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琛
摘 要:文物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遗存,也是一个博物馆生存的物质基础和业务工作的根本。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博物馆文物保护中来。文章首先阐述新时期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对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石刻文物三维数字化扫描工作进行了概述,最后探讨石质文物三维数字化扫描成果在博物馆业务工作中的应用。
关键词:文物保护;数字化;保管;科学研究;社会教育
文物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存,是国家宝贵的科学文化财富,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做出重要批示,他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他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要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这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文物工作注入了强大的思想动力。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知识更新日新月异,人民群众高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市民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而博物馆更像是一所大学,能够让市民在这里充实或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获取更多的精神食粮。与此同时,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新技术层出不穷,推陈出新。互联网及数字化技术逐步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来。在新形势下文博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做好文物数字化保护和利用工作,让珍贵的文物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是博物馆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1 文物数字化保护的重要意义
首先,文物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明史的实物证据和重要载体,是独特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博物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博物馆作为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肩负着对藏品進行保护、管理、研究和宣传教育的重任。《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第三条中明确提出“博物馆对藏品负有科学管理、科学保护、整理研究、公开展出和提供使用(对社会主要是提供藏品资料、研究成果)的责任”①。保管好这些珍贵的历史发展见证物,挖掘其特有的价值内涵,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时代赋予文物工作者的使命,因此我们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正确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建设与保护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其次,文物存在于自然界中,历经了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岁月洗礼,所以无论我们采取什么样的保护措施,随着时间的流逝,文物本身都会出现缓慢的衰退现象,一旦出现物理和化学变化,都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自然损坏,有些甚至是永远消失。如果离开了文物,博物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将会给国家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预防性和抢救性文物保护工作日趋紧迫、刻不容缓。
最后,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数字化技术也不断地成熟,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传统博物馆适应信息时代发展要求的产物,也是新时期做好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新方式。实现文物信息数字化,建立文物信息数据库系统,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博物馆保管、科学研究、社会教育工作提供一种更快捷、更准确的新手段,从而提升博物馆的管理水平和能力,同时还可以降低文物的安全风险,缓解文物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因此加快文物数字化建设,通过创新让博物馆焕发新活力,是重要而又紧迫的工作。
2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石刻文物的数字化保护
为了更清楚地阐述数字化在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本文在此以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三年来对石刻文物开展的三维数字化扫描工作为例,来做进一步说明。
2.1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石刻文物概况及保存现状
