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麦积镇千佛洞的初步调查与研究

2020-02-14 15:42王军锋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1期
关键词:天水价值

王军锋

摘 要:千佛洞是甘肃天水麦积区境内古代重要的石窟之一,其窟龛形制、造像特点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性。尤其是主尊佛造像内木骨架上“万历二十□年二月”的题记,对研究周边麦积山石窟、仙人崖等造像的风格、断代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天水;千佛洞;造像;价值;仙人崖

千佛洞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麦积镇杨家坪村(图1),地处国家级名胜麦积山风景旅游区,距麦积山石窟22千米。因其3号窟内左右两壁共有影塑佛像近千身,故名“千佛洞”。其洞开凿于石崖之上,距山脚约50米。2019年10月,笔者受朋友邀请一同前往参观,面对精美丰富但破坏严重的造像,心情极为复杂。随后笔者又进行了多次实地调查与勘测,写此调查报告,希望引起相关保护部门的重视。

1 千佛洞概述

千佛洞主要由3个洞窟组成,共有造像50余尊(均已残),石碑2通。现将洞窟从西至东分别编号为1、2、3号窟,略述如下:

1号窟位于崖面西侧,明代始建,平面呈横长方形,为平顶窟。高1.90米,宽1.85米,进深1.70米。窟内正壁有两层坛基,总高1.00米。窟内现存壬戌年(?)石碑1通,碑上刻满了捐资开窟者的姓名及捐资数目。窟内无造像。据村里老人张顺义等人回忆,此窟原来正壁塑武财神关公坐像,左右两壁分别塑关平、周仓,塑像均高1.60米左右。此窟关公像的残躯现存3号窟内,仅剩两条腿部残躯,从其服饰及造像风格看,此窟应该开凿于明代。1号窟右边崖壁上嵌有1通民国十一年(1922)“明开清竣”碑。碑文为“杨氏乃四房三代先祖君之神……木匠杨树荣等”,说明千佛洞可能在明末清初开凿。

2号窟位于1号窟东面5米处,明代始建,平面呈竖长方形,圆拱顶窟(图2)。高3.90米,宽4.00米,深6.30米。洞窟东壁连接一小龛,高3.00米,宽1.30米,深3.80米。窟内无造像。据张顺义回忆,此窟原来有塑像,正壁为菩萨,左右两壁坛基上塑十八罗汉(左右各9尊),后来由于洞窟常年积水、潮湿,再加上无人经管等缘故,窟内造像基本因潮湿而坍塌损毁,窟内左右两壁残留的泥皮上还有一些壁画的痕迹。

3号窟位于2号窟东侧5米处,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1601?),平面呈方形,平顶窟(图3)。高3.00米、宽5.70米、深5.85米。窟内正壁砌坛基,高0.40米,深1.55米,其上并列塑三身佛。中间佛像通高2.80米(头已失),着双领下垂袈裟,下着裙,腰系带,服饰华丽。上着半披肩袈裟,衣纹自然而写实。双手做禅定印,结跏趺坐于长方形仰莲束腰形须弥台座之上(像高1.60米,无头)。须弥座及背光为浮雕结合透雕制作,彩绘华丽,外圈为火焰纹。此尊造像上身躯干严重破坏,胸部内木骨架外露,木骨架上题记“万历二十□年二月”。左侧佛与中间佛像同高(头已失),着双领下垂袈裟,下着裙,腰系带,左手平端于腹前,右手抚右腿。背光与其他两尊佛像相似。上身躯干严重破坏,内部木骨架外露,骨架上有墨书题记“□燈□□”。右侧佛(图4)与中间佛同高(头已失,原像头部为螺髻,面相浑圆 ),着双领下垂袈裟,下着裙,腰系带。左手抚于腿部,右手已残失(露木构物),背光与其他两尊相似。上身躯干严重破坏,内部木骨架外露。三身佛像前塑有四尊造像(已毁),现仅存底座与部分躯干。《天水县文物志》载:“内塑坐佛三身,弟子四身。”但据当地老人回忆,佛像前为四尊供养人像,中间两尊为童女,边上两尊为童男,童女手持供果。窟内左右两壁各塑影塑六层,影塑从下层至上层体量逐渐减小。下层影塑高约0.35米,上层高约0.20米。每壁约有300身,两壁共计600身左右。每尊影塑姿态不同,风格各异,应该出自不同的工匠之手。可惜影塑大多损毁,仅有右壁保留一些残像。

