹委会委员,参与制定规章、修理校舍、聘请教职员、教练计划等工作。
黄埔军校成立后,立即开始在全国秘密招生,沈应时也参与了招生工作。军校开学后,沈应时因其系统的军事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战经验,被军校任命为中校军事教官,负责向1 期生传授兵器知识。黄埔1 期学生总队成立后,沈应时一度担任过总队长之职,其间还和蒋介石、邓演达等介绍了一批学生加入国民党。
早在1923 年,孙中山就提出了组建革命军的主张。黄埔军校开学后,蒋介石便开始筹建军校教导团。10 月3 日,蒋介石命令沈应时任教导团第1 营营长,命其率领第1 营开往虎门开始训练,其间还多次写信给沈应时,传授训练的方法和经验。由于包括团长何应钦在内的教导团其他人事任命都不早于10 月12 日,所以有研究把沈应时称为“教导团的开山之人”。
商团叛乱期间,沈应时带领第1 营布防虎门要塞、沙角等地,支援广州黄埔军校师生平叛。12 月教导2 团成立后,沈应时所部称教导1 团第1 营。
1924 年10 月,奉系军阀的张作霖和直系将领冯玉祥联合推翻曹锟为总统的直系军阀政权。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先后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孙中山接受邀请,并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召开国民会议作为解决时局的办法。11 月,离广州北上。此后,盘踞在东江一带的陈炯明准备率部大举进犯广州。为了巩固革命政权,1925 年2月1 日,广东革命政府举行了第一次东征。战斗打响后,由于担任左、中两路的滇军和桂军有意按兵不动,右路的粤军许崇智部和黄埔学生军及两个教导团成为东征主力。教导团一路高歌猛进,于2 月10 日左右进抵淡水城下。当时淡水驻扎的叛军有一个旅,且城墙高大坚固,上设有立体式火力封锁,易守难攻。根据苏联军事顾问的建议,蒋介石决定组织奋勇队攻城。教导团官兵攘臂报名,最终105人入选,其中包括10 名军官,而最高级别的军官便是第1 营营长沈应时。沈应时将1 营托付给1 营党代表章琰、副营长杨厚卿指挥(两人均在随后的棉湖战斗中牺牲),自己随即率领奋勇队出发。
15 日,由教导团炮兵开始攻击,接着奋勇队在队长沈应时的指挥下开始攻城。沈应时指挥奋勇队组成7 个小组,每组配备一架云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冲到城墙下。见云梯多被敌人打断,沈应时便命奋勇队架起“人梯”,向被炮兵炸开的城墙处攀援而上。经过冒死攻坚,奋勇队爬上城墙,“将黄埔军校的军旗插上淡水城”,并于驱散守敌后打开南城门,引大部队冲入。战斗中,沈应时被子弹击中大腿,血流如注,但仍咬牙坚持指挥战斗,直至胜利才被抬下战场。后来蒋介石为《军校第一期同学录》作序,列举了教导团士兵东征伤亡情况,伤者的第一位便是沈应时。
东征军 进入淡水城后,叛军的增援部队在夜间发动偷袭,企图夺回淡水,被教导团击退。事后蒋介石认为,此次被偷袭是教导2 团团长王柏龄疏于防守所致,为申明军纪,决定将王柏龄解除团长职务,任命作战有功的2 团1 营长沈应时升任教导2 团团长。沈应时因伤势过重,奉命回广州治疗,2 团团长一职暂由钱大钧代理,其1 营营长职务由蒋鼎文担任(另有其他说法)。
第一次东征过程中,孙中山于3 月12 日病逝于北京。首次东征基本胜利后,大元帅府向前线将士公开了消息。3 月27 日,教导1、2 团集合在兴宁县城东门外,沉痛悼念孙中山。4 月5 日,军校留守官兵召开追悼总理大会,蒋介石返校主祭,沈应时也参加了追悼会。会后,沈应时向蒋介石报告枪伤基本痊愈,要求返回部队,得到同意。4 月13 日,黄埔军校教导团从校军改称党军,扩编为1 个旅。当时,党军还在潮汕地区休整,沈应时即赴党军第2 团任职,代团长钱大钧到新成立的第3 团任团长。
5 月,在刘震寰、杨希闵的策划下,滇、桂军公然在广州发动叛乱。6 月6 日,广东革命政府命令党军回师平乱。10 日,沈应时等率军火速赶回广州近郊,在共产党人和广州地区工农、学生以及黄埔军校第3 期入伍生的支援和配合下,拿下了瘦狗岭、石牌,从猎得炮台渡过珠江,在不到3 天的时间里全歼叛军2 万多人,迅速平息了叛乱。
1925 年7 月,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此后党军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1 军,沈应时任第1 军第1 师第2 团团长。
8 月20 日,发生了刺杀廖仲恺事件,沈应时一度被委派为廖案审判委员会委员,还曾奉蒋介石命令,带领第2 团官兵参加解除涉嫌廖案的粤军将领部下武装的行动。
东征军回师广州平叛后,陈炯明叛军残部再度占领了东江地区。10 月,广东国民政府为了彻底消灭广东境内反动军阀势力,统一广东,以蒋介石为东征军总指挥,发起了第二次东征,沈应时所部被置于第1 纵队。