“石质文物是指一切以天然石头为原料加工的制品类文物”,它包括石雕、石刻、石塔等。石刻作为我国不可移动文物,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存。按照功能划分,石刻主要有纪事碑、文献碑、寺观碑、功德碑等。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内保存有一百九十八通进士题名碑、一百八十九通儒家经典《十三经》石刻、五十通各类记录与孔庙和国子监历史及学规学制有关的石碑,另外还有十六通御制碑和二十四通散碑,合计四百七十七通石刻。这些石刻属于文献碑和纪事碑,是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载体和实物见证,特别是对科举史、文化史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博物馆所有的石刻中,进士题名碑和乾隆石经作为专题性石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献价值。其中进士题名碑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进士题名碑林,记录着元、明、清三代五万一千六百二十四名进士的姓名、籍贯以及甲第名次的信息。这些碑刻是研究我国元、明、清三代科举制度珍贵的文物史料。乾隆石经记载着六十三万余字的儒家经典,是我国最宝贵的不可替代的文化财富。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两院内的石刻保存现状参差不齐。其中十六通御制碑由于等级和地位至高,建有碑亭加以保护,因此御制碑保护较好,字迹比较清晰。乾隆石经在1956年以前一直存放于国子监东西六堂室内,因此保存完好,字迹相对清晰,少有损坏。但是进士题名碑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这些石刻经历了长期的风吹日晒等自然环境的侵蚀,还有其材质本身、保护条件简陋等历史原因;另一方面因游客保护文物的意识淡薄,对文物进行触摸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历经了数百年的岁月变迁,大部分石刻都有不同程度的风化,表面锈迹、粉化、裂纹、剥落等现象较为严重,有些碑体表层已出现一定的开裂、局部缺失,文字、纹饰甚至碑身主体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随着岁月的流逝,石刻的风化日趋严重的现象将不可避免。另外石刻是以石头为载体镌刻成的文字资料,因此碑身文字部分的史料价值和文献价值更为重要。假如缺失了文字信息,就无法获取有价值的学术资料,石刻的历史价值将大大的降低。从统计的资料来看,现存的198通进士题名碑中,保存较好、风化较轻、字迹清晰者仅有28通,只占总数的14%。因此对于这些珍贵的历史见证物,亟待需要文物工作者进行有效的抢救性保护。
2.2 石刻文物三维数字化扫描工作的实施
近十年来,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对石刻文物做了一些保护工作,比如扶正倾斜石碑、更换进士题名碑顶棚、增加进士题名碑保护栏、碑文录文整理等保护工作。为了守护好国家的文化遗存,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16字文物保护方针,以文物保护的目标作为核心,用科学理念探索出一种新的石质文物保护方式——三维数字化扫描采集保护。从2014年开始至2017年,分三期用分步实施的方法,在确保石刻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有计划、有目的地对馆内三百九十九通石刻文物开展了三维数字化测绘扫描工作,顺利完成了数据采集、数据加工、数据存储各个步骤的工作。
“所谓三维数字化,就是运用三维工具(软件或仪器)来实现模型的虚拟创建、修改、完善、分析等一系列的数字化操作,从而达到用户的目的”①。文物数字化采集可以分成间接数字化和直接数字化。三维数字化扫描是一种直接数字化手段,也就是利用先进的设备,通过数字化扫描、拍摄的方式,对文物实体直接进行信息采集、记录,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拼接、后期处理加工、表面贴图,再利用数据库进行储存和管理,最终实现实物数字化的目标。
在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的扫描工程中,运用了专业化、个性化的技术手段,客观地对碑首、碑身、碑座进行了不接触操作的测量,采集具体数据。在保证数字化精度的前提下,准确、最大化地保存了文化遗产的原始数据信息和实体图像,全面完成了碑文查找和三维数字化存档工作。系统地完成了对石刻碑身文字、纹路、纹理原始信息的收集,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石刻的损坏,延缓石刻的寿命,真实全面地保存现有石刻文字、刻石力度、破损、锈蚀等相关信息。三维采集工作对传统拓片艺术也是一种延续和补充。此项保护工作的完成,有利于提高博物馆文物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率,方便工作人员更好地开展文物研究,并将博物馆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展现给更多的观众,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激发公众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3 石质文物三维数字化成果利用的思考与展望
文物保护和利用是博物馆的一项工作重点。保护是前提,利用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数字化三维扫描技术具有无损、精度高、易于长期保存和广泛传播等优势。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博物馆保管、研究、社会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手段,对我国珍贵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3.1 石质文物保管的数字化
保管的数字化最根本也是最基础的工作,他就是文物的数字化。首先,要建立全面的文物档案数字化。文物档案就是文物的名片和身份证,记录着文物来源及历史信息。保管人员可以通过设定石质文物的文字、尺寸等检索条件,方便、快捷地检索所需要的信息,调取所需要的影像资料,这样就弥补了过去人工编制档案所遗留的诸多不足,将保管人员从重复繁琐的资料管理中解放出来,主要精力投入到馆藏实物管理工作中去,从而大大提高了保管人员的工作效率。第二,减少了拓片的提取次数,从而提高了拓片保管的安全程度。第三,当文物需要修复或者复制时,可以依据保存的石质文物数字化信息,提供相关的技术帮助,还原文物完整状态,彰显数字化等先进技术的重要作用。三维数字化扫描为馆藏文物保管带来崭新的工作环境,也为博物馆高效保护和利用石质文物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
3.2 石质文物研究的数字化
对博物馆藏品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才能挖掘文物的内涵,揭示文物厚重的历史。利用三维扫描数字化成果,能够为科研人员提供详实的数据和文物特征等信息的输出,研究就会变得更加快捷、简单,进而推动科研工作的深层次开展。
