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辰
[摘要]寿险公司内部审计需关注费率市场化带来的新风险,关注重点领域,促进风险防控,推动内部审计转型升级,建立内审工作新常态,为更好地服务小康社会保驾护航。
[关键词]费率 市场化 寿险公司 内部审计 新常态
近年来,伴随着政策红利的释放,保险业迎来新机遇,总保费和人力规模快速攀升,成为经济新常态一大亮点。寿险公司内部审计要高度重视费率市场化带来的新风险,揭露不当运用行为,主动服务经济新常态。随着监管政策侧重于“放开前端、管住后端”、放开定价利率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寿险公司推出多样化产品,制定了灵活的销售策略,经营管理和市场竞争行为更加复杂,公司制度和业务流程也随之变化,经营风险出现了新特征新变化,加大了风险防范控制难度,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分析新形势,识别新风险
(一)偿付能力风险
偿付能力是指保险人履行赔偿或给付责任的能力。保险人应具有与其业务规模相适应的最低偿付能力,对偿付能力的监管也是国家对保险市场监督管理的核心内容。寿险公司必须拥有足够的资金积累和起码的偿付能力,内部审计要首先关注偿付能力风险。
人身险费率市场化改革后,寿险公司面临的偿付能力风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定价风险。为吸引客户和应对市场竞争,寿险公司发布的新产品一般预订利率都较高,保险费率随之下降,如费率下降过快过多,超过赔付率、投資回报、公司成本的控制范围,就可能出现死差损、利差损、费差损。二是投资风险。寿险公司拥有大量客户资金,随着国家对保险资金投资范围的放宽,为兑现客户回报承诺,填补保险费率降低影响,寿险公司需要加大投资力度,拓宽投资范围,并放宽投资风险标准,高回报伴随着高风险,但这与保险资金安全第一的基本要求存在矛盾。
(二)圈钱工具风险
人身险保费利率市场化的副产品,是中短存续期产品的畸形繁荣。2013年至2015年期间,多家寿险公司都推出了该类产品,原有的大型寿险公司主要目的是避免市场份额下降过快,同时应对满期给付高峰带来的现金流压力;新兴保险公司为了迅速抢占市场,则快速增加资金规模,用于大规模投资或并购,如投资国内外地标建筑等固定资产,收购银行、基金等金融机构,举牌房地产公司等实体企业,掀起了险资举牌风暴。但是寿险资金被大规模用于市场并购,被寿险公司的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用作资本杠杆,存在较大风险,可能遭遇资本市场剧烈波动风险以及资金期限错配风险。
(三)客户洗钱风险
中短存续期产品以前称为高现价产品,由于短期退保并无损失,成为有的客户或投保单位用来洗钱的工具。一是将不合法收入(如贩毒、走私、贪污受贿款项)通过保险洗白;二是将大额资金用于投保高现价产品人为调节税前利润,达到逃税目的;三是通过单位资金投保而退保至其他账户(如个人账户),实现公款私分、资产转移的目的。
(四)内部套利风险
由于中短存续期产品具有实际期限短、收益高的特点,加上寿险公司给予的奖励、反佣等,实际收益高于同期银行定期存款或理财产品,成为部分基层公司和内部人员用来套利的工具,如有的人员通过借款后再投保、投保后保单质押借款等方式人为虚增保费收入,给公司造成巨大风险。
(五)诱导转保风险
费率市场化后出现的保险产品特别是中短存续期产品的收益率高于以往销售的人身保险产品(包括分红产品),可能被部分寿险企业或销售人员用作诱导转保。诱导转保是指营销人员对保单的某些部分进行不实的陈述,使投保人对现有保单进行替换的行为,将A公司的保单替换为B公司的保单,或将保单C替换为保单D。寿险公司诱导转保的动力在于抢夺客户、完成指标,营销人员诱导转保的动力在于获取新单佣金及奖励。此类行为扰乱了市场,属于不正当竞争,而且损害了客户利益。
(六)商业贿赂风险
为短期快速提高销售业绩,寿险公司通常给予中短存续期产品一定的额外费用补贴,在实际销售行为中,此类补贴常常被直接或变相支付给中介代理/经纪单位及其经办人或客户本人,构成了商业贿赂,触犯了法律法规。
二、以风险为导向,关注重点领域
(一)银保渠道关注中短存续期产品
一是关注中短存续期产品是否占用过多资源,审查寿险公司此类产品的直接销售成本和其他费用支持,加上高额预定利率估算总成本,分析与公司投资收益的关系。二是审查渠道退保率、续期收费率,结合满期给付与退保纠纷费用补贴支付方式及真实性,了解以往年度销售的保险产品是否正常退保,有无诱导转保等行为。三是由于银行邮政等中介销售需要基层网点及柜面人员支持,因此需要关注渠道费用和佣金是否用于变相支付中介机构及柜员手续费,通过何种方式存放与支付。四是审查中短存续期产品的购买客户身份,了解有无内部员工套利,是否存在反复承保后借款、借款后再投保等虚增保费现象。
(二)团险渠道关注费率下浮和商业贿赂
基层公司难以掌控个人寿险产品费率,但在团险渠道拥有相对的自主权。由于监管机构对团险业务监管条件逐步放宽,寿险公司总部简政放权,基层公司为应对市场竞争或实现其他目的,费率下浮过多或提供投保人经办人利益,因此需要审查费率充足性(即盈利能力)和有无坐支保费(即商业贿赂)。同时,需要审查基层公司有无滥用政策套取费用的行为。
(三)个险渠道关注业务结构与诱导转保
个险渠道是大型寿险公司主销售渠道和主要利润来源,也是保障型产品的主销售渠道,直接面对广大个人客户。内部审计的关注重点应放在两个方面:一是管理审计,关注个险渠道业务结构,了解保障型业务与投资型业务结构,不同年期业务结构,分析费率市场化对个险主渠道的影响;二是合规审计,了解以往期交业务的续收率与退保率,分析退保与新保关系,有无诱导转保行为,是否损害了客户利益。
