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
摘 要:文物是证明历史记载、还原历史真相的证据。用发掘中的空白证明社会文物的真实存在是极其错误的,有破坏文物之责。文物的认定应从时效特征及时代特征两个方面确定,这才是正确路径。
关键词:收藏;探索;发现;保护
日本根津美术馆收藏的宋代建窑窑变盏不符合《大观茶论》中提到的兔毫盏特征,不符合古诗词中描述的兔毫盏纹饰及釉色特征,不符合宋代高端、高质陶瓷发展的特征,不符合皇亲、王侯、官宦、富豪人群使用的标准。当蔡襄在《茶录》中阐述建盏纹如兔毫时,兔毫盏已闻名于世约168年。由于兔毫盏的出现,才改变了唐代几百年用邢窑白茶盏和越窑青茶盏的饮茶习俗,形成由五代到宋代几百年间使用黑茶盏的饮茶、斗茶文化。经笔者多年研究考证,建窑建盏不是兔毫盏。下面逐条分析论证。
第一,兔毫盏是宋代皇帝、官僚专用茶具,建盏是民用普品。
在封建社会中,兔毫盏是帝王、官僚及富豪等上层人士使用的高工艺、高价格的奢侈饮茶器具,一般人很难见到,何谈使用。宋《清异录》记载:“以金银为汤器,惟富贵者具焉,所以策功建汤业,贫賎者有不能遂也。”而建盏在《茶录》中的文字描述明确表示其是民间普通民众在斗试茶中使用的饮茶器具,两者不可相提并论。
蔡襄为了感恩宋仁宗对其在任福建转运使期间制作“小团茶”贡茶的赞赏,并记录入《起居注》,特意给宋仁宗书写下《茶录》上、下篇,以供宋仁宗在闲暇时观看并了解“小团茶”的制作过程及制茶工具,了解福建饮茶文化及民族风俗和民间饮茶所使用的茶具。在上篇论述中,色、香、点茶的词句中均有“建安民间”字样,同时又有和建安民间饮茶所不同的制茶工艺,如“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建安民间皆不入香”,“点茶,注盏无水痕为绝佳,高级斗试,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非常明确地说明皇宫的贡茶标准和斗试茶规矩是不相同的。下篇论茶器中,整篇文中除收藏茶具的茶焙及茶笼外,从制茶到饮茶的器具均有贵贱之分。例如:
茶椎:椎或金或铁取于便用。
茶碾:茶碾以银或铁为之。
茶罗:茶罗以绝细为佳,罗底用蜀东川鹅溪画绢之密者。
茶罗的叙述只说建安民间所用的罗底密度、质量,而在宋代古籍《清波杂志》的记载中,对茶罗的描述是这样的:“《吕申公茶罗》张云叟云:吕申公,名知人,故多得于下僚,家有茶罗子,一金饰,一银、一棕榈。方接客,索银罗子,常客也。金罗子,禁近也。棕榈,则公辅必矣,家人常挨排于屏间候之。申公,温公同时入,而待客茗饮之器顾饰以金银分等差,益知温公俭德,世无其比。”意思是:吕申公(宋代所封的世袭王侯)在接待宾客时,根据不同身份的客人,在献茶品茗时使用的茶罗质地也有所不同。如果前庭要银茶罗,严禁把金茶罗拿出待客;如果是常客,或一般公辅,就用棕榈茶罗。丫鬟们经常排在屏风后面等待前庭呼叫,申公、温公同时入,则以金银分等差。由此可见宋代民间所用茶具绝不可能和皇帝所用的茶具相提并论的。
茶盏: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茶录》中对茶盏的论述是日本陶瓷界及中国研究陶瓷的考古学者认定建盏就是兔毫盏的依据。如果综合、全面、仔细地研究全文,再考证宋代的经济历史、宋代陶瓷发展史及其他有关联的综合因素,会发现认定建盏即是兔毫盏的依据和结论均不能成立。《茶录》中对茶盏的论述意思是:“白色的茶汤,适合用黑色的茶盏,黑白分明,相得益彰。建安瓷窑所造的茶盏,黑色中略带红色,窑变釉的纹饰和兔毫盏有点相似,它的坯微厚,在火上烤热后,能保持很长时间的热量,这是最大的好处。其他窑口的茶盏不是薄就是盏外的釉色变为褐色,均不如建窑所产。青色或白色的茶盏,建安斗试家不喜欢使用。”这里的“绀黑”,指建安造盏釉色为黑中泛红(应是盏外釉色)。《大觀茶论》称兔毫盏青黑,译为黑里泛绿、黑里泛青、黑里泛蓝(应是盏外釉色)。盏色青黑和茶盏绀黑相差甚远。
