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安全背景下大学生革命精神认同感提升策略研究

2020-02-15 20:49:48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革命思政历史

(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

在十九大政府工作报告中,党中央重点指出,要将新民主革命、改革开放的革命思想纳入到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谱系中,始终坚持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并将革命精神作为引导我国革命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抓手。虽然我党在建成初期及持续发展中的社会革命、任务形式及发展背景有所不同,然而革命精神确是贯穿于我党依法执政,治国方略及民生健康等重大工作的全过程的思想源泉,是推动我党与人民群众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党先后提出了自我革命、社会革命及四个伟大等论断,具体包括再接再厉、艰苦奋斗、坚定理想、为人民服务等精神品质的发展及对创新、奉献、工匠、实干等精神品质的发扬,重点体现出我党始终坚持忧患意识、不满足现状的清醒自觉,在新时代视域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这场“伟大革命”需要以“持之以恒”的姿态,继承和发扬革命情感及革命精神。高校学生群体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与建设者,肩负着民族复兴、小康社会建成、现代化发展的历史使命,增强学生对革命精神的认同感,能够将蕴含着价值理念、道德原则、精神境界的革命精神转变成学生所践行、所崇尚、所信服及所承认的思想理念,从而满足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与坚持的必然需求,弘扬并传承了我国的民族精神,维护了中国的文化安全,并成功抵御西方不良思潮的侵袭,从而为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挖掘革命精神中的时代性

不同时代拥有着不同的时代精神与价值理念,探寻蕴含在革命精神中的时代性,是增强学生对革命精神形成认同感,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及适应时代潮流与特点的重要手段。2018 年,党中央站在新时代的高度上,先后将社会革命、新民主革命及改革开放纳入我国社会革命的谱系中。我党领导的社会革命全面揭示了过去传统而狭隘“革命”的思想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将革命时期的发展需求发展为建设目标,以此通过社会改造,实现更高、更有效、更美好的社会理想。因此,我国需要立足于新时代高度上,对我国革命精神有更高、更新的认识与概括,帮助学生形成与新时代文化、经济、社会要求相符合的价值取向、精神境界及道德标准,并围绕当下诠释与挖掘革命精神的历史内涵、时代内涵,用发展的视角对中国革命精神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基础进行研究提取及重新审视。首先,在西方错误思潮的渗透与文化潮流的侵袭下,需要积极吸纳西方文化的精髓,使文化多样性逐渐成为我国文明发展的源动力。通常来讲,革命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积淀与浸润的结果,而多元文化的碰撞与冲击则是中华文化与革命精神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我们需要以开放的视角发展并丰富革命精神的思想底蕴与文化内涵,使其在文化交流中坚定自身的文化价值与民族特性。其次,根据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将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精神与时代发展的内容相融合,为革命精神注入全新的历史内涵与时代内涵。现阶段,引导学生理解世界发展的主要议题是竞争发展,需要教师以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引导学生逐渐掌握新时代的新技术、新知识、新理念,从而承担起民族复兴、社会发展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并以反思精神与理性精神分析并汲取外来文明发展中,能够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优秀成果,彰显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意志性与决心性”。

二、紧抓革命精神中的历史性

党的革命精神并非凭空出现的,也非独立生成的,它是我党在为实现人民当家、民族复兴的价值观引导下,在满足中国改革、建设及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与孕育的。不管是革命精神本身的历史演进,还是与经济发展及文化传承的互动性,革命精神都是植根于真实生动的现实土壤的,所以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历史的意识、历史的眼光及历史的思维,全方位、多角度、多维度地分析历史问题,从而深化对马克思理论、思想、哲学及文化的认识,从而明白“革命精神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应然抉择”及在历史文化层面的深刻呈现,进而使学生在把握事实、尊重历史的前提下,提升自身的革命精神认同感。在教育层面,要充分借助媒介资源、红色资源及现代教育资源,将以情动人与以理服人充分地结合起来。首先,充分而全面地将我党的革命精神与思政教育相融合,为提升学生的革命精神奠定坚实的学理基础,在实践层面上,思政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传承与弘扬的主要路径,是提升学生对国史、党史教育的关键媒介。因此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思政教师不仅需要加大思政教育的力度,更需要将革命精神教育融入到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使学生在对世界观、唯物史观形成正确认识的前提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体系,使其在理清历史支流和主流,明确历史本质的前提下,深化对革命精神的认识与理解。此外,思政教师要不断挖掘我国独有的红色资源,为高校学生提升革命精神奠定情感基础。即通过媒介资源,将红色故事与思政理论相融合,使学生在认知革命精神的同时,挖掘出蕴含在红色资源中的价值理念,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资源所潜藏或呈现的价值理念。由于革命精神拥有潜隐性的情感特征,通常借助革命先辈的历史行为与社会行为呈现出来。所以教师需要以灵活的形式、真实的历史事件及多元化的媒介资源,为学生阐述好革命先辈为革命理想而不断努力的故事。

三、明确革命精神中的思想性

蕴含在革命精神中的思想性、文化性及人文性,主要表现在“作为学生思想规范的精神支柱与价值引领”层面上。伴随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的持续推进,革命伦理及革命叙事的影响力逐渐出现“减弱”的倾向,与我国当前的价值体系与伦理结构并未构建出紧密的内在联系。尤其在我们尝试从历史文化中探寻精神慰藉的过程中,传统文化中所残留的封建思想却借机涌现出来,这对我国学生群体的思想言行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除此之外,学生群体的思想混乱与精神迷茫也为外来错误思潮的价值渗透提供了滋生的土壤。根据相关理论研究发现,价值观念的渗透与传播的核心在于能否有效满足青年学生群体的精神需求与审美诉求。而我国所拥有着丰富的革命精神、传统精神及先进精神,能够为快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民族复兴、中国梦提供了强劲的思想动力,同时也为学生个体提升人生境界,促进全面发展构建了最实质的精神支柱。在满足青年学生精神诉求的过程中,应把革命精神融入到民族精神的领域中,以此推动我国当代精神、革命精神与传统精神的优化整合。首先,我们要将我党的革命精神中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融合起来,重点凸显革命精神对个体发展的实用性。虽然精神感召是以实用价值为理论引领的,但却是借助对社会个体价值的满足而实现的,所以思政教师需要从学生群体的利益需求、情感态度及意志能力等层面出发,将学生能够感知的生活实际与革命精神相结合,使学生群体逐渐成为革命精神的传承者与参与者。其次,要盘活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逐渐为我国学生提升革命精神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传统文化对我国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认知结构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且在现代与传统文化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现代经济社会中,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正义与诚信因子,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与理念认同。最后,弘扬和培育我国现代的社会精神、先进精神,维护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先进性与有效性,并在汲取革命精神内容与资源的前提下,回归世界工业化与经济全球化的价值渴望与精神需求层面,以学生的新时代发展诉求,作为革命精神教育的根本,逐渐凸显出革命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推动性、先进性与科学性。

结语

革命精神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指引,是提升意识形态安全的有效抓手,同时也是稳固我国思政教育、价值观教育及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师需要全面审视革命精神所蕴含的思维哲理、文化精髓及历史内涵,从思想性、历史性及时代性等角度出发,明确当代学生群体的精神诉求与审美需求,从党政发展、经济建设、学生教育等层面,探索出全新的革命精神提升路径,以此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小康社会建成及民族复兴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猜你喜欢
革命思政历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上海建材(2017年5期)2018-01-22 02:58:52
新历史
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48:47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