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为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等方面的作用,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精神,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的明确要求。将红色基因渗透进高校课堂,对传承我国人文历史和熔铸民族精神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为中心,主要对其途径和策略进行探索,希望丰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方式及手段,在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性发展中,增进青年学子的文化认同,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高质量的高校思政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对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有着重要作用。高校思政课有着浓厚的文明气息和精神底蕴,就像是一种信仰,一种不灭的光明,学生受它感召前仆后继而来。在以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教师教学模式往往形成固定的套路,一成不变,不利于向学生们传递知识和思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身素质。因此,教师要对教学模式更加重视,要善于改变和创新,要对课堂进行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深入贯彻精神文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这个时候,引用红色文化资源就成了教师们的首要选择也是最佳选择。通过红色文化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精神文明出发,尽可能地释放学生的活力,充分了解学生特性,挖掘学生潜力,在增加学生自主意识的同时引起学生对思政课的重视。例如,教师在转变传统政治理论课堂模式的时候,可以通过引用红色经典著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方说,教师在进行授课之前可以先布置一些课前阅读任务,可以是毛泽东同志的《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比较有代表性象征性的作品。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大体上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课前准备,教师在雨课堂或者对分易中以小组的形式安排预习任务和应该准备的素材。第二部分,是课堂进行时,打破以往教师主导课堂的模式,让学生们以组为单位进行不限形式的交流讨论,由学生先发言和展示,最后教师总结。第三部分是在课后,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在课堂结束之后进行反思与结课,以提高教学课堂质量或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
如果说理论是学习的基石,实践就是学习的反馈。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教学的质量和实现战略性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时代在进步,教学方式也同样需要与时俱进,重视高校思政课中的实践部分,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组织代替个人,以完整代替部分,从而让高校思政课更具有专一性和实效性。
在当前的思想政治实践课堂中其实还存在很多问题,比方说实践方式单一,一篇论文、总结、调查报告或者一次纪录片视频教学已经不能够满足现在的思想政治课堂,缺乏创新,自然也不会收到显著的效果。教师应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课前布置预习,到课堂的教学方法,再到课后的点评和指导,转换自己的思维,打造更高效率的课堂。这个时候引入红色文化资源为一成不变的思想政治课程提供新鲜的血液和活力,从而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感悟。红色文化资源在全国的分布虽然说并不是十分的均衡,但是各个地方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已经足够为高校思政实践课提供有效基础。例如,甘肃高校在开展思政实践课的时候就可以充分在本省红色文化资源中提炼生动鲜活的事例,讲授到毛概论中的土地革命时期可以选取陇东陕甘边南梁革命根据地,这里是我国土地革命后期仅存的红色根据地,也是我国红军的长征落脚点,也可以选取会宁会师楼作为实践考察教学的素材与地点。甘肃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全省有高达720 余处的红色遗址遗迹。每一处遗址遗迹都是一段历史,都是一份精神,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地考察红色文化资源,让学生在历史与现在之间进行穿梭和往复,通过历史遗留下的痕迹去感知穿越时空的精神文明,从而真切地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现阶段,我国乃至全球都处于科技、信息和网络高速发展的一个状态。由此,我国的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也不再只是通过教材和课堂的形式进行传播,为高校思政的教学拓展更新更快的渠道。例如开发专属于红色文化资源渗透高校思政课堂的网站,将资源数字化展开,通过网络等传媒让红色文化理念成为真正支撑高校思政的有力力量,通过网络这一平台传承并弘扬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将红色文化资源渗透网站建设时,要对各种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整合,主要从课程的需求以及教育的目的和影响力等角度进行深入探讨,从而更高效的将红色资源文化传播出去。传播红色资源文化主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红色资源文化的传播规模要大,范围要广,在对发布的内容保持严谨和认真态度的同时,去吸引青年学子的视线。其二,要对红色资源文化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在尊重历史的同时对传播的内容进行有效的创新,取其精髓,要保证实效性,要言简意赅,要让传播的内容能够更深地印在读者的脑海里。
“四维协同模式”是将红色文化资源融于思政课堂的具体实施手段。四维协同中的“四维”,指的是高校学生教学大纲中的四门思政课程。
四维协同开发并且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然后生成符合各自课程风格和精神的全新的富有红色基因的资源库。虽然四门课程各有特色,但是难免会有交叉的部分,所以希望讲授这四门课程的教师能够共同参与共同制定,以集体制备课、交流的方式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共同开发、选取并制定出符合每门课程的红色文化资源的素材。例如,当讲授到“毛概论课程”中的毛泽东思想时,教师在选择有关红色文化课程资源的时候,就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故事、著作、纪录片等,比如走进毛泽东、俄国十月革命、《论十大关系》、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等就可以被选取并应用到素材的编制之中。
利用教师已编制的由红色文化资源转换而成的新的素材去开展高校思政课堂,并采用全新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学。针对“基础课、原理课、概论课、纲要课”的各自特征制定各自学科的特色教学方式,以促进红色文化资源更好的渗透进高校思政课堂。现在,利用新媒体可将课堂讲授与课下活动相结合,将教材内容延伸到课后和室外,拓宽大学生学习毛概课渠道的同时,也丰富了毛概课的内容,以便大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的革命文化。
以红色文化资源为核心,通过对各课程素材的整合,实现“大思政”这一宏大格局,打造高校思政全新课堂模式。毋庸置疑,教师是高校思政课的领军人,当然也是这一场改革的核心,是高校思政课改变教学模式的制造者也是实施者。比方说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社会红色文化专家的力量,在有些板块教学中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讲座,突破以往教学的单一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专业的更利于学习的思政课平台。
综上所述,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我国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就有了建设性的意义。本文以此展开并进行探索和分析,通过对基本教学、实践考察、专业特征、网站建设、四维协同等的研究,希望能够提升我国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为培养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推波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