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志强
摘 要:在中古西欧,修道院一直是西欧的文化和教育中心。当西欧遭受蛮族入侵之时,整个文明遭到了严重破坏。修道院受到破壞很小,因此保留了大量的书籍,此时修道院承担了西欧文化传承之重任。到11世纪末,由于西欧社会之安定,伴随而来的是古典文化的复兴,此被后人誉为“12世纪文艺复兴”,这一运动与修道院紧密相连,影响深远。
关键词:修道院;12世纪文艺复兴;大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6.091
美国学者哈斯金斯(Haskins)提出了“12世纪文艺复兴”这一概念,其主要内涵是12至13世纪整个西欧发生了一场社会文化的大变革。
中世纪前期,修道院是西欧的文化教育中心,也是重要的经济实体,不仅使西欧的文明得以在战乱中延续,而且也使得西欧文化在蛮族入侵后的“黑暗时代”以恢复和传承,这都为“12世纪文艺复兴”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
1 修道院与“12世纪文艺复兴”的兴起
11世纪初,随着西欧从外族的侵略中恢复,其生产渐趋稳定。在此情况下,西欧人口有了迅猛的增长,“11世纪初,西欧和中欧的人口从1200万增加到了3500万。”人口大量的增加,原有的土地已经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面对这种情况,人们开垦无主的荒地和林地来进行耕种,此即11世纪开始的“垦荒运动”。而在此运动中,西多派修道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垦荒运动是在修道院领导下的一场农业经济革命,尤其是作为垦荒主力的西多派修道院,更是在垦荒运动中处于排头兵的地位。”西多派修道院修建在远离闹市的林地和沼泽,提倡简朴生活和重视劳动。为了生活所需,西多派修士开垦荒地,修建房舍进行生活,因此每一所西多派修道院的建立都意味着大量新的土地被开垦。西多派还接受不能成为修士的“世俗兄弟”进修道院,带领他们进行劳动和开垦荒地。西多派修道院成了“垦荒运动”的领头人,只要有荒地变为良田的地方,就有西多派修士的身影。
在西多派修士的带领下,“垦荒运动”不断扩展,农业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手工业者从农民之中分离出来。生产技术的提高,农民获得更多剩余劳动产品,为了将自己的剩余产品进行交换,他们不断扩大自己交换产品的范围,有些人甚至迁移到商人的生活区域之内,这对于西欧商人阶级的产生和市民伍扩充有着重要作用。伴随这些阶级的扩大,世俗文化的逐渐兴起,这些变化都与修道院有着密切联系。
“垦荒运动”为当时西欧的文化变革打下了物质基础,而古典文化的再度兴起为“12世纪文艺复兴”产生的提供了文化基础。对于当时的西欧社会来说获得古典文化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修道院对于书本的抄录和保存。西罗马末期,蛮族入侵,大量的古籍在这场灾难中损毁。但在修道院中,部分古籍保存了下来。“正是修道院里的活动帮助教会保存了古典文化的火种。”随着修士越来越多,但书籍却很少,为了获得所需数量的书籍,修道院建立了专门的抄写室,用以修士抄录书籍,因此“无论本笃会修道院出现在哪里,哪里的书籍就会大量增加,图书馆也会逐渐发展起来。”而修士抄录的不仅仅是《圣经》还有塔西佗等人的古典书籍,大量的古典著作就通过修道院的保存和抄录流传了下来。当12世纪社会发生变革的时候,这些修道院保存下来的古典文化,又焕发光芒。
除了修士保存书籍,“翻译运动”的进行是古典文化获取的另一个来源。阿拉伯帝国通过不断的扩张,获得了广袤的国土,国力达到鼎盛。而对于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阿拉伯帝国采取学习的态度。他们从帝国各地搜集书籍,甚至从死敌拜占庭手里索要书籍,在此情况下,阿拉伯获得了大量不同文化的书籍,并且通过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翻译运动”将这些书籍翻译成阿拉伯文,其中就包括大量的古希腊书籍,而这些书籍正是当时西欧所缺少的。通过西班牙的穆斯林,这些书籍源源不断的流入西方。而引进阿拉伯文化,需要将阿拉伯文翻译为当时西欧通用的拉丁语,在12世纪之前,西欧的学术中心在修道院,所以在这场翻译运动中,修士当仁不让的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第一部拉丁语的《古兰经》就是由克吕尼修道院的院长彼得在1143年翻译完成的。此外,“蒙特-卡西诺(Monte Cassino)修道院的鼎盛期约在1050~1090年,其非洲籍的僧侣康斯坦丁正在把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和盖伦(Galen)翻译成拉丁文”通过修道院的保存和对于阿拉伯文化的吸收,在11世纪后半期,西欧已经拥有了大量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书籍,这就为“12世纪文艺复兴”奠定了文化基础。
2 修道院在“12世纪文艺复兴”中的表现
随着“垦荒运动”的发展和古典文化的重新兴起,“12世纪文艺复兴”在各个领域逐步展开,历史写作就是“12世纪文艺复兴”的主要表现之一。西欧中世纪早期,教会由于其特殊地位成了修史的中心。中世纪早期编年史只有一种形式,即教会的编年史。教会还开辟了圣徒传记等形式的史书,将教会的信仰和历史相结合作为基督教会主要的文化实体,修道院就是编史的中心之中心,它有着修史的历史传统,创造了史学新模式修道院年代记。这一时期,延续了三种之前流行的历史编纂学,即编年史,圣徒传和年代记,但有了很大的发展,“旧的风格增加了广度和历史学深度,新的风格得到发展,由于要更全面地反映该时代日益增长的人类活动,历史著作数量急剧增加。”总体编年史是12世纪历史写作的主要特征。虽然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非修士的历史作家,但是总的来说,在这一时期的历史作品还是以修道院历史为主。
建筑风格的转变是“12世纪文艺复兴”的主要表现之一。在11世纪,流行于欧洲的建筑主要是罗马式的建筑风格,这种建筑风格主要是在教会建筑比较常用。罗马式的建筑特点是弯形的拱顶,结实的墙壁,巨大的支柱,窄小的窗户,阴暗的内部和大量的水平线。在12世纪后期哥特风格取代了罗马式建筑,哥特式教堂的建筑突出特点是尖型的拱顶、飞拱和巨大的彩色玻璃窗。哥特风格的建筑最先出现在巴黎,1140年圣丹尼斯修道院改建教堂,使得巴黎出现了第一座哥特式教堂。不过,哥特风格的在主要发展是在城市,很多哥特式的教堂和建筑都出现在城市,它是当时市民阶级对自己的情感的一种立体表达。相对于罗马式建筑,哥特建筑更具有一种世俗化的表现。
