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旅游扶贫特色文化开发模式研究

2020-02-14 15:44曾帅杨思羽
现代营销·信息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特色文化旅游扶贫开发模式

曾帅 杨思羽

摘  要:新时代扶贫工作方式逐渐发生变化,依托产业发展带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而实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脱贫。四川贫困地区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匮乏、交通闭塞、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有限,但这些贫困地区拥有原生态的自然资源与民俗文化资源,这也让四川贫困地区拥有培育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本研究基于四川省旅游扶贫特色文化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展开分析,从特色小镇建设与精准扶贫多措并举、打造地方特色旅游服务与文创产品等方面构建四川省旅游扶贫特色文化开发模式,以期为四川省旅游扶贫特色文化开发工作提供新方向。

关键词:四川省;旅游扶贫;特色文化;开发模式

基金项目:四川旅游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四川省旅游扶贫特色文化开发实证研究——以简阳市武庙乡法国勒芒国际汽车运动特色小镇为例”(19SCTUSY19)研究成果。

一、四川省旅游扶贫特色文化开发的必要性

(一)特色文化开发与旅游扶贫的目标具有一致性

新时代扶贫工作的方式发生转变,依托产业发展带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而实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脱贫”。四川贫困地区都存在基础设施匮乏、交通闭塞、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有限,但这些贫困地区拥有原生态的自然资源與民俗文化资源,这也让四川贫困地区拥有培育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2016年年初出台的《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建设具有地域、历史、民族特点的特色旅游村镇和乡村旅游示范点”。特色小镇成为符合新时代统筹区域发展、整合区块优势的新型城镇发展模式。特色文化开发对建设特色小镇与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具有创新性、跨越式的显著优势,有助于高端定位四川贫困地区发展,从以往的“输血”扶贫转变为“造血”扶贫,从根本上解决地方经济活力有限导致的积贫、返贫问题,将贫困户纳入到小镇文化开发的经济产业活动之中,让其输出自己的劳动获得自身生产、发展所需要的必要收入。总而言之,旅游扶贫特色文化开发在于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在特色小镇建设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了以镇为辐射中心的四位一体协调发展。

(二)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2014年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了“以人为城镇化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旅游扶贫特色文化开发终极目的是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脱贫与致富的双管齐下。文化扶贫从本质上来说,是国家保证贫困地区公民能够与其他地区公民享受近乎相等的文化权。公共文化服务也应该是贫困地区民众所应该获得的服务。四川省在建设文化旅游特色小镇过程中为城市居民、乡村农民提供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从根本上消除了因经济因素、地区因素带来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平衡的问题。为支持文化旅游特色小镇的建设,地方政府积极设置专项资金,实现城乡建设、水利、交通运输、电力等部门的资源整合,加大对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例如,广西地方政府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了两千万的资金,并且在文化品牌创设、土地供给、金融、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不小的政策支持。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必然会增加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让贫困地区人民能够平等的获得特色文化开发带来的益处。

二、四川省旅游扶贫特色文化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一)四川省拥有丰富的特色传统文化资源

在大规模城市化进程开始之前,乡村的历史更悠久,范围更广大,对从乡村走进城市的人来说,乡村是故里、是家园,对城市人口来说,乡村意味着自然美景。四川省是多民族融合的大省,巴蜀先民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文化资源底蕴深厚、魅力独特。例如,四川省达州市的宣汉县全力推进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综合开发,探索出“资源入股、劳动就业、经合组织、经营帮扶、农旅带动、文旅融合、广厦行动”七大脱贫模式,直接带动巴山大峡谷片区九万余名贫困人口、102个贫困村整体脱贫奔康,辐射带动周边二十一个乡镇、四十六万余人增收致富,成功走出了一条贫困山区依托文旅资源实现脱贫奔康的新路径。四川省各地政府在建设文化旅游特色小镇的过程中将传统民俗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到规划布局之中,创新特色小镇旅游业态,让更多群众参与其中,实现区域合作,依托特色小镇建设做好特色文化开发。