2 相关造像问题初探

2.1 造像年代与题材内容

千佛洞造像年代的判断对研究其造像风格与当地宗教文化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千佛洞3号窟内现存三身佛中中间佛像木骨架上墨书“万历二十□年二月”判断,其造像制作于明代万历二十□年二月(1592—1601?)。窟内造像风格特征整体统一,应该塑于同一时期。千佛洞内正壁坛基三身佛造像风格与仙人崖罗汉堂主尊佛及菩萨、庄浪云崖寺的第6窟和第7窟造像风格相似,可能都是在明万历二十年(1592)前后建造。千佛洞造像木骨架上墨书题记不仅确定了千佛洞内造像的制作年代,同时也为千佛洞周边石窟寺造像年代的判断提供了参考依据。

千佛洞造像题材比较丰富。1号窟内为武财神关公、关平、周仓,2号窟内为菩萨、罗汉,3号窟内有三佛、千佛、弟子(或供养人?)。这类题材与仙人崖石窟大雄宝殿、毗卢殿、罗汉堂,石门山财神殿,麦积山瑞应寺等造像题材相似,充分体现了时代的共性。

2.2 造像艺术风格特征

从造像风格上看,其继承了宋代的写实风格,同时又融入了新的审美情趣,造像形体更加圆润饱满,装饰繁缛华丽,人物形象进一步世俗化,与周边麦积山石窟瑞应寺明代造像、仙人崖石窟罗汉堂主尊佛像及菩萨造像、庄浪云崖寺第6窟和第7窟内佛造像、天水石门山财神殿财神像风格极为相似,“作风写实流畅,工艺精湛……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3号窟正壁三身佛像运用圆雕,背光为浮雕、透雕结合的手法,除此以外,还使用了传统“塑绘结合”的方式,在塑造出三维立体形象的同时,又使用彩绘的方法使造像形象生动逼真。右侧佛像服饰利用沥粉堆金技术,制作出精美的龙形象,使造像层次更加丰富。其造像形体方中带圆,充满张力,展现了北方人健硕的形体。窟内两壁的影塑远看如同一个模子所制,但走近一看各有不同,有的作禅定状,有的双手抚膝,层次丰富,疏密有序,繁而不乱,体现了工匠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技艺。

3 千佛洞造像在学术研究上的价值

千佛洞窟龛形制与陇东南地区明代石窟具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它们之间相互借鉴,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陇东南一带石窟造像风格。在石窟形制上,这种平面方形或长方形,中间为三佛或五佛的洞窟在陇东地区较为普遍,如平凉庄浪县云崖寺第6窟和第7窟,天水仙人崖石窟梯子洞第2窟和第3窟等。虽然在具体形式上有一定的差别,但其时代的共性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3号窟内正壁中间佛木骨架上“万历二十□年二月”的题记,对于推动天水周边其他石窟寺,如庄浪县云崖寺、麦积山石窟、武山水帘洞及甘谷华盖寺等石窟寺内相关造像题材、风格的研究都将具有重要价值。

千佛洞与麦积山石窟、仙人崖、石门山等石窟寺一样,是祖辈们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文化遗产,作为陇东南地区众多石窟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對研究古代秦州地区宗教艺术的发展尤为重要。但多年来无人经管,给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洞中价值较高的文物大多被盗毁,目前只留下部分残躯。整个石窟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时候,对石窟的抢救性保护迫在眉睫。需要相关部门对其制订出有效可行的保护管理办法,合理地开发和宣传这一独特的景观,使其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景点,使这座拥有4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迹迸发出新的光芒。■

猜你喜欢
天水价值
天水呱呱,秦州第一美食
张典作品
Teaching Design of 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多姿多彩天水湖
一块石头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
马天水:“四人帮”的一匹好马
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价值低估5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