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是最早开始探索举办独立学院的省份之一,目前江苏省已有独立学院25所,数量居全国第一。独立学院在丰富教育资源、创新体制机制、培养应用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依据市场需要研究办学定位,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得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就业成为独立学院进一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瓶颈,独立学院学生素质教育和培养工作比起公立本科院校尚存在诸多问题。所以,在宏观核心素养框架中,研究和构建独立学院大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培养模式和体系,对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措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自2008 年起,独立学院不断进行整改和完善,自主办学、自我管理能力进一步得到增强,其优势和特点获得了各界的广泛认同。但是,由于社会人才需求和学校生存、发展的压力,使独立学院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中出现重应用轻素质、重技术轻人文的倾向,在教育上更倾向于技能的掌握和发展,这种教育导向偏差使得人文教育收效甚微,往往造成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弱化和缺失。
其次,江苏省的独立学院在办学模式上,多为公办高校独自投资开办,或以自己的教育发展基金开办独立学院,其公有民办特征明显,经调研的省内几所独立学院为例,因共享母体学院的办学资源,在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上高度的融合,办学特色不明显,人才培养方案不能充分的体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定位的要求,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和母体学校相比差距不大。
第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时代已经来临,作为一种新的大众传播媒介、交往方式,网络环境往往更复杂以及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保护。由于大学生时期正是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缺乏甄别过滤功能。如果没有坚实的人文素养作为支撑,网络的这些不利因素,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
第四,独立学院的学生有其自身的优势和薄弱点,经过调研省内几所独立院校,发现学生在自我独立意识、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独立学院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高考成绩不满意,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存在知识基础不扎实,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不足等问题,由于独立学院学生高考分数介于本科和专科之间,与本科的学生比较起来,有些缺乏主动学习和钻研精神,他们从被动的学习环境来到宽松的大学环境中,很多学生不能适应,当学业方面遇到困难、挫折和失败时,受挫能力和抗压能力较差,无法进行自我调整,影响自我管理效率,进而往往自我定位不准。
第五,由于应试教育中长期存在的一些教育理念偏差,使得受教育者知识与人文素养的分离,导致了学生成长过程只重视应试结果,而忽略人文素养的培养,一些在成长过程中的隐性问题到了大学阶段放大显现,这种情况在一般高校普遍,在独立学院中凸显。
江苏省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规范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努力将江苏省独立学院建成办学条件达标、内涵建设领先、培养质量过硬、办学特色鲜明、服务能力突出、人民群众满意的应用型大学。应用型大学主要是培养具有相关知识、能力、综合素质,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学生要既能动手,又能动脑,既有理论又有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其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将要承担推动经济发展,促进行业创新,服务地方经济,为地方的经济建设注入活力的社会重要责任和使命。作为以应用型大学定位的独立学院所培养和输出的学生,应及时得到社会和企业的认同。早年由经合组织和欧盟理事会的研究报告中提出的“核心素养”理念,其背景主要是部分跨国公司CEO 感觉大学培养的人并不能很好的适应公司的发展。因此,结合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根据应用型高校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研究和构建适合独立学院核心素养培养体系很重要。
1、提升人文底蕴。人文底蕴是个体长久、健康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内在品格,学校要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要像春雨润物细无声,提高学生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审美情趣和通用能力等。第一,要加强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通过阅读,增长见识,开拓视野。第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向发展,普及通识教育,提升思维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养。第三,加强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组织领导,完善体制建设和规章制度,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制度和措施;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为提升人文底蕴提供全面的培养环境。
2、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欧洲在2006 年欧盟理事会上,就把“学会学习”作为八大核心素养之一。美国制定的《“21 世纪”素养框架》确立了三项技能领域,其中包括“学习与创新技能”。日本从上世纪90 年代发布《关于面向21 世纪的我国教育》报告,提出培养学生“生存能力”的教育改革目标之一是养成学习和思考的自觉能力。世界发达国家都把学习能力作为核心素养的要义。独立学院从应用型人才培养角度来说,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非常重要。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制定科学、理性、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其次是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问题,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3、加强国家认同教育。正确引导学生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是当前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客观要求。国家认同包括身份认同、文化认同、情感认同,应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实践,高校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加强国家认同教育。一、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如某独立学院开展的“八礼修身”教育,向学生传播主流价值,培育文明风尚,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宿感。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习近平总书记说:“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易于接受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融入学生学习生活中,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团结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总而言之,独立学院的育人目标,应该重视核心素养的培养,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还应通过建立一个科学、系统、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