(二)消费扶贫政策为“文旅扶贫”提供政策支持

2019年发布的《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消费扶贫的倡议》指出,“要将消费扶贫纳入定点扶贫和结对帮扶工作内容,在同等条件下持续扩大对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消费”。消费扶贫主要指社会各界通过消费贫困地区的产品和服务,帮助贫困地区脱贫的新模式,这也成为社会各方参与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方式。2019年《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尤其是要大力促进贫困地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旅游消费是带动地方经济的最佳形式,随着我国旅游市场的扩大,国民旅游消费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文化性旅游为了旅游消费的新热点。2019年“公益文旅”精准扶贫平台正式启动,这也为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提供了新平台与渠道。消费扶贫能够从根本上激发贫困地区民众脱贫动机,促进贫困人口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构建四川省旅游扶贫特色文化开发模式

(一)特色小镇建设与精准扶贫多措并举

四川特色小镇建设是脱贫攻坚战略下推动精准扶贫的关键性举措。特色小镇并非行政区划概念中的“镇”,也并非复制以往的乡村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老路,特色小镇正是依托相对开放独立的区域空间,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是一个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色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针对四川贫困县乡建设项目都需要根据贫困地区的经济情况,因地制宜的采取精准扶贫措施。“新型城镇化+旅游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精准扶贫的复合模式”,实现了四川特色化城镇建设和精准扶贫工作之间的良性互动。

四川省各地政府将特色小镇建设与生态旅游、运动休闲产业相融合,构成独特的旅游扶贫特色文化开发模式,依托区域特色文化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地产开发、旅游路线服务、运动赛事承办等方式,与地方已经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进行对接,为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进而带动特色小镇周边村民实现脱贫致富。

地方政府应“增加政策供给精准性和有效性”,具体措施应包括:1、倾斜政策。对于贫困户城乡居民优先提供就业岗位,为其能够顺利上岗提供专业技能培训,例如,文创产品开发项目的手工培训课、民俗文化店经营课等;2、激励策略。特别针对贫困乡村的公民发放一定股权,村民不仅是小镇建设主体,也是旅游扶贫的对象,特色小镇建设所带来的经济收益与村民增产增收有着直接关系。股权发放也能够更好地激励村民参与到乡村特色文化的开发工作中,带动一定区域内贫困乡镇公民增加收入,这也对文化旅游特色小镇持续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3、扶智路径。始终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依托线上成熟的网络培训学、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乡村文化基地,构成线上线下文化人才培养的立体式矩阵,主动向对口帮扶护民村、党建结对共建村(社)及其他属地村(社)的村民开展技能教育培训。贫困地区可邀请一些文艺界专业人士与文化管理专家,对文化志愿者、文化中心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挖掘区域内乡土文化名人的价值,同时为本地优秀文化人才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与发展空间。

(二)打造地方特色旅游服务与文创产品

四川省旅游扶贫特色文化开发最终要落实到可对外输出的产品与服务,以激活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文创产品设计应以社会公众需求为导向,以文化创意研发为支撑,以文化产品质量为前提,以科学技术手段为引领,以营销环境改善为保障,以服务广大观众为宗旨,以弘扬传统文化为目的。例如,江西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就依托丰富而独特的陶瓷文化遗存和手工陶瓷工艺生产体系创建了全国知名的科普教育基地。它面向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市场,推出传统窑炉展示观光、手工制瓷技艺体验、非遗传承人现场教学等在内的集“吃、住、游、学、购、娱”于一体的一站式研学服务,如今接待研学游客达数万人次。特色旅游文创产品的开发关键在于特色,利用“文创+网络”的形式搭建线上销售平台,依托乡村电子商务发展政策支持与现有的农产品线上销售平台,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创品牌。搭建“旅游+文化服务+文创产品”的信息服务平台,依托网络旅游平台实现的“旅游服务+文化服务+文创产品”的有效对接。