3.3 石质文物社会教育的数字化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作为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每年接待观众量达百万人次。除了“大哉孔子”“孔庙历史沿革”“国子监辟雍复原陈列”“国子监原状复原陈列”等六个常设展览以外,近几年来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陆续推出的“首善之地,昌明国学——孔庙国子监文化艺术展”“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国学文化万里行”“悠悠太学莘莘学子”等不同主题的巡展项目,相继在安徽、福建等地展出。巡展活动不仅可以以文字和图片形式,并配以建筑模型、场景模型,更可以利用数字化手段来展示儒家文化与科举历史,让当地民众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保有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
使用三维数字化展示功能,可以获取多种格式的文件,既能够流畅地对石质文物进行放大、缩小、旋转操作,方便进行全方位查看,又能够利用石刻各面正摄图像全面地用于宣传展示,从而提升公众的参与度。与此同时,三维模型还可以生成可打印用于宣传的拓片,在博物馆的展览展示中使用。WEB页面格式可以使石碑通过数字输出设备,让社会公众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借助电脑、手机,全方位、立体、任意角度观赏到石质文物的每一处细节,让科技助力传播,增加公众的互动性,让社会公众深切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更多有效的可能性。
另外,近年来以文物为基础进行的文化创意设计开发不断升温,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也在探索、开发具有本馆特色的文创产品。在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的所有藏品中,石刻文物是博物馆藏品中独具特色的一大亮点,尤其是乾隆石经的碑文,书法遒劲,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可以选取保存完好、字迹清晰、书法精美的儒家经典,充分利用3D技术打印制作成纪念品,这种纪念品既可以让公众作为书法作品来欣赏,又可以促进国学知识的普及和传播。再者,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常有公众来查找确认家谱记载的本族进士,我们可以把记载此位进士信息的题名碑做成书签等文创产品,满足公众寻根问祖的需求,实现把文物带回家的愿望,真正让文物说话。
4 结语
新时期赋予博物馆新的使命。在新时期的发展进程中,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文物进行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使文物在传播文化、服务社会和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保持健康状态,真正讲好文物故事,让文物特有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得到充分體现,同时扩大博物馆在社会中的影响,更多地惠及广大公众。
孔廟和国子监博物馆石刻文物三维数字化扫描技术的运用,是抢救石质文物做出的有益尝试,通过科技手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石刻文物保护和利用的新途径,也为博物馆历史文化教育工作增添了新的亮点。作为文物工作者,我们要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不忘初心,勇于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让抒写在碑刻上的文字鲜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不断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参考文献
[1]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王蕙贞.文物保护学[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3]北京市文物局.新编文物工作实用手册[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4]国家文物局.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手册[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3.
[5]北京博物馆学会.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指引[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
[6]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会说话的石头:北京石刻文化[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
[7]赵超.古代石刻[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8]包泉万,王春英.中国碑刻的故事[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9]张辉,王冬梅.基于三维扫描技术的唐陵雕塑数字化保护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6(4):91-93.
[10]胡春涛.山西石刻艺术的数字化建设——以造像碑为例[J].史志学刊,2015(2):97-99.
[11]汪曦曦.用数字化来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C]//.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2015年“致力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书局出版社,2015:104-107.
[12]葛怀东,邓抒扬.南朝陵墓石刻三维数字化保护研究[J].城市勘测,2014(6):14-16.
[13]刘子娟,王聪华.古代泰山石刻的三维真实可视化[J].科技信息,2009(1):591-593.
[14]孙清潮.论数字化时代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以陕西为例[J].安康学院学报,2015(2):87-92.
[15]梁晓钗.浅谈博物馆藏可移动文物的数字化保护[J].收藏界,2019(6):60-61.
[16]王文保.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的新路径[N].山西日报,2019-08-12(11).
[17]张席.展厅虚拟漫游与文物三维展示在数字化博物馆建设中的实践运用——以郑州博物馆为例[J].文物天地,2019(8):72-75.
[18]赵治瑞.浅析博物馆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与管理[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3):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