茶匙:茶匙要重,击拂有力,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为之,竹者轻,建茶不取。
意思是:茶匙的质量要重,使用起来顺手有力。建安民间以银铁料制作使用,而黄金最好,应是帝王、豪门所用之器。
汤瓶:汤瓶,瓶要小者易候汤。点茶注汤有准。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或瓷石为之。
意思是:汤瓶要小,容易煮汤,点茶注汤时,有准确性,好掌握。黄金为最好,人间(建安民间)所用只是铁银而矣。
分析《茶录》上、下篇,完全是叙述建安民间点试茶过程及使用茶器的标准和喜好,暗示上好的黄金茶具及高贵的茶具人间(建安人)是用不起的,建安民间只用建盏及银、铁、瓷石质量的茶具。
本文对蔡襄《茶录》上、下篇其他茶具及茶叶的制作、收藏不作细论,只对《茶录》中的茶叶及茶具的使用对象深思、禅悟,其词语中的“人间”“民间”“建安人”多次在文中强调出现,并且指出“贡茶加香,而建安人不加”“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为之”,可以清晰、明确地从《茶录》中看出,建安民间在斗试茶过程中喜欢使用的茶和茶具是建安产的普通茶叶和建窑造的建盏,建盏保温且价廉,并不是皇家使用的黄金茶具和兔毫盏。
宋代古籍《清波杂志》《吕申公茶罗》的字里行间中同样清晰、明确地告诉我们,黄金及高级的兔毫盏是皇帝和王侯贵族方可使用的茶具,民间不可用,也用不起。
根据以上古籍分析证明,建盏只是建安民间使用的普通商品,釉面纹饰和兔毫盏相似,但并不是兔毫盏。用《茶录》中“纹如兔毫”四字定建盏为兔毫盏的依据是不确切的。
第二,古诗词中对兔毫盏的内外釉色、兔毫的发色及兔毫根梢方向的描述和建盏完全不同。
①吕岩的诗中有“兔毛瓯浅,香云白”。意思是:“在知名的兔毫盏浅浅的盏心中,散发出一缕缕白色的香烟向上漂浮。”
②范仲淹曾任苏州知州、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庆历三年(1043)出任参知政事,有诗曰:“黄金碾畔缘尘飞,紫玉欧心雪涛起。”意思是:“在黄金制作的茶碾上碾茶时,碾上飞溅起绿色茶沫。在紫色如玉的兔毫盏内,冲茶时雪白的盏心溅起浪花。”
诗人用黄金和兔毫紫瓯对应,说明兔毫盏和黄金一样贵重,黄金碾上的绿色茶沫飞溅,紫色如玉般的盏内白雪般浪花溅起。
③蔡襄的《北苑十咏试茶》:“兔毫紫瓯新,蟹眼青泉煮。雪冻作成化,云间未垂缕。愿尔池中波,去作人间雨。”意思是:“崭新的名瓷‘兔毫紫瓯明光瓦亮,清澈、澄明的泉水已被煮得直冒蟹眼,点茶时,‘兔毫瓯心的白雪同新茶一起被清水冲成白色的茶汤,如同浮云般遮盖了缕缕兔毫。但愿东溪北苑‘小龙团茶饼能给人间带来甘甜止渴的真香美味。”
蔡襄文中的“兔毫紫瓯”也是吕岩及梅尧臣、范仲淹所提到的兔毫盏,并不是建盏。诗中“雪冻”应是“兔毫瓯”盏心中如雪如霜的“白釉”。
④宋代大诗人苏轼任杭州知州时,曾做诗《送南屏谦师》:“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忽惊午盏兔毫斑”这句的意思应是:“在中午吃饭时,主人竟拿出了昂贵、罕见的兔毫盏,让我们惊喜万分,并用它盛满自己在春天酿造的甜酒招待客人。”时代名人、杭州知府大人见了兔毫盏都非常惊奇、罕见,可想而知,一般人是很难见到的,应是稀世珍品。
⑤南宋诗人杨万里在赞建溪茶时对“鹧斑碗”及兔毫盏有详细描述:“鹧斑碗面云萦字,兔褐瓯心雪作泓。”这两句诗均描写“鹧斑碗”及兔毫盏的特殊特征,也就是“鹧斑碗”面的纹饰像天上云彩,不断缠绕如同写字一般;褐色兔毫盏的盏心有一泓雪白的颜色。以上两句诗句是最具体的描述盏色及形态的诗句。杨万里在赞颂江西双井茶的同时描写了兔毫盏的色及兔毫的形态:“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霜。细添六一泉中味,故有涪翁句子香。日铸建溪当退舍,落霞秋水梦还乡。何时归上滕王阁,自看风炉自煮尝。”意思是:“鹰爪般的双井贡茶,茶炉上清澈明亮的六一泉水,松林风雪,演化出白色的松针白霜和‘兔毫纹饰一般无二。细细品茶甘甜的六一泉水冲点双井茗茶的真香滋味,如同尝到涪翁赞叹双井贡茶的香气。”
杨万里,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历任国子博士、吏部左侍郎、吏部员外郎等职,应是亲自使用过兔毫盏,对兔毫盏的形容非常详细,使人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第三,建盏不符合宋代皇宫及官宦、富豪使用的高价值、高工艺的陶瓷时代特征及陶瓷时代标准。
任何时代都有高端、低端的日常使用器具及使用人群,这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越窑青瓷,名窑名瓷,在唐代已发展成满釉支钉烧造,工艺非常精良、细致,是高端商品。唐代邢窑白瓷驰骋全中华乃至世界,在唐代白瓷精品均为满釉烧造,而且上化妆土,普品粗瓷施半釉。宋代五大名窑是古籍记载的精瓷,其工艺之精、做工之细致不在唐代越窑、邢窑之下,只在越窑、邢窑之上。经笔者多年研究考证,宋代五大名窑的施釉工艺全是满釉,有支钉烧造,有的是露足烧造且底足修足规整。只要是宋代五大名窑的产品底足内均刷釉,如果不是满釉,一定是同窑系的民窑,不是五大名窑的正窑口。兔毫盏誉满五代至宋代350余年,一定是五大名窑所制。明朝许次纾《茶疏》记载:“茶瓯古取定窑兔毛花者,亦斗碾茶用之宜耳。”定窑遗址未发现彩瓷及兔毫盏遗迹,可能是未发掘到正窑窑址,或有其他原因,有待发掘、研究、考证。现在把誉满五代至宋代350余年的兔毫盏和半釉且工艺粗糙的民窑建盏联系在一起,應该是研究中华陶瓷史的失误。
第四,根据宋代高端陶瓷质量标准的时代特征及工艺特征,窑址出土“供御”盏底是商业竞争广告。这是需要综合研究宋代商业历史进行分析考证。
经论证,窑址出土的“供御”瓷片同样不能作为定建盏为兔毫盏的依据,只能认定建盏是宋代文物。论据如下:
①多位学者研究资料表明,宋代是当时世界上经济首屈一指的国家,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②在经济繁荣的市场竞争中,必然产生各种竞争手段,“广告商标”应运而生。北宋时期,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白兔儿”印花铜板(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最迟不晚于公元1127年出现。有宣传、有竞争,就有真伪,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现代社会如出一辙。
根据以上两条参考分析,综合宋代陶瓷整体质量,可以判断“供御”有两个答案:一是商业竞争;二是综合陶瓷时代质量特征,官家或皇家买给官兵、衙役的喝茶用的,绝不是文人及上层人士用的兔毫盏。
综合上述分析,总结以下结论:
①蔡襄《茶录》的字里行间都表明建盏只是民间建安人喜欢用的茶具。贡茶和民间自用茶具是有区别的。建盏纹饰和兔毫盏相似,而建盏不是兔毫盏。
②根据874—1258年古籍诗词记载,以作者的年龄计算,兔毫盏的出现应早于蔡襄写《茶录》的时间。蔡襄写《茶录》时,兔毫盏已闻名于世约168年,从时间及文字推理,建盏不是兔毫盏。
③古诗词所描述的兔毫盏和建盏的颜色、纹饰相差甚远,建盏不是兔毫盏。
④宋代名窑名瓷的质量标准及时代特征应该是满釉、工艺精湛、器形优美,民间用瓷及普品的特征是半釉、做工粗糙、价格低廉,所以建盏不是兔毫盏。
⑤出土瓷片上的“供御”只能解释为商业竞争,不能作为建盏是兔毫盏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