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
故人相见,分外激动。苏轼如今沦为罪臣,多少过去争相与之结交的达官贵人都怕受其累,而对他避之犹恐不及,而这个陈季常却不仅一点没有嫌弃他,还主动找来,与他叙旧,哪能不叫刚死里逃生,又在异乡举目无亲的苏轼感动异常。
两人已有十好几年没见过面,如今见到,岂能就此放过,陈季常一定要苏轼去他家里小住几日。这时,两个解差也都和苏轼处出一些感情,陈又给了他们一些银子,是以就没有阻拦。就这样,陈把苏轼一行请到了自己家中,好吃好喝好招待了五天,才让他们离去……二月初一,苏轼一行在经过整整一个月的艰苦跋涉之后,终于抵达了黄州。黄州是个很荒凉的地方,好在这里风光还不错。苏轼本就是个天性乐观的人,既然事已至此,多思无益,于是,也就安心地在此间的一个叫定慧院的地方住了下来。其心境也很快就从初来时的: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转变为了: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每天草履扁舟放浪于山水之间。他的千古名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还有《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都是他在黄州时写成的。还有,他当时的那点官俸,根本就不够他一家人吃喝的,于是,他就带领家人在城东开了一块荒地,其“东坡居士”的别号,也是这时才有的。
元丰八年(公元1085 年)四月,神宗去世,太子(赵煦)继承了皇位,是为哲宗。因哲宗当时只有9 岁,只好由其母宣仁太后高氏垂帘听政。高氏是反对新法的,是以她一掌权,就起用了旧党的司马光为相,尽废新法。随着旧党的重新掌权,苏轼也被任命为了登州(今山东蓬莱)知府。不久,又被升为了礼部郎中、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但苏轼入朝后,很快就因看不惯旧党中的一些人,重新掌权后,也像从前新党中人掌权时疯狂地迫害旧党中人一样,疯狂地迫害起新党中人,根本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于是,他就情不自禁以批评了一些同党中人,结果又招至了同党的排挤,这让他觉得自己的这个京官做得一点也不开心。于是,他主动向朝廷提出,想去地方任职。当时,朝中巴不得他走的人多了,于是,朝廷也很快就同意了他的外调请求。就这样,从1089 年开始到1093 年,苏轼先后到过杭州、颍州、扬州和定州任太守。这一时期,应该说是苏轼一生当中过得最好的几年。可是,1093 年4 月,哲宗亲政后,就又要推新法,新党再次得势,旧党又遭清算。虽然此时苏轼早已不为旧党所喜,但还是被新党宰相章惇列为了打击报复的对象。章惇4 月拜相,当月就把苏轼贬为宁远军副使,英州(今广东英德)安置,大约是他觉得英州还不够偏远吧,当苏轼还在南下的途中时,就又接到朝廷的诏令,改英州安置为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
其时,苏轼已年届花甲,而惠州当时还是一个尚未开化的蛮荒之地,在他的想象中,那里一定是瘴气弥漫,当地人都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他想自己这一去,十有八九就回不来了。于是,便先安排了家眷,让二儿子苏迨把所有家眷都暂时送到时在常州的他的大儿子苏迈处,以后看情况再说。身边只留了小儿子苏过和侍妾朝云,让他们陪他一起去惠州,然后才又继续南下。不过,苏轼到了惠州以后,发现这里也并非他之前想象的那么糟糕。当地的百姓都很喜欢他,还在他的积极倡导下,修了一条惠州西湖长堤,使一直困绕着当地多年的水患,得到极大的缓解。还修一条长十里的河道,将蒲涧山的泉水引入了广州。他在惠州4 年,还写下了160 多首诗词和数十篇散文。其中,最为著名的大约就是以下的这首《食荔枝》了:
罗浮山下四时春,庐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绍圣四年(公元1097 年)二月,时年已经63 岁的苏轼终在惠州建了一处有20 多间房屋的新居——白鹤新居。随后,就把家人也都接到了惠州。快慰之余,他还写了这样一首小诗:
白发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
