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爽 张重
摘 要:研究生教育作为高层次的高等教育,其核心任务是培养具有探索性、创造性、开拓性的研究生群体,即创新型研究生。作为国家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来源,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不仅直接影响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在国际竞争和全球格局中的地位。因此,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的事情。
关键词:创新型研究生;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6.047
现如今,各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转向为培养更多的复合型、创造型人才,这就要求研究生要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意味着研究生要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坚强的意志品质,广阔的科学视野,开展深入研究的科研创新能力,同时还应具有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精神。研究生全面发展包含的各个要素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其中每一方面的提高都会促进其它方面的发展。因此,怎样培养创新型研究生,探讨其培养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复杂过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以培养研究生全面发展为基石,以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首要任务,也要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品质。另外,对研究生的培养,也要从实践和基础知识入手,进而将其培养成为德才兼备、对社会有贡献和对他人有帮助的创新型人才。通过对创新型研究生培养过程及培养目标的分析,笔者认为研究生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到全面发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创新型研究生。
1 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认定事物、辨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正确的价值观能为研究生指引方向,使他们保持前进的动力,积极进取。每个研究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的研究生勤奋向上,孜孜不倦,刻苦钻研,立志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对他们来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学习是他们保持活力的源泉,因而他们能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地刻苦钻研,并取得优异的科研成果。有的研究生是为了逃避工作,他们在以青春为代价做漫长的等待,等待一张研究生文凭,这种研究生像是在慢性自杀还往往认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有的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遇到挫折,便开始否定自己,怀疑自己,对前途迷茫困惑。加之身边同龄同学朋友可能事业有所小成,便开始对现实盲目躁动,功利化倾向增长,追求表层物质利益和享乐主义,无心向学。可见,研究生对人生的理想和对价值的追求往往是多元化的,有些是值得提倡的,有些则在慢慢地侵蚀研究生的思想,阻碍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要引导研究生树立以学会认知、做人做事和感恩为核心的正确的价值观。
目前大多数研究生的学习动力主要来自社会就业压力、家庭压力以及导师施加的压力等。而只有懂得居安思危,为自己的前途而刻苦学习,才是学习的真动机和目的。而投机取巧,曲意逢迎,可以风光一时,但不能保证自己时时被幸运之神眷顾。因此,要让研究生对自己现在及未来的规划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让他们真正认识到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与时俱进、完善自我。
人无德而不立,研究生要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有良好的人品和为人处事的基本素质,学会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对研究生的身心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具有促进作用。研究生做事要脚踏实地,不能眼高手低,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把知识应用于实践上。要学会合作,与不同专业不同学校甚至社会工作中的朋友形成密切的交流网络,创新指导实际工作。此外,在研究生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亲人、老师、同学朋友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生要学会感恩,要明白自己现在拥有的一切来之不易而不是理所当然,感谢父母对自己的支持与关爱,感谢老师的谆谆教诲,感谢同学朋友对自己的帮助。
2 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非智力的内在个性因素,包括独立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等。研究生的科研过程可以说是相当枯燥乏味和充满挫败感的,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低得住物质诱惑,这就要求研究生要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研究生只有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才能够保持高度的独立自主性,懂得取舍,潜心钻研,自觉地克服困难,对自己的行为过程及结果能自觉主动地进行反思和评价。不为物质利诱而动心,才能够保持充沛的活力、旺盛的求知欲,不畏困难和刻苦钻研、力争上游的精神。意志品质对于培养创新型研究生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抗压能力、雷厉风行的作风、严谨务实的科研态度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宽厚的知识基础
