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家具设计专业“工匠精神”培养路径研究

2020-02-15 09:25YiFei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0年8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家具工匠

■易 菲 Yi Fei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家具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家具制造国和出口国,在广东和上海形成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家具家居行业。但是客观地讲,中国家具产业的优势体现在中低端产品上,原创设计和品牌竞争力亟待提高,这不仅需要从技术上增加投入,更需要从传统文化的角度重新审视和厚植“工匠精神”。正如李砚祖教授所言:“在文化心理学视野下,工匠精神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匠传承既是工匠文化的传递,又是心理模塑行为。”[1]而作为培养家具设计师的摇篮,高校的家具设计专业也必然要将“工匠精神”作为人才培养的内容之一。

1 中华传统“工匠精神”的美学内涵

提到“工匠精神”,人们常常会想到德国的精工制造或者日本的匠人文化,事实上,中华文化中有着悠久而深厚的工匠精神,本文通过对典籍和实物的探究,将中华传统工匠精神的美学内涵总结为三个方面。

第一,“虔诚克己”的道德修养。工匠精神首先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约束。具体到操作层面,这种“虔诚克己”的道德修养体现为诚信制器和对法度的遵从。

中国春秋战国以前的工匠主要服务于王公贵族,春秋以后逐渐民间化[2]。无论为公还是为私,工匠都要坚持诚信制器,不唯利是图,如《吕氏春秋·贵信》云:“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染色不贞”[3]。工匠们一旦失信,所做的器物必然质地粗劣,色彩也不纯正。《梓人传》讲述建筑木工:“不屈吾道,是诚良梓人耳。其或嗜其货利,忍而不能舍也,丧其制量,屈而不能守也。栋桡屋坏,则曰:’非我罪也。’可乎哉?可乎哉!”[4]。一名优秀的木工,除了技术纯熟,更重要的是坚持造物的法度,即便是服务对象提出的建议,只要违背造物法度,都坚决不能屈膝听从。明代民间漆艺大师黄大成,所制的漆器能与当时的宫廷作品媲美,他在《髹饰录》中尤其强调“二戒”“三法”“四失”等法度,这些规约是几千年来工匠精神得以传承的关键。

第二,“追求卓越”的技术信仰。《周礼·天官冢宰第一·染人》记载:“凡染,春暴练,夏纁玄,秋染夏,冬献功”[5]。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反复试验,总结出气候温度对色彩染制的影响,不同季节染制不同色彩,绝不急功近利。《梦溪笔谈·器用》谈到造镜:“复量鉴之小大,增损高下,常令人面与鉴大小相若”[6]。细细地衡量镜面凹凸曲度与人面的比例关系,确保人在使用镜子的时候,既能最大限度地照见全脸,又不至于变形失真。这种对镜面的精微处理,直到今天依然被人们广泛用于交通和监察领域。

不仅如此,为了保证细节的完美,古代的工匠有着非常严格而细致的分工。《淮南子·主术训》记录:“故古之为车也,漆者不画,凿者不斫,工无二伎,士不兼官,各守其职,不得相奸,人得其宜,物得其安”[7]。在车的制作过程中,漆、画、凿、斫,各由专人负责,确保将每一个环节的工艺做到极致。

第三,“敏锐务实”的创新精神。中华传统工匠精神既注重传承,也强调创新。汉代的青铜虹管灯,以人物、动物为造型,灯体内部空心,使用的时候注入清水,导烟管连接灯罩和灯体,灯点燃之后,烟雾顺着导烟管进入灯体并溶于水中,起到了净化空气的作用,在工艺史上可谓改善生活的精细创新。《历代名画记》记载唐朝织锦纹样设计家窦师伦:“凡创瑞锦、宫绫、章彩奇丽,蜀人至今谓之’陵阳公样’。”[8]窦师伦大胆地突破自战国以来传统的菱形图案,吸收异域风格的纹样,采用圆形构图,创制了对鸟、对兽、联珠等新纹样,画面充实饱满,成为宝贵的艺术遗产。这种敏锐务实的创新精神是中华工匠精神的灵魂,时至今日依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 高校家具设计专业倡导“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第一,国家制造业转型的内在要求。2014年12月,中国政府提出“中国制造2025”这一宏大计划,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上专门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旨在改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困境。中国的家具制造业在经历了早期粗放式发展之后同样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升级不仅意味着从“劳动密集型”向“劳动+技术密集型”转变,也意味着在设计上更多地体现原创精神和中国特色,在高校家具专业倡导“工匠精神”,是研究和传承中华传统工艺文化遗产,打造中国气派与中国精神的内在要求。