10 月11 日,东征军主力到达惠州城下,于13 日拂晓开始攻城,但遭到城上多挺隐蔽机枪密集扫射,奋勇队接连攻了3 次,均未奏效,反而伤亡严重,4 团团长刘尧宸壮烈牺牲。蒋介石急调沈应时前往4 团接替指挥。
14 日,沈应时指挥奋勇队再次攻城,由于他此前准确记录了敌人机枪的位置,并把情报传递给了炮兵,在战斗开始后,炮兵炸掉了敌人的不少机枪,为攻城部队开辟了道路。经过激战,东征军终于攻下惠州。惠州战役后,东征军继续前进,沈应时指挥部队和友军密切配合,接连立下了不少战功,特别是“横江之役,率一团之众,与林虎部主力遭遇,以寡敌众,克摧强敌,使潮梅传檄而定,其功殆不让攻下惠州之役也”。11 月,东征军基本肃清了叛军。
第二次东征胜利后,沈应时因功晋升为国民革命军第1 军第3 师副师长。据时任第2 团参谋长的张性白回忆,长期以来,沈应时以在军中的骄人资历、卓越的指挥才能、煊赫的战功,赢得了官兵敬仰,也被蒋介石倚为心腹,平时经常被蒋单独召见、促膝长谈。有时候,沈应时还越过上司何应钦,直接向蒋介石反映问题、献计献策。就在攻下惠州的第二天晚上,2 团接到出发命令后,沈应时因为要去见蒋介石,就让团党代表金佛庄、团参谋长张性白率领2 团先行出发,两天后才归队。这些举动招致了何应钦等人的不满。沈应时也有怨言。11 月10 日,沈应时(此时仍是团长)和第1 师参谋长王俊(何应钦的亲信)发生口角,并当场拔枪,最后被钱大钧、刘峙抱住,才算化解了危机。第二天,沈应时即向蒋介石以回上海探望母亲为由告假,并在家住了很长时间(另有说法认为,沈应时先到第3 师任副师长,后才回家探母)。
通过东征,第1 军收编了多支部队,并成立了一个教导师(不久改称20 师),由钱大钧、刘峙任 正 副 师 长。1926 年2 月26日,蒋介石免去第2 师师长王懋功职务,派刘峙接任,同时发电报给在上海的沈应时,命他速回广州,接任20 师副师长。沈应时告别老母,回到广州。到广州后不久的3 月9 日,沈应时突然感到身体不适,3 月12 日被送到医院抢救。蒋介石闻讯赶来探望,并请苏俄顾问团的医师参与会诊,但仍然回天乏术,13 日清晨,沈应时病逝,年仅32 岁。
沈应时的去世对蒋介石打击很大,蒋介石亲自撰悼词为其开追悼会,呈请追赠中将军衔。时值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为了珍重国共合作的战斗友谊,周恩来、鲁易为沈应时撰联志哀。周恩来的挽联是:“粤局初平,回思两度东征,君称健将;国家多难,待看群麾北伐,我亦前驱。”鲁易和谭曙卿联合撰写的挽联是:“陈林叛变,杨刘返戈,频年东战西征,幸有殊勋留纪念;军阀专横,帝国侵略,此日内讧外侮,遥开续纩尚关心”。
“我的黄埔前辈”主题征文启事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黄埔军校是一个传奇,黄埔同学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如今,长洲岛上的黄埔军校旧址早已没有了往昔金戈铁马、沙场点兵的情景,我们的视野中也越来越难寻觅到黄埔师生龙腾虎跃的身影。但是,这些黄埔前辈叱咤风云的威武雄姿,充满传奇的人生经历,救国救民的爱国情怀,却从来没有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为了永远铭记黄埔师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激励后人在新时期继续发扬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推动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我刊特开展“我的黄埔前辈”征文活动。
征文主题:记忆中的父辈印象(包括您所了解的父辈的主要经历和贡献,最难忘、最感动的故事),父辈身上体现出的好思想、好传统、好作风、好品德等,结合父辈的人生经历谈对黄埔精神的思考、感悟和传承等。
征文对象:海内外黄埔亲友后代。
征文要求:文章字数不限,要求内容真实,生动具体,情感真挚,可读性强。来稿时请提供父辈历史照片1 至3 张,家庭照1 至2 张,作者本人照片1 至2 张,父辈和作者的个人简历以及作者联系电话、地址、邮编、银行账号、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请有条件的作者尽量提供电子版稿件,并在邮件主题中注明“我的黄埔前辈”;手写稿件一律不退,请自留底稿。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中路赵公口小区20 号《黄埔》杂志社 邮政编码:100075
电话:58336325 58336358
联系人:陆东红
电子邮箱:hpzzs88@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