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欣 李丽昕
摘 要:近年来,为充分发挥高校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建设,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综合素养课三位一体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财经法律类课程的开展不仅弥补了思想政治教育中法律知识教学的有限性,内容更加深入、全面、有针对性,而且充分体现了学科交叉的特点,有利于全方位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念的道德体系,因此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大有可为。
关键词:课程思政;财经法律;三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6.076
0 引言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地,《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坚持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但是大部分高校开设的法律类课程只关注于其专业性、针对性,而忽略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使得“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只浮于表面,并未深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尤其是财经类高校,其专业素养和知识体系的搭建是在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上建立的,不断被灌输“经济人”思维,培养其对财富、成本、收益的高度敏感性,而财经类法律课程的学习更多的是为了规范其职业行为,培养未来从事相关领域专业人员的职业道德。那么相對而言,财经类专业学生社会责任感、利他主义等思想就会相对薄弱,从而影响其价值观念。因此,财经类高校更应积极探索法律类课程的思想政治建设路径。
1 高校财经法律类课程的特点
法律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对大学生群体进行了以思政教育为基础的普法教育。而在基础的法律常识之上,财经法律类教育将专业财经知识、法律制度和思想政治有机结合到了一起,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实现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法律教育通过多种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和法律理念进行普及,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明确自身的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范,并将法律融入自身生活当中,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进行相应的约束,同时,在学生的利益受到侵犯的同时,也能够利用法律来维护自身权益。财经法律类课程的学习在此基础上更多的是为了规范财经专业学生未来职业行为,培养未来从事相关领域专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财经类高校开设的法律类专业课程如《经济法》《涉税服务相关法律》《国际经济法》等,以财经专业基础知识为理论背景,兼具法律专业性,具有更为明显的学科融合特点。财经类大学生其专业素养和知识体系的搭建是在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上建立的,不断被灌输“经济人”思维,培养其对财富、成本、收益的高度敏感性,那么相对而言,财经类专业学生社会责任感、利他主义等思想就会相对薄弱,而财经类法律的学习更多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市场经济运行秩序,规范其未来职业行为,培养未来从事相关领域专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从而影响其价值观念,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将财经法律类课程纳入“课程思政”建设体系中的可行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两种模式为主,其中,显性教育主要表现为高校开设的思政课程,通过课本和教师教授等主要形式正面、直接地树立和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素质,使其情感、意志和行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专业类课程多具隐性教育的属性,在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以隐蔽、间接的方式传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品质、道德行为,实现相应的教育效果。
“课程思政”采取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相结合的最具“双赢效应”的育人基本实现形式。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融入价值导向,改变了传统的理论导向、专业导向和技能导向的授课模式,逐渐改变学生对思政的认知。同时增加了专业课的育人属性,互相融合,互相促进。财经法律类课程纳入“课程思政”建设体系中有其必然性和可行性:
首先,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高校现有课程体系下,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培养同时具备法治素养、道德素质、政治素质的合格大学生,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理念,新时代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置于法制教育之下,法制教育能保证宏观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内容的完整,塑造思想政治体系,有助于大学生完整全面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构建和传导。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是社会对公民行为的软约束,而法律制度则是公民行为的硬约束。思想政治教育在塑造大学生价值观上发挥了基础性作用,为法制教育树立了标准。而法制教育虽是隐性教育,将思想政治标准内化,但是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可以进行剖析和外化,从而成为联系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桥梁。同时健康有序的法制教育和环境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为其提供健全的法律依据和管理。
其次,财经法律类课程的开展不仅弥补了思想政治教育中法律知识教学的有限性,内容更加深入、全面、有针对性,而且充分体现了学科交叉的特点。尤其是财经类高校,其专业素养和知识体系的搭建是在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上建立的,不断被灌输“经济人”思维,培养其对财富、成本、收益的高度敏感性,而财经类法律课程的学习更多的是为了规范其职业行为,培养未来从事相关领域专业人员的职业道德。那么相对而言,财经类专业学生社会责任感、利他主义等思想就会相对薄弱,从而影响其价值观念。如《经济法》《涉税服务相关法律》等课程,除了完整涵盖我国的法律制度体系,民法、行政法、商法、诉讼法等内容相较法律基础更为专业,而且单独列示了财经类相关法律法规,如税收征管法,在普法的基础上,与专业知识紧密相关,是在现有思政课程上的一个补足和提升。
3 财经法律类“课程思政”建设的切入点
3.1 “课程思政”与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