第二,提高家具设计专业文化内涵的必由之路。中国高校的家具专业最早可追溯到1980年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创立的“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近四十年来,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智能制造兴起、制造材料不断革新,高校家具专业也在专业方向设置、实践教学模式、产学研合作等方面有诸多变革。但是现代的中国家具设计一直以模仿国外的作品为主,饱受诟病,这与长期以来不重视传统文化研究甚至自我否认有一定关系。中国从夏王朝开始便有了成熟的匠作文化和严谨管理体系,一直延续到明清。对传统工匠精神的重新审视,不是意味着照搬过去的匠作传统,但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校家具专业学生的设计品质和文化内涵。

第三,家具设计师个人成长的精神动力。家具设计师的成长不仅是操作技术的娴熟,职业精神的成长也至关重要。作为一种人文品格,工匠精神旨在使设计师获得认知优化、提升价值取向、遵守职业规范、塑造理想人格,最终通过作品积极地反作用于社会。高校家具设计专业是未来家具设计师的摇篮,在大学阶段厚植工匠精神,帮助学生塑造职业信仰和人文品格,是家具设计专业的责任和义务。

3 高校家具设计专业“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

第一,重视设计理念层的基础课程建设。国内高校家具设计专业课程通常分为三类:设计理念层(设计文化、美学、概论等);设计原理层(设计心理学、人机工程学等);设计表达层(构成、造型、工艺等)。其中设计理念层的课程见效慢、理论性强,因而所占的比重最小,长期不受重视。事实上,理念知识是设计的内涵所在,传统的哲学美学思想虽然不具体指导家具设计,却是一个民族家具设计作品区别于其它民族的根源所在。中国传统的工匠精神正是传统哲学美学思想在工艺创作过程中的积淀。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应重点建设一门设计文化、设计美学类课程,根据家具设计专业的学科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将传统工匠精神的内容,如《周易》的“道器关系”、庄子的“心斋坐忘”“技进于道”等思想融入教学,锤炼匠心,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设计底蕴。

第二,创建工作室制度,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基础。家具专业教学工作室由行业内有丰富经验的专职教师负责创建,传统的班级教学授课内容具有普适性,以一般原理和程式化操作方法为主,而工作室制度有更具体的专业风格和主攻方向。工作室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与学生进行双向选择,最大程度地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盲目发展。学生在完成学校规定的课程之外,可以进入工作室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彼此磨合领悟,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家具设计的经验和技术,他们自身的思想境界、精神品格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由于高校的主要特色是前沿理论研究,市场敏感度低于企业,家具制作方面的实验设备受限。因此,工作室不局限于高校内部,也可以拓展到社会,与校外优秀的家具设计工作室或企业开展广泛的合作。学生在校外的工作室中近距离接触到一线的优秀设计师和匠人,感受设计师们执着、精益求精的态度,了解具体生产层面所体现的工匠精神。

第三,以设计竞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工匠精神的内在要求。新理念、新设计不是仅依靠静态的冥思苦想便能获得,而是在无数次高水平竞赛中历练而来的。首先,严格甄别各层次竞赛。以“金斧杯”“为坐而设计”为主,再适当地选择几项企业举办的设计竞赛,引导学生有计划地参加设计竞赛。其次,在坚持课程整体设计的前提下,适当地将竞赛内容与相关课程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贯穿课内与课外,在“创新-实践-修正-再创新”的过程中提升思维水平和动手能力。

第四,以严格的考核制度保障工匠精神的传承。“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9],中国古代的工匠文化中有着一整套严苛的考核标准,内容涉及组织机构、百工制度、工匠个人的德与能等。目的在于提醒百工遵循法度礼仪,明确造物观,激励他们勤于思考,不断创新。现代家具设计教育不同于古代工匠体制,但最重要的考核标准依然是品德、价值观与专业技能。首先,在信息时代,要严格遵循诚信原则,设计作品杜绝任何形式的抄袭造假。其次,参考传统工匠文化,在家具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制定系统而具体的考核标准,严进严出,使学生在工匠精神的指引下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4 结语

中国古代的家具设计曾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当下也并不缺家具设计师,但是却没有世界级家具设计师和家具品牌,这与我国家具设计教育忽视传统文化、人才培养模式粗放、职业道德教育缺失等有一定的关系。有学者指出:“‘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信仰、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生活态度,已经超越“工匠”和“工匠文化”,成为了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巨大精神驱动力”[10]。因此,重新审视工匠文化,倡导工匠精神,对当前高校家具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家具工匠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家具上的“神来之笔”
现代家具创新化研究
工匠神形
向日常生活敬:2018danishdesign MAKERS家具展
工匠赞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