知識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经验总结,人类的一切创造性活动无一不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一个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是以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为前提的。没有知识,创新便是天马行空。广博而系统深入的知识是产生创造性灵感的基础。因此,创新研究生应具备宽厚的知识基础,即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知识、前沿科学知识等。
以研究方向为模式识别的研究生为例,研究生首先要掌握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等基础数学知识,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并且要能够熟练使用两门及以上计算机语言,如MATLAB,Python,C语言,C++,C#,Java等。只有学好并掌握好基础知识,研究生才能涉猎大量的文献资料并激发自己的创新灵感,才能拥有锐利的创新工具,懂得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发展后劲。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要引导研究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产生创新思想、孕育创新成果的母体。研究生首先要对研究模式识别涉及的算法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如决策树、贝叶斯网络、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隐马尔科夫模型、k-means聚类算法,PCA降维等。
接着从掌握一些经典模式识别算法,再过渡到学习近些年来在工业界和科学界都引起最大关注的深度学习。经典的模式识别算法有词包模型(BoW)及其改进算法局部约束线性编码(LLC),局部二值模式(LBP)及它的一些演化改进算法如完备局部二值模式(CLBP)、显著性局部二值模式(SLBP)和局部三值模式(LTP)等。神经网络自1943年提出以来发展缓慢,期间更是由于其无法解决异或问题而进入了冰河期。在20世纪80年代,反向传播学习算法的提出使神经网络得以复兴,但其光芒又被后来的互联网覆盖了。但也恰恰因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海量数据的产生给神经网络提供了更大的发展机会,深度学习应运而生。目前广为使用的深度学习框架有ResNet、GoogLeNet、InceptionNet等。深度学习框架结构设计灵活,泛化能力强,适用于处理大规模数据,将模式识别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度。研究生学习深度学习要掌握以上深度学习的框架结构,明白其基本运算原理,包括前向传播、反向传播、激活函数、损失函数等。此外,研究生还要对PyTorch、TensorFlow等深度学习库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对于模式识别、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书籍,以及一些优质的论文,研究生也应广泛阅读,潜心钻研。研究生还应积极了解前沿知识,因为一个研究生如果对前沿知识知之甚少,就很难去把握什么是“新”东西或“新”在哪里,更不可能会有自己的创新成果。
对于理工科研究生,除了要培养理性思维,也要注重培养感性细微。因此,他们在具备理工类知识基础的同时,还应当了解一些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知识,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活跃思维,使他们的思维方式更加系统和严密,看待问题的角度更加多样化。
4 卓越的实践能力
实践是人类一切活动的重要内容,创新实践活动更是如此。创新型研究生必须具备突出的实践能力,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要善于解决问题,具有将设想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能力。仍以研究方向为模式识别的研究生为例,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第一,研究生要具备检索和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现在互联网科技十分发达,网上各种资料铺天盖地,如何快速精准的获取自己所学要的资料着实需要较强的文献检索能力。研究生在阅读与自己研究方向相关的论文时,要明白所阅读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如果一篇论文观点很新颖,并且也已经公布了相应的代码,就很有必要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代码实现自己的创意,并思考如果是自己又将该如何做。第二,研究生在阅读了相当数量的文献和参考了一些代码后,要敢于动手实践。在与导师讨论完一个创新点后,要具有通过反复试验证实或改进创新点的能力。第三,研究生的科研成果是以论文和专利的形式体现的,因此研究生要具备撰写英文论文和专利的能力。当然,研究生的创新是在他人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因此,要遵守科学道德,做到实事求,杜绝抄袭。第四,鼓励研究生参与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积极主动了解前沿科技发展,及时掌握研究热点及最新科技成果。为研究生提供校际互访和短期交流的机会,拓宽他们的视野,扩大他们学术交流的范围。第五,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科技创新和竞赛活动,学以致用,产学结合,如人工智能协会和其他企事业单位组织的一系列竞赛活动等。第六,鼓励研究生主持项目,如研究生科研实践项目、“互联网+”等项目,有意识的为研究生创造条件,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過以上六个方面,研究生查阅资料的能力得以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他们还可以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不再是纸上谈兵。进而,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得到提高。最后,除以上六个方面,学校也应加强制度激励,采取必要的激励措施,为研究生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创新型研究生则无疑成为国家创新工程的一支重要力量。对于创新性研究生的培养,要以全面发展为基石,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深厚的学术功底。
参考文献
[1]冯小湖.以人性化管理为基础培养研究生正确的价值观[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8):53-54.
[2]刘涛,姜红,刘旭明.谈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J].教育论坛,2011,8(11):114-115.
[3]刘晓丹.学科建设与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8.