3 修道院对中世纪大学的影响
除了建筑风格的转变和历史学的繁荣之外,“12世纪文艺复兴”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大学的产生。12世纪不但复兴了古典文化,也产生了很多新的文化,学术的复兴推动了新学术机构的建立,大学就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大学最早的定义是“教师团体向学生团体传授知识。”在授课的过程中,大学逐渐成了中世纪“知识分子”的集聚之地。古希腊罗马的文化在这里传承,并被加以创新,大量的新文化在这里产生,大学逐渐成为新的知识中心。而在大学的产生和发展中,修道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正如涂尔干所说:“主教座堂学校与修道院学校尽管都十分简陋,不事奢华,但却由此孕育了我们整个的教育体系。”修士对于早期大学的产生有着重要影响。阿伯拉尔(Abelard)是中世纪最著名的修士和学者。他在默伦(Melun)开始自己的教学生涯,最后去到巴黎,在主教堂的学校里执教,他的课程极受欢迎,有很多学生来听。“在12世纪初,阿伯拉尔的名望已使巴黎成为法兰西最受欢迎的学术中心之一”阿伯拉尔的到来,为巴黎主教堂学校吸引了大量的学生,使得巴黎主教堂学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其最终发展为巴黎大学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不只是修士,修道院对于巴黎大学的建立也有着极大贡献。“圣维克多修道院的学校拥有诸如神学研究和圣经注释的精品学科,并有圣维克多的休及其门徒的讲解,因而对巴黎大学建立前夕巴黎的神学的学术地位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此外,就早期大学的课程上,很多也受到了修道院的影响。巴黎大学早期只拥有神学院,后来逐渐发展了医学院和法学院。而这些学科的建立和发展都受到了修道院的影响。文学院的课程包括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音乐、天文学的“七艺”等课程。而修道院一直包括有“七艺”教学,这为后来大学课程的发展还是打下了基础。而医学院的主要教材是希波克拉底和盖伦的书籍,而这些书籍大多是由修道院组织翻译完成的;而对于神学院来说,神学院的权威教材是《圣经》,但是圣经缺乏连贯性,单独把它作为一种教材并不合适,它需要阐释。“自古代以来,解释《圣经》的活动就一直由教会的教父和修道院的僧侣们进行着。”从11世纪开始,传统神学开始向经院主义神学转变,而这一变化最早可以归功于修士安瑟尔姆(Anselm)和阿伯拉尔,无论是在传统神学还是经院哲学,修道院学者在神学发展中一直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世纪大学的法律学院包括民法学院和教会法学院,而教会法的教材是《教会法大全》,博洛尼亚的修士格拉提安(Gratien)在1140年发表的《格拉提安教会法令集》(Decretum Gratiani)是《教会法大全》的基础文献。因此无论是从大学的建立还是其课程,修道院对此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4 结论
在12世纪之前,修道院在西欧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而随着12世纪城市的兴起,社会的中心转向城市,修道院的中心地位日益减弱。“12世纪文艺复兴”就是在城市兴起和文化中心逐渐转移的情况下产生。即使修道院的文化中心地位逐渐转移向城市的教堂,但是修道院仍为这场复兴打下了物质和文化基础。甚至是当时历史编撰的繁荣,建筑风格的变化以及经院哲学的演进,都有着修道院参与。特别当时新的文化中心—大学的产生,也與修道院以及修士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说,修道院当时虽然逐渐失去文化中心的地位,但是它对于“12世纪文艺复兴”还是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卡洛.M.奇波拉.欧洲经济史(第一卷)[M].徐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28.
[2]詹姆斯.W.汤普逊.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M].徐家玲,译.上海:商务印书馆,2011:260.
[3]田薇.信仰与理性[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57.
[4]Williama,Parry.Education in england in the middle ages[Z].1920:9.
[5]大卫·瑙尔斯.中世纪思想的演化[M].杨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29.
[6]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12世纪文艺复兴[M].夏继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82,296.
[7]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M].李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30.
[8]克里斯托弗·道森,宗教与西方文化的兴起[M].长川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212.
[9]艾伦.B.科班.中世纪大学:发展与组织[M].周常明,王晓宇,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7:89.
[10]希尔德·德·里德-蒙斯.欧洲大学史,第一卷中世纪大学[M].张斌贤,程玉红,和震,等译.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2008: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