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工业大学,辽宁 沈阳 110870)
近年来,随着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平时接触最多的老师,已经成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不仅需要协助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普及心理知识,陪伴学生心灵成长,还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发展性心理咨询,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协助心理老师处理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掌握有效的工作方法,研究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2017 年和2018 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两个纲要性的思政文件,分别提出了心理育人的概念,并把心理育人列为高校的“十大育人体系”之一,同时提出要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这也预示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将不仅仅是心理教育,而是立足于育人,覆盖范围将更加广泛,内涵将更加丰富。
高校辅导员越来越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坚力量,首先要利用好课堂这个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通过上心理健康课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其次还要充分利用好辅导员的这一身份,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总结归纳心理健康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其次,指导学生干部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比如心理剧大赛、心理知识技能大赛等。通过这些喜闻乐见的活动吸引广大学生自主参与进来,使他们能够更多的关注到自身的心理状况。最后,辅导员还要高度的重视网络新媒体这一阵地,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来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指导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自助和互助。
高校的心理咨询与临床上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不同,主要是发展性心理咨询,以学生的教育发展为主。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主动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来寻求帮助,以达到自我调节的目的。在心理中心教师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辅导员作为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群体,在心理咨询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通过学习,熟练使用心理咨询的专业技能,才能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的时候,凭借专业的判断,及时的处理,从而化解危机,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作为高校辅导员,要具备能及时发现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警觉性,并有能力进行快速的危机干预,最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言行和心理状态,能够初步的判断出学生的心理问题处于什么程度,是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还是精神类疾病。辅导员要做好工作预案,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建立院系、班级、宿舍等多级防控预警体系。当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时,辅导员能够运用自己掌握的心理健康知识协助校心理健康中心专职老师进行处理和干预,并将了解的信息及时反馈给专职老师。在心理危机干预后的一段时间内,需要辅导员做好心理危机学生的跟踪服务,积极关注其动态,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必要时开展保护性心理约谈。
高校辅导员在平时的工作中,既要注重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水平,同时还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大学生在其成长的特殊时期,是会具有一些共同的心理特点,因而他们的心理发展和成长轨迹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辅导员在日常的工作中,通过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分析心理差异,可以有效的总结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经验。同时,还要定期学习政策文件和最新的理论,既要掌握大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了解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摸索出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方式,并及时的将研究成果进行转化,应用于实践,以便可以使更多的大学生受益,获得心理成长。
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人员,对其专业性有较高的要求,需要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而对于不是心理学专业出身的辅导员来说,要想开展好这项工作,必须要进行系统化的学习和培训。辅导员可以通过阅读专业书籍、观看慕课视频、参加培训等方式进行理论学习,内容至少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测量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网络心理学、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内容。除了掌握理论知识外,辅导员还需要进行实操技能方面的培训,包括心理咨询和心理测量技能、心理危机干预技能和心理健康授课技能等方面的内容。通过以上的学习,辅导员可以全方位的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心理育人能力。
大学生平时与辅导员的接触最多、交流最深,辅导员的一言一行都将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可以说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因此,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将对学生产生直接的示范引领作用,如果辅导员的人格是不健全的、卑劣的,那么他在育人的工作中将会给大学生带来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也会给社会带来不良的效应。相反,如果是一个人格健全、高尚的辅导员,他将用自己坚毅乐观的品质去感染自己的学生,也会在育人的过程中,促进师生间关系的和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辅导员日常事务性工作繁杂,经常会遇到各种学生问题,工作压力较大,这就要求辅导员能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进行自我心理调适,以便更好的应对高强度的工作和压力,及时地排解不良情绪,形成良好的心理反应能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到学生工作中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心理育人的能力。
辅导员可以充分发挥在高校的优势,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力量,在院系心理健康工作中,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开展相应的心理建设活动。针对学院的心理协会和班级的心理健康委员,辅导员可以指导他们开展朋辈教育活动:比如指导学生骨干进行校园心理剧的编排,开展心理知识技能大赛、在学院的新媒体宣传平台推送心理健康知识、心理美文等主题活动。对于一些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同学,辅导员可以定期开展心理讲堂、心理读书会、心理电影赏析等等活动,营造出良好氛围,逐步达到人人关注心理健康、人人了解心理健康的局面。对于在人际交往、情绪管理、恋爱情感、职业规划、学业困难等方面有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辅导员可以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多个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帮助有类似心理问题的学生走出困境,同时也为他们搭建平台,提供互助交流的机会。对于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辅导员也要开展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这时辅导员就要充分利用所学的心理咨询技术,在倾听、共情的基础上赢得学生的信赖,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通过研判,如果学生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辅导员要及时上报领导、联系学校的心理发展中心请求专业老师的帮助,并将学生情况及时汇报给学生家长,进行重点关注,对于情况特别严重的学生,要及时转介到医院精神科。
现在的大学生正处于新媒体时代,辅导员要想提高心理育人能力,就要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的优势,开展网络调查和网络测试,运用校园大数据等充分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心理变化,及时发现问题,构建出一个不受时空限制的立体化网络心理育人空间。同时整合各种新媒体资源,充分发挥网络的传播优势和育人作用,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到心理育人网络平台上,推进心理育人信息化,提高心理育人工作质量。
两个纲要提出的心理育人概念,给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工作指明了学习和努力的方向,辅导员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联系到一起,帮助和引导学生走出心理困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校辅导员要自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转变,加快心理育人专业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