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辉
摘 要:网絡上层出不穷的“校园贷”事件引起人们的重视与反思,笔者在与学生访谈总结,提出学生金融意识、金融基础知识匮乏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息获取渠道窄、缺乏利率、罚息、滞纳金等相关概念的认知,缺乏法律意识。
关键词:校园贷;金融意识;高职
根据《2019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我国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还信贷总额高达838.84亿元,占比较上季度末上升0.02个百分点。超前消费已经改变了很多人的消费观念,而且逾期也成为常态。
随着“互联网+”的技术普及,似乎动作最快的就是金融领域,出现了“互联网金融”,网贷平台的数量在2012年迅速增长,到2015年4月底,已经有3054家。国内的互联网巨头公司都涉足了互联网金融领域,支付宝有借呗、花呗,京东有白条,腾讯有微粒贷,360有借条,他们都提供小额贷款服务。一时间广告铺天盖地,电视、网络、朋友圈,都涌现出了关于借贷的广告,营造出借贷可以实现人生梦想、满足自己的心愿、追求幸福的氛围,而对于这样的收益所承担的风险却没有足够的警示。在这样的大氛围下,一些非正规操作的公司也悄然登场,利用智能手机app无孔不入,面对已经被银行、被大平台充分挖掘过的市场,这些平台最后将魔爪伸向了校园。学生涉世未深,一点点“毒鸡汤”加上“申请便利、手续简单、放款迅速、无需抵押”的旗号,就有人不断入坑。在网络上经常会看到“某某大学生网贷3000余元,半年都欠款逾二十万元……”等新闻,面对这样的困境,有的把负担转移给家庭,让家人背负极为沉重的债务,有的选择付出生命这样极为惨重的代价。让人们扼腕叹息的同时,也不禁感慨:这些学生是怎么了?看到一些资料,针对这样的事件进行分析,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认为学生没有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做出了很多超出自己消费能力的消费行为。笔者和学生针对这样的情况进行交流,总结归纳,发现最主要的原因是金融意识、金融基础知识的缺乏导致他们缺乏判断力,以至于在是否需要网贷的过程中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一、信息获取渠道较窄,信息辨别能力不强
这个提法在当下似乎是不适当的,因为常见的说法是因为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这个时代被称为“信息爆炸”的时代,智能手机的普及,4G网络的全面覆盖,5G网络开始商用,似乎可以让每一个人都能即时接入互联网,轻易获取海量信息。但是实际上,人的信息处理能力没有显著的变化,接受信息的容量也没有呈几何级数的增长,在一定时间内,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量是有限的,而现在的基于大数据挖掘和数据推送技术,让每个人一直处在信息的包围状态下,获取的信息量多,但是面非常窄,几乎听不到相反的声音。这样的局面让人误认为这就是事物的所有信息,产生以偏概全的认知。
二、对利率认识模糊
很多同学对于利率只是一个粗浅的认识,生活中常接触到的都是年利率的概念。短期银行借款、长期银行借款,都是年利率,所以常常会误以为只有年利率,而不会考虑到还有月利率、计息期利率,复利的概念更是一无所知。即便是了解到了有月利率,有的也不会月利率和年利率的换算。而网贷一般都是分期还款,实际承担的利率是报价利率的两倍。贷款平台也有意识的忽略或者弱化对这部分信息的介绍,学生常常接触到的也是计算后分期还款的每期还款数额,看起来似乎没有多少,但是实际负担的利率很高。
三、对管理费、手续费等名目繁多的利率变形缺乏认识
很多平台在给定利率的时候,基本上都选在可接受范围之内,但是同时又旁列了管理费、手续费等名目,打擦边球,给出的解释似乎也能接受,所以往往忽略了这实际上也是利率。在计算的过程中很容易被忽略,但是也是由借款人实际负担的。有的管理费每期都收取,和还款数额分开汇总,所以在衡量的过程中很容易被忽略,到实际支付的时候,会发现利率不高,但是管理费等才是“重担”。
四、没有罚息、滞纳金的概念
和学生在进行访谈中,发现学生对于罚息、滞纳金没有概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借贷平台没有给出特别提示,让他们注意到罚息、滞纳金;第二,不知道相关概念的含义;第三,即便是了解一些,但是自我认知认为自己完全可以负担分期偿付,不会出现逾期要承担罚息、滞纳金的问题;第四,对于罚息、滞纳金的计算完全不懂,只是注意到比率,却把按天计算的方式给忽略了。这些综合起来,导致期初负担的利率基本还在承受范围之内,但是几个月之内出现借款3000累计欠款二、三十万的巨大差距,主要是出现逾期,突然发现偿付金额大幅增长,慌乱之下又从别人平台借款,拆东墙补西墙,窟窿越补越大,以至于家人被迫填进去一套房子帮孩子还债。
五、缺乏法律常识
《经济法》规定借款的利息不得预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预先在本金中扣除的,应当按照实际借款数额返还借款并计算利息。校园贷实际收到的款项无一例外和贷款金额是不相符的,平台会给出预先扣除第一期利息,扣除管理费、手续费等的说法。一般都是贷款人收到款项后发现与合同金额不符,事先缺乏防范,事后又没有声张自己的权利,导致实际负担的利息更高。
对于金融基础知识的了解,现在已经是生活常识的范畴了,不能认为不是金融专业就不能提要求,可是现在这些平台也正是利用了这个漏洞钻空子。认识提高了,被骗的可能性就降低了。
参考文献:
[1]付喆宣,邱昀衫.大学生金融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调查研究[J].农家参谋,2019(05).
[2]刘丹,朱涛,李苏南.大学生金融态度与金融行为研究——基于家庭教育的视角[J].教育学术月刊,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