(四)新销售渠道关注效率与核保关系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销售、移动终端销售渠道异军突起,寿险公司直接面对客户或通过第三方平台获取客户,其优势是快捷出单。内部审计一方面应审查核保风险,分析信息系统是否对年龄、职业、地区、既往疾病等风险进行控制,有无免责条款;另一方面应审查第三方平台销售业务的产品设计、手续费率、盈利分析,并检查保费结算的及时性。
(五)资金运用渠道关注投资方向与期限
费率市场化要求降低保险费率和提高资金投资回报率。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回报规律,与寿险资金运用稳健为上的内在原则存在一定的矛盾。内部审计需要检查投资理念是否过于激进,是否运用杠杆,投资方向是否高风险领域,有无较大的汇率风险、政治风险,投资期限与寿险产品是否一致,投资规模是否超过规定比例,投资收益是否达到预期等。
三、推动转型升级,构建内审新常态
(一)转变审计理念
1.转变风险认知。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战略观、系统观和风险观,全面分析风险变化和新特征,通过风险职业判断与评价风险控制,确定剩余风险、重点审计领域,设计执行相应的审计程序,审查经营管理行为,目标是将剩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
2.转变审计定位。从发现问题为主向促进问题解决为主转变。人身险费率市场化是深化金融保险改革的重要举措,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内部审计要站在整体高度分析问题,不要被个别现象或片面解释所迷惑,不是盲从被审计单位的怨天尤人、推卸责任,要重视从经营单位自身查找原因,从产品设计、销售策略、经营行为、管控措施等角度分析深层次原因,提出具体、可操作的建议,协助被审计单位提升管理、治理水平。
3.转变审计重点。费率市场化以来,寿险公司经营环境变化较大,相关制度规定与业务流程可能尚未更新,新规定或未经实践检验,内部审计仅开展传统的合规类审计已不合时宜,需要更多开展管理(效益)审计。审计发现要站在审计报告阅读者、使用者的角度,即公司决策层和管理层的高度,关注公司系统性、全局性、普遍性、重要性风险。
4.转变审计方式。从现场为主向非现场为主转变。内部审计必须加强非现场审计,从整体上把握风险发生概率、频度、覆盖面,评估风险严重程度及危害,并且从事后审计为主转向过程管控、事前防范为主。
(二)重视风险评估
一是通过风险评估发现高风险审计领域,避免审计过量或审计不足,真正实现风险导向审计。二是风险评估重心由控制风险向联合风险转移。内部审计不仅要发现员工舞弊或失误,更要及时发现管理层舞弊,检查其绕过或逾越内控的舞弊行为。三是风险评估由直接评估变为间接评估。现代风险评估不再直接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价,而是从经营风险评估入手,开展经营分析以发现问题,并有利于贴近管理,将审计拓展为咨询,从而提升审计价值。四是风险评估以分析性复核为中心。不仅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也要对非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常用的非财务分析包括战略分析、绩效分析、财务分析、会计分析及前景分析等,将这些分析运用于风险评估中将使风险因素不再独立,而且风险评估不再是一元评估,而是多元评估,相互印证,这样的风险评估结果将更加可靠。
(三)锻炼审计队伍
一是充实审计队伍,补充新鲜血液,既要从外部引进分析人才,也要从内部调入各条线精英。二是强化专业培训,提高审计技能,掌握先进的审计理念和方法,正确运用审计程序和信息化审计工具,提高沟通交流技能。三是开发自动化审计工具,利用IT技术,对审计评估的风险进行自动化分析筛选,开展大数据分析发现趋势及异常变化,进而查找疑点问题。
(四)强化协作共享
内部审计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更加重视审计服务,与组织内部各级机构人员的联系沟通更加充分。在费率市场化和审计全覆盖时代,寿险公司内部审计更需要强化审计服务意识,多与经营单位沟通交流,协作开展风险评估,共享风险防控经验,共商风险发生原因和解决方案,推动参与型审计,深入开展管理(效益)审计,推动内部审计转型升级,构建内部审计工作新常态,实现内部审计“防弊、兴利、增值”目标,提升内部审计工作价值。
(作者单位: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区域审计中心,邮政编码: 200127,电子邮箱:lena915@126.com)
主要参考文献
李丹.防范“短钱长用”风险 存续期不滿一年理财险被叫停[J].中国金融家, 2016(4):96-97
刘新.经济新常态下内部审计价值的提升[J].中国内部审计, 2015(12):33-35
沈煌,邵文强.浅析我国寿险公司偿付能力[J].财会金融, 2013(2):139-140
王杏梅.新常态下内部审计工作提质增效新策略[J].现代审计与经济, 2016(1):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