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特点都不一样,授课方式和方法也应有所区别。财经法律类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必须与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科特点相结合,尤其要通过课程设计突出专业融合度,结合专业知识提升学生重视度、认可度和接受度。如财政税收专业,以培养财政管理人员、税收征管和执法人员和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为目标,其身份具有双重可能性,可能是管理者也可能是被管理者,那么在教授财经法律类课程的时候就不能单从私人角度涉及,还要从立法和执法角度来进行灌输,讲解可以围绕偷税漏税、渎职罪等进行。因此,财经法律类课程的教学不能简单照搬法学类专业的教学模式,应当在具体课程思政建设时,结合其在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定位和学生接受度高的专业知识来进行输出,学生才不会觉得脱离实际、枯燥难懂。
3.2 重视“课程思政”课程设计
专业课融入“课程思政”的选择,既要遵循课程建设的逻辑和规律,又要遵循现代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规律、大学生接受能力和群体特点,结合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国家社会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等,提炼核心课程,创立新课程。“课程思政”不是简单地将所有专业课程加上“课程思政”的标签,或者在授课过程中加入几条思政点。这就要求教学活动以课程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需要选择能够与思政教育元素充分融合的课程,在课程设计中将专业知识与思政点融会贯通,成为具有思政特色的核心课程。“课程思政”建设不在多而在精,精益求精,可以同“金课”建设有机结合,可打造马工程类的精品财经法律课程。
3.3 改进教学方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教学方式上,课程思政伴随着传统教学方式改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需要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去思考,在理论和道德思辨的过程中,考虑专业知识与自我生活的结合点,塑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观念。因此,在课堂上可以更多地采用研讨性教学,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通过抛问题的形式,根据一些新闻时事和经典案例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在法律规定和专业可行性背后挖掘其思想政治标准。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案例教学法的效果与案例质量密切相关,过于专业和复杂的案例不适于讨论。因此,所选取的案例要贴近生活,法律关系相对简单,但又有一定的争议性。如税法中的个人所得税制度,个人所得税的设计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关于我国分配制度的构建,一直在探索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过于注重效率会导致贫富差距拉大,影響社会稳定团结。如果过度强调公平,就会导致“搭便车”行为,难以激励社会生产。因此为了调和二者的矛盾,目前采用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原则,个税的设计就是公平原则的体现,七级超额累进税率以收入为标准,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不纳或少纳税。
3.4 注重形式多样性,探索创新
现在许多高校在尝试运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新渠道、新载体,推出慕课、翻转课堂等多种学习形式,使学生能够利用碎片时间和更易接受的网络形式来实现自主学习。了解学生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网络教学资源。还有“第二课堂”的课外实践活动,使思政教学更接地气、更有活力。在课下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更容易被情景带入,更容易从思想根源处发生变化,比简单的灌输效果要好很多。如可以进行法律宣传和法律咨询等活动,也可通过网络发声。法律赋予公民人格权,享有言论自由,但是当代社会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便利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同时,也成为舆论发生和宣扬的主阵地,有用信息、无用信息、虚假信息每天铺天盖地通过各大媒体介质传播开来,也成为人民群众发声的主渠道。对于大学生来说,本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不成熟,通过微博等网络媒体获取的信息会影响其价值判断,而且在没有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像微博这种不需要实名制的网络媒体也成为语言暴力的聚集地,使大学生认为自己在充分行使自己的言论自由权,而不顾及言论后果,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学生的实践活动就可以成为纠正舆论导向,增加价值判断。
思政课程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重要的传统阵地,随着课程思政内涵和外延的延伸,思政课程要在课程思政中发挥引领作用,高校财经法律类课程思政要在夯实专业技能和法律知识的基础上,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打造协同育人体系,专业课教师在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基础上,坚持依法执教,切实落实“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标准,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
[2]赵鸣歧.高校专业类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原则、任务与标准[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10):86-90.
[3]杨涵.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论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切入点[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4(2):98-104.
[4]邵将,伍婵提.高校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经济法》课程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4(32):145-151.
[5]邱仁福.“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8,4(4):109-113.
[6]胡炜.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经济法教学刍议——以盐城师范学院为例[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6):126-127.
[7]王开宇.财经高校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思政”改革探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5):147-148.
[8]张倩.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开展高校思政课教学互动的探讨——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6):9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