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如何增强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

2020-02-15 20:49:48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思潮价值观师生

(黄淮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西方意识形态动摇着高校师生的政治信仰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一些西方文化和社会思潮打着学术交流的幌子,向我国高校输入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试图动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其中“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中国威胁论”等对高校师生的思想观念产生消极影响,甚至引发信仰危机,出现民族意识淡漠、爱国主义观念弱化等现象,严重威胁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二)后现代主义思潮冲击着高校师生的人生价值观

反权威、去中心化、提倡开放性和差异性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突出特点,部分后现代主义者缺乏理想信念和生活目标,崇尚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这些错误思潮给高校师生的人生价值观带来强烈冲击,逐渐扭曲着部分师生的价值观念,使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日趋淡化。

(三)大众文化腐蚀着高校师生的道德品格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虚无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对阵地建设缺乏有效管理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成效决定着高校能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然而部分高校在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中依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党委在校内处于弱势地位,缺乏有效领导,意识形态工作职权责不清,缺乏有效监督,对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乱象没有及时清理。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盛行,意识形态工作成效甚微。

(二)偏见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对现实问题缺乏有效回应

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部分师生容易被错误思潮误导,被其宣扬的合理性所迷惑,对许多现实问题缺乏客观评判,进而对党的领导和我国的各项制度产生误解和质疑。与此同时,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对重大现实问题缺乏及时有效的回应,要么大话空话,要么避而不谈,没有及时纠正和消除师生的偏见化认识,以致动摇广大师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对中国未来发展的信心。

(三)知识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与师生生活缺乏紧密联系

意识形态是高度抽象的理论概括,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接受起来难度较大。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大多形式单一、内容僵化,单纯把知识的了解、熟记作为培养学生价值取向的主要手段,把考试分数高低作为评判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接受程度的唯一标准。虽然学生表面上参与其中,但缺乏兴趣,对意识形态工作充满抵触之情,造成不愿听也听不懂的窘境。

三、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的有效路径

(一)强化组织保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1、加强高校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意识

“高校党委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核心,对意识形态工作负总责。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善抓善管、敢于“亮剑”,把意识形态工作贯彻到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此外,高校党委还应发挥总揽全局作用,对各部门各学院实施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式,形成工作合力,创建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负其责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新格局。

2、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队伍建设

高校意识形态队伍的主体是教师。作为重要的宣传中介,各高校在推进意识形态工作中,必须要找准着力点,首先做好教师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把意识形态工作融入到教师的教学、科研、管理各个环节,“引导广大教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铸魂育人,培养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二)强化思想保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

1、凝聚广大师生对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的共识

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是当前各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部分师生认为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务虚工作,没有实质意义。然而事实上,青年学生能否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责任担当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广大教育者能否对社会难点问题贡献智慧和方案,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因此,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广大师生达成共识,才能增强行动自觉,主动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谢瑞芳等发现:相同浓度、不同配伍比例的当归补血方在给药48 h后,对斑马鱼的血管具有明显保护效果,对血管存在不同程度修复作用,恢复率最高的是黄芪、当归比例:5:1。将当归补血汤提取物配合现代工艺制成控释微囊,陈海军等发现:当归补血微囊均可促进HUVECs的增殖,增强HUVECs细胞活力,抑制HUVECs细胞凋亡,其最佳浓度是20 ug/mL。发现其对HUVECs增殖作用途径与JAK2/STAT3信号通路有关。通过信号通路提高VEGF-A水平和VEGF表达因子mRNA转录水平。

2、凝聚广大师生对主流文化的共识

(1)利用理论研究优势,及时揭露各种错误思潮。面对西方势力利用我国国内的一些矛盾制造舆论,混淆视听,诱导大学生的价值判断。高校作为知识分子集聚地,应该利用理论研究优势,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及时揭露其真实企图。同时还应对师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现实问题主动正面发声,牢牢把握主流舆论,增强舆论导向能力,使广大师生对主流文化做到真懂真信。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思想合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的高度凝练,高校理应将其作为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核心。在新媒体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就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手段和多媒体教学设备,让意识形态工作活起来。同时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新形式,使学生在现实体验中感悟和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高校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形成思想合力。

(三)强化制度保障和阵地保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权

1、建立健全高校意识形态的安全机制

当今社会思潮多元并存、相互激荡。一些错误思潮打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幌子,具有极大的欺骗性和蛊惑性。因此,高校必须要筑牢“防火墙”,建立明晰的职权责任制度、监督管理制度、审批评估制度、奖罚制度等。加强对讲座论坛、报告会、研讨会、学生社团活动、课堂教学、教材使用审批和境外项目资金资助等的监管,确保高校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到实处,不给任何错误思想的传播提供空间和渠道,促进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作为学习、工作的重要场所,校园的文化氛围对广大师生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有着重要影响。因此要充分运用校报、宣传栏、广播、社团等载体,表彰优秀、树立典型,实时跟进热点事件,使学生了解世情国情校情,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基层党组织、工会也应定期组织相关主题活动,提升教职工素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通过师生的看、听、做,使主流意识形态真正“入眼、入耳、入心”。

3、发挥新媒体优势,加强网络阵地建设

(1)完善意识形态宣传内容,提升亲和力和影响力。“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如果不加以有效管理,很容易被敌对势力利用,为各种错误思潮和不良文化的渗透留下可乘之机。因此,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要着力培养广大师生的网络伦理道德和网络辨识能力,同时重点宣传和广大师生生活、学习、工作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提升共鸣和认同感,弘扬社会正能量,唱响国家主旋律,增强民族凝聚力。

(2)创新意识形态宣传方式,增强吸引力和感召力。当前,部分主流媒体的传播存在着脱离生活,空洞说教,不接地气的问题。因此,想要提升广大师生对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必须要创新意识形态的宣传方式,契合高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规律,充分运用微信、微博、微视频等网络平台,以高校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于其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猜你喜欢
思潮价值观师生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我的价值观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00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名作欣赏(2017年25期)2017-11-06 01:40:12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麻辣师生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中国火炬(2014年8期)2014-07-24 14:3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