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济玉
大学毕业,我一直在一所省级贫困县的农村中学任教。近年来,我发现,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成绩优秀的占比越来越少。虽然这其中有很多的原因,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在学习行为习惯方面不足。因此,很多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高考一结束,就拾起背包加入南下打工大军行列。
教育扶贫,应该是对贫困学生进行心智扶贫。下面我想就如何抓好农村中学起始年级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以期切实保障教育扶贫的实效性问题谈谈看法与建议。
一、定目标、长计划、短安排、时总结的学习习惯 作为班主任,指导每个学生特别是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先制定一个总体学习目标与规划,并将这个目标与规划细化到每个月每一周乃至于每一次单元检测。制定计划时要留有一定的余地,便于实施中适时调整。同时每到一个具体目标或关键节点时,要对前段计划落实情况进行小结,明了经验与不足,以便后一阶段目标的顺利推进。
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 作为学生,课前预习,不但会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而且会培养自主学习的品格,有利于学习能力的提升。预习首先要求明确学习目标,初步把握文本的知识结构与体系,对重点与难点做好标记,不懂的地方可先认真思考,等待上课老师讲解。课后及时复习,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如此长期坚持,思考能力定当提升。
三、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认真笔记的习惯 课堂,是学生在校学习新知识一次培养能力的主阵地。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是提高效率最有效的方法。听课时,要紧跟老师的思路,对所学知识要能举一反三,对有关结论与观点,要学会多问几个为什么。同时要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主动亮出自己解答此问题相关的思路、不同见解与看法等,鉴别优劣,寻找原因。
四、嚴格考练、规范训练的习惯 不少学生特别是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学生,书写随意,极为马虎。抓学生的考练规范训练,一是重在平时,时时提醒、处处从严;二是贵在坚持。如此,才会让马虎者摒弃陋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