“文化体验+旅游”成为近年来特色小镇、特色村落、风情县城建设的最新内容,地方非遗戏剧、文化故事、地方民俗等为资源,通过实景演艺的方式进行二次创作而成的文化旅游体验新业态日渐丰富,这更是“实现本地文化资源与旅游要素的深度融合”。例如,三亚千古情景区依托三亚非遗根脉和故事传说等资源,创作了《海上丝路》《一沙一世界》等多台剧目,同时还打造了三亚少数民俗主题作坊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聚集街区。三亚千古情景区开业五年来,共接待游客超2200万人次,带动周边数百亿元产业发展,提供上千就业岗位,成为海南省文化产业含金量最高的项目之一。四川省可以成都为文化旅游发展核心区域,以此为中心建设环成都、攀西、川东北、川西北、川南文旅经济带,规划四川文旅经济新版图,为贫困地区文旅经济发展提供方向与指引。四川省将旅游扶贫特色文化开发作为脱贫致富的民生工程,加强乡村诚信旅游建设,实施依法治旅,营造安全、放心、舒心的良好发展环境,同时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便捷舒适服务网,发展智慧智能旅游互联网,开发旅游商品体系,真正使旅游硬环境硬起来,“引入旅游龙头企业开发旅游服务产品”。

(三)增加地方公共文化产品供给

为实现旅游扶贫与特色文化开发有效对接,四川省各地应增加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当前我国城乡居民物质消费逐年升级,当基本物质消费满足后文化消费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当前扶贫工作不能只关注物质方面的脱贫,扶贫更要重视对贫困群众的文化扶持。地方政府在供给公共文化服务产品过程中应协调好各方关系,实现经济发展、文化提升、产业统筹、小镇建设的共享共建,避免因缺少特色文化支撑而导致的“千镇一面”建设瓶颈,实现贫困地区物质、精神、文化三位一体的协调发展。在对接过程中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应积极挖掘地方民俗文化资源与非遗文化资源,打造文化IP旅游小镇,将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旅游小镇建设之中。

依托乡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以传承地方特色文化为目的,安排专业的文化工作者深入村庄挖掘传统手艺、传统文化工艺品等文化资源。将整理出的非遗资源、民俗资源以实物、图片、视频的形式放在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吸引外地游客观赏的同时,鼓励地方民众自发进行民俗展演类节目,选出一些优秀的手艺人、民俗歌曲演唱家进行定期演出,提升当地民众对地方特色文化的文化自信心。将地方特色文化符号、标记融入到扶贫物资之中,提升文化创意产品的普及面,让文创产品内化到地方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印有地方特色标记的头巾、背包、服饰,不仅增加地方民俗文化的凝聚力,也为物质扶贫注入文化力量,实现了地方文化资源、旅游资源、扶贫资源的多维联动。

参考文献:

[1]王介勇,陈玉福,严茂超.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289-295.

[2]陈安华,江琴,张歆,等.“特色小镇”影響下的小城镇建设模式反思——以永康市龙山运动小镇为例[J]. 小城镇建设,2016(3):54-61.

[3]周建华,沈国琪.  乡村旅游扶贫成效评估体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6(11):1-9.

[4]桂拉旦,唐唯.  文旅融合型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模式研究——以广东林寨古村落为例[J]. 西北人口. 2016(02):66-70.

[5]陈卫国,邵长奇. 互联网时代下的文旅小镇开发运营模式创新——基于“乌镇”的案例研究[J]. 城市开发, 2015(3):68-70.

作者简介:

曾  帅,女,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杨思羽,女,助教,研究方向:管理学及外国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特色文化旅游扶贫开发模式
文化引领,构建和谐,实现园所特色发展
浅谈农村小学特色文化建设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旅游扶贫发展战略研究
关于加强旅游文化建设助力平山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广西各地区旅游全要素生产率时间演变分析
我国乡村旅游驱动机制与开发模式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模式与优化策略
邢台微营销市场前景与开发模式研究
财经类高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