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不料,此诗传到京城,被章惇看到,他不由冷笑道:“苏子尚尔快活耶?”于是,又下诏,将苏轼贬为了琼州(今海南岛)别驾,昌化军(今海南儋州中和镇,当时,叫儋耳)安置。苏轼看到诏令,心里清楚这一回,他们是不把他整死誓不罢休了,“宁许生还”?但也不得不去。
苏轼是在绍圣四年的四月十九日离开惠州的,家人一直把他送到了位于广州东郊一个名叫扶胥的小镇,只留下苏过一人,陪他前往琼州。据说分别时,随来送行的家人莫不痛哭于江边。路上,在他们父子走到梧州时,突然听说苏辙也被贬为了化州(今广东茂名)别驾,雷州(今广东湛江)安置,现正在去往雷州的途中。而他们父子要渡海的地方正巧也在雷州,于是,便一路疾行,终在广西滕县追上了苏辙。之后,他们就一起到了雷州。
六月初九,苏轼父子在雷州休整了四日之后,便又在苏辙的陪同下,一起来到了位于今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境内的一个叫递角场地方,这里就是苏轼父子将要登舟入海的地方了。其时,苏辙早己是老泪纵横、泣不成声,陪在一旁的苏过,也哭红了双眼,反倒是本该最难受的苏轼,脸上并无多少愁容,甚至还能吟出:
莫嫌琼雷隔云海,圣恩尚许遥相望。
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这样的诗句,来安慰弟弟。其这种乐观旷达,处变不惊的心态,真非一般人所能具有的!
六月十二日,苏轼父子在海上航行了三天之后,终于登上了海南岛。时任昌化军军使的张中是苏轼的粉丝,对他被发配至此,深表同情,虽然朝廷对苏轼有着:一、不得食官粮;二、不得住官舍;三、不得签书公事,这样的限制。但他还是将他们父子安排进了他的衙署居住,待如上宾。后来,苏轼还在一首诗里,记述了张中对他的好:
孤生知永弃,末路嗟长勤。
久安儋耳陋,日与雕题亲。
海国此奇士,官居我东邻。
卯酒无虚日,夜棋有达晨……
但这样的日子只持续了不到半年,苏轼的政敌、湖南提举董必在察访广西时,也不知怎么听说了这个情况,于是便派人来到儋耳,不仅将苏轼父子逐出了官舍,还罢了张中的官。苏轼父子被赶出来后,只好在儋州城城买一小块地,盖了几间茅屋,总算是给自己搭了个窝。好在当地的土著都很善良、淳朴,经常会有人给他们送些吃的、用的。才使他们父子度过到琼州以来最难的一段日子。
苏轼也很感恩那些帮助过他们父子的当地土著,也为他们做了很多好事,比如当地的土著过去都不会种地(基本上是以卖香为生),在克服了最初的语言障碍后,苏轼就极力劝说他们要以农业为本,还教会了他们耕种土地。过去土著们喝的都是小水沟里很不卫生的积水,是以经常生病,生了病也不信医,而信巫师,所以死亡率很高。苏轼就耐心地教化他们要讲卫生,并指导他们掘土打井。后来,他还在当地办了个书院……
可以说,如果没有苏轼,琼州的开化,至少会晚上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是以一直以来海南人都视苏轼为海南文化的开拓者和播种人,对他怀有很深的崇敬。而苏轼本人对自己在琼州做的那些事,也很有成就感。他在琼州3 年,不仅与当地的百姓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还创作了170 余首诗词,写了160 余篇文章,同时,还完成了他从黄州时,就已开始写的《易传》《书传》和《论语说》三部经学著作。
元符三年(公元1100 年)正月,哲宗驾崩,徽宗即位,苏轼被调为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在他离开琼州时,很多当地的百姓都来送他。感动之余,苏轼写了这样一首诗:
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
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
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
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
由此可见,他已把儋州作为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四月,苏轼遇赦北归。然则6 年的流放生活,已彻底摧毁了他的身体。他终在北归途中,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公元1101年8 月24 日),病逝